APP下载

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全面推进海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3-04-09任宪韶

海河水利 2013年2期
关键词:海河节水用水

任宪韶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重要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京津冀都市圈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目前流域天然径流量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地下水开采过量,湿地面积萎缩,水污染程度加剧,水土流失仍未遏制,环境平衡作用减弱,区域性生态恶化加剧。如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战略课题。

1 海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结合海河流域实际,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如下:

1.1 总体目标

全流域有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基本建成流域节水型社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当地水、外调水和其他水源等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供水安全、水资源承载等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1.2 具体目标

1.2.1 水资源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相适应。制定清漳河、浊漳河、滦河、滹沱河、蓟运河、拒马河等跨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确立流域和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三条红线”,建立健全覆盖流域和省、市、县3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

1.2.2 用水和节水目标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低速增长,总用水量2020年控制在453亿m3,2030年控制在497亿m3。城镇社会节水器具普及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5%和8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20年降至23 m3以下,2030年降至14 m3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3。

1.2.3 水资源配置目标

通过合理配置,使海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量大幅下降,在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基本实现水资源多年平均供需平衡;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受水区城市优先使用长江水,增加向平原区农业和生态的供水量;保证北京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山西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等重点区域供水安全;大力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1.2.4 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目标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20年达到71%,2030年达到95%以上;河系干流及重要支流的主要保护区、保留区、省界缓冲区、饮用水源区达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COD入河量2020、2030年分别控制在53万、31万t,氨氮分别控制在5万、1.5万t;划定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到2030年完成保护区的水污染治理并建设水源地防护、监测体系;建设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生态目标供水工程,保证生态用水,流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不少于60亿m3。

2 海河流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快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3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等管理制度;完善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完善流域水功能区分类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审批;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建立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

2.2 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快推进建设流域新型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引黄工程体系,着力推进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水库、重要河系、重要湖泊湿地等相互之间的连通工程,建设区域水网工程,开展平原地区中型水库和主要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全流域河湖水网体系,增强全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平。研究建立南水北调通水后流域水资源配置、调度、管理相关制度机制。推进污水处理回用,鼓励和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再生水和微咸水利用纳入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进行配置。

2.3 强化节约用水管理

推进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排水与耗水(三水)统筹,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加强耗水管理,有效减少蒸腾蒸发实现流域真实“节水”。加大城市节水工作力度,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节水;以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及重复用水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节约用水。

2.4 严格水资源保护

注重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全面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体系,开展重要水功能区达标评估。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实施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工程,加快建设流域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保护和水源替代工程。

2.5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开展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问题研究,推进重点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黄泛平原风沙区、京津风沙源区、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河流湖泊生态补水,开展城市河湖和湿地修复工程。加强地下水水质保护,维护地下水合理水位。

2.6 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的生态保护

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对规划中生态保护方案实施的监督和评估。进一步加强水行政许可审批管理,强化对涉水活动的管理、指导和约束作用。严厉查处侵占河湖水域、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强化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调度管理,在调度方案编制中考虑工程下游河道生态用水。

3 海委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近期重点工作

3.1 切实推进“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和监督实施

完成“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协调,推动省级行政区内的指标逐级分解。组织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细化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制定海河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加快完成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构建水质、水量、水生态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加强直属机构监测能力建设,形成快速响应机制。加快省界断面水文测站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泃河、滹沱河、滦河、清漳河等重点河段水文站布设建设任务。

3.2 加快推进规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编制

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南水北调补充规划以及南运河、蓟运河、拒马河、滦河综合治理规划中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清漳河、浊漳河、拒马河、蓟运河4条河流水量分配方案行政协调和上报审批工作,制订滹沱河、北运河、滦河水量分配技术方案。推进出台永定河上游和漳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3.3 深入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

做好流域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方案,编制海河流域水功能区达标考核办法,编报《海河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评估报告》,积极推进引滦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综合治理。开展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编制并适时组织实施。逐步建立重要取用水户和入河排污口台账,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等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3.4 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探索与实践

制订 《海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意见》。开展水域纳污能力、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治污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做好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协助各地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及时组织实施城市应急调水和重要湿地生态补水。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监测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海河流域平原风沙区、京津风沙源区、生态脆弱区等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试验示范。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河流域各地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同,面临的水利问题也不相同,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着力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有力保障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海河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破冰开河
节水妙想
一次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