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阴纲目》调经方剂用药配伍规律*

2013-04-09王金凤王芳芳康嗣慧孔德伟指导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四物汤川芎方剂

王金凤 王芳芳 康嗣慧 孔德伟 侯 喆 指导 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1]宋代陈自明指出“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经脉不调,众疾生焉”。[2]中医药治疗月经病具有明显优势。有关古籍文献著述颇丰,《济阴纲目》便是其中一集大成者,其为明代医家武之望集诸多医家之说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撰而成。书中月经病分布在调经门,闭经门,崩漏门中。本文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中医理论,从方剂学角度,对《济阴纲目》中调经门、闭经门、崩漏门中调经方剂用药特色、配伍规律进行简要分析。

1 《济阴纲目》调经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1.1 用药频次分析

《济阴纲目》中调经方剂212首,使用药物200种,药物使用频次1218次;剔除乌纱帽、黄娟、锦片等目前已不常或不再使用的药物20种,常用药物180种,药物使用频次1198次;涉及药物19类。其中补虚药25味,频次378次,平均使用频次15.12次;活血化瘀药30味,使用频次217次,平均使用频次7.23次;清热药18味,使用频次135次,平均使用频次7.5次;止血药19味,使用频次96次,平均使用频次5.05次。在用药频次上补虚药用药最多,当归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其次为白芍、川芎、甘草、熟地,而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恰为补血养血的四物汤。《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女子经、孕、产、乳屡伤其血,所以调经以养血为先。武氏调经重补,尤以补血为主。《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则补之”。非独血虚,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导致月经失调,养血益气,补益阴阳是重要的调经法则。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次之,寒凝、气滞、热结、血虚均可发为血瘀,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痛经、崩漏等。活血化瘀,冲任气血通畅则经血自调。清热药使用比例也较高,无论虚热还是实热均可扰动冲任,发为经病。清热可凉血调经。止血之剂主要用于经期延长淋漓甚则崩漏不止。武氏认为“血见黑则止”,书中大量使用了炭类药。

1.2 药物性味分析

将《济阴纲目》调经方剂中常用药物180种,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调经方剂中运用药物的四气,按频次高低排列,在药性方面,性温者67味,使用了537次;性寒者66味,使用361次;平性药物32味,使用了227次,性热者9味,使用69次;凉性药6味,使用了8次。可见,武氏调经偏重温性药的使用。寒邪客于冲任,血为寒凝,运行不畅,则月经量少,“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经迟、经闭。温热之药能温经散寒通络,使血畅经通。结合五味进行分析,调经方剂中在药味方面,性甘者使用了564次;性辛者使用了403次;性苦者使用了640次;酸味药使用了81次,咸味药物使用了68次,可以发现,甘味药与苦味药大量使用。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主治虚证、痛证。甘淡之品“味淡轻扬”,甘温除热,对于阴虚津枯的发热,酸味与甘味配伍,配甘化阴。[3]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主治热证、火证、湿证。血液不足,脏腑血脉失养,而经迟、经闭,不荣则痛则为痛经。甘缓之剂可滋养补虚,缓急止痛。外感热邪,五志过极化火或素体阳气偏胜,耗气伤津,损伤冲任经脉,易破血妄行,出现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吐衄。苦味之剂一般可清热、泻火,能清热泻火,凉血调经。武之望引薛立斋语:“凡血病当用苦甘之药,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4]

1.3 药物归经分析

统计调经方剂中运用的常用药物,归肝经的有101味,使用频次811次,归心经的药物有48味使用频次469次,归脾经的药物有60味,使用频次494次;归胃经59味,使用频次300次,归肺经的药物有51味,使用频次368次;归肾经的药物有39味,使用频次235次。归肝经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女子以肝为用”,肝藏血,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冲任失畅,血海蓄溢失常而月经愆期;冲任失畅,胞脉阻滞,而痛经、闭经;肝郁化火,热伤冲任,破血妄行,则月经先期,量多,崩漏。归脾经者频次居二,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景岳全书》说:“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归脾胃经的药物使用频次合计近于肝经,武氏引薛立斋语:“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5]引张叔承语“食少不能生化气血,宜补中益气,开胃进食,脾胃和而饮食进,久之经自行矣。”[6]归心经和归脾经的药物大致相当。武氏认为:“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心脾为经血所统,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7]归肺经药物所占比例也较高,肺主气,主肃降,朝百脉而通调水道。肺燥伤阴损络,可致经行吐衄等。归肾经药较少,但其作用不可小觑,“经水出诸肾”肾虚则月经期量异常。可见武氏调经重视脏腑论治,五脏兼顾,尤重肝脾。

1.4 药对、药组分析

对《济阴纲目》中212首调经方剂所运用的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置信度在50%以上的53个药对中46对中有补虚药配伍,其中含当归的组合20对,有活血化瘀药的组合14个,当归配莪术、当归配红花、当归配川芎、熟地配川芎等8个补血与活血配伍的药对。置信度大于50%三味药组89个,其中均为补虚药的32个,置信度大于50%的四味药组合23个,含川芎与当归组合的14个,在25个五位药组中8个含有四物汤。剔除其中单方34首,178首调经复方中56首四物汤类方,其中38首含四物汤全方。武氏汲取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擅长灵活运用药对,扩大了药物的主治功用,其对四物汤的总结更是全面、系统。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对四物汤的配伍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书中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芍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总之,此方乃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若纯属阴虚血少,宜静不宜动者,则归、芍之走窜行散,又非所宜也。”

对《济阴纲目》调经方剂的高置信度药对进行举例分析,如药对白芍和当归,以养血固本为主,辅以清热、温经、理气、活血、疏肝、健脾等治法,并配伍相应药物。对于痛经的治疗,武氏依据不荣则痛,多采用补法以养血通经,但并非简单滋养之品,虽以熟地、白芍、当归补血之品为主,以补为通,仍辅以通法,使用了活血行气之品,一方面使补而不滞,另一方面使通而不痛。如经病疼痛之交加地黄丸同时配伍了活血化瘀药桃仁、元胡、川芎、乳香等,武氏引丹溪语:“经水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淤滞,有淤血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莪术、元胡”等,使冲任气血通畅,通而不痛;八物汤治疗经事将行脐腹疼痛因气滞血涩者同时配伍了理气药苦楝、香附、木香,槟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使血畅而经通痛止;治疗经病发热的加味四物汤同时配伍了清热药柴胡、黄芩凉血清热,在滋阴养血的基础上,佐以清热之品,标本兼顾,扶正亦祛邪;疗血枯经闭之三和汤配伍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等清热之品治疗“劳心,心火上行,以致胞脉闭塞月事不来者”,[8]心火暗耗阴血,血虚经闭,使用清热药物以凉血,使冲任无热邪之扰。可见,武氏善医,用药较中庸,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少有偏颇。

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中医理论结合,对《济阴纲目》调经方剂用药、配伍、治法等规律进行分析,从理论角度可以,阐释方剂配伍的内在规律,深入探究医家的学术思想;从临床角度可指导合理遣方用药,提高疗效。

[1] 马宝璋. 中医妇科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91.

[2] 王咪咪.《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程昭寰,王永炎.论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价值[J]中医杂志,2002,3(23):165-165

[4]- [8] 李明廉,等.《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四物汤川芎方剂
基于基因表达谱相似性的四物汤重定位及抗乳腺癌有效成分群辨识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