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013-04-09李美孙珍
李 美 孙 珍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712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现代人由于工作学习的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更成逐年上涨的趋势,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目前西医治疗虽然暂时的疗效较好,但容易复发。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是本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本病多由饮食和情志所伤,与肝失调达,胃失和降密切相关,造成肝胃不和,气机郁滞脾虚不运,久病难愈。
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角度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痞满”等范畴,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欲过度,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寒、热、痰、湿、气、血、互结所致。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位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肝脾同病,或脾胃同病。本病虽病因不同,病理尚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但其发病机理有其共同点,即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之气血瘀滞不通,所谓“不通则痛”。本病可分为五类。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胃络血瘀型。其中肝胃不和型是本病在临床上的常见类型。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喜调达主疏泄,可助脾胃气机正常升降、运化如常。肝主疏泄,以调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若肝木失于疏泄,则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受制,气机阻滞而引起胃脘胀痛,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故在胃脘痛的治疗中,疏肝理气和胃极为重要。旨在疏通气机,痛则痛止。
1.2 西医角度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
迄今为止,西医理论还未完全阐明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病因有胃粘膜损伤因子、幽门螺旋杆菌、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窦内容物潴留,细菌、病毒毒素、年龄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最主要原因。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中的有关标准拟定:病变可累计胃的各部,但以胃窦最为常见;病变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局限于一处;肉眼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粘液渗出物覆盖于表面,有时有轻度糜烂,出血,上腹部不适且有疼痛饱胀感,尤以餐后明显,同时可伴有反酸,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西医在治疗方面也主要是针对清楚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抑酸或抗酸、增强胃动力、促进损伤上皮细胞的修复等方面的治疗,不能根治,且容易复发。
2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型胃炎的分析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八方古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以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芍药柔肝缓急,收脾气之散乱,与柴胡为伍一散一收;枳壳消痞,理痞导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香附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达血气;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药性,且与芍药相配,又可缓急止痛,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疏肝散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健胃助消化,改善胃肠功能和保肝利胆等功效。[2]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易受情致影响;脾胃乃三焦之枢,主运化,依赖肝疏之济;情志抑郁,肝疏不畅,势必逆犯脾胃,致枢转不能,滞而蕴热,胃络不通。故疏肝运脾、和胃止痛、化瘀通络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通治之法。柴胡疏肝散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可使肝气条达,痛止胃和,疾病得以痊愈。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相互协调方能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滋养人体,这种“胃气”的正常运作,全赖“肝气”正常的疏泄。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因恼怒忧思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则可乘犯胃土,可发生肝胃不和证。肝属乙木,喜调达而恶抑郁,以升发为顺。若情志抑郁,肝之疏泄不及,甚或郁久化火;或因暴怒伤肝,肝气逆乱,均可致肝失调达逆犯胃木,胃失和降,故其病在胃,其本在肝。肝胃同调是中医辨证脾胃病的特点,肝的疏泄功能对脾的运化有重要影响,因而强调情志不舒会通过肝而引起胃的功能紊乱。
2.1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的有关标准拟定。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脾虚性的临床表现为胃脘或胁肋胀痛,嘈杂泛酸,腹胀,食少纳呆或同时伴有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肠鸣矢气,腹痛即减,泄后痛减,便溏不爽,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2.2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案。[4]肝胃不和型:主证1.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2.嗳气频发;3.嘈杂泛酸。次证1.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2.胆汁反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证型确定:具备主证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或具备主证一项或次证一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3 临床应用
3.1 一般情况
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且均经过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而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患者198例中男135例,女6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37.8±11.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平均(4.4±24)年。
3.2 诊断和辩证
治疗患者198例中大部分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和辩证分型,患者均有胃脘胀痛,嗳气,嘈杂泛酸等主证。兼次证状急躁易怒,恶心,夜寐不安者居多。
3.3 治疗过程
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甘草5g,陈皮10g,川芎6g,香附10g,随症加减。夜寐不安加酸枣仁、夜交藤,泛酸吐水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食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苔腻加藿香、砂仁,呕逆加竹茹、生姜等。每日一剂,水煎服,日两次。以连服14天为一疗程。患者治疗期间均需保证睡眠,忌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规律,定时进食,并调节情志,保持乐观。
3.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有关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症状消失;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变有所改变;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无变化。
3.5 治疗结果
用柴胡舒肝散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胃部胀满、疼痛和嘈杂泛酸症状均有改善,胃纳转馨。胃镜复查弥漫性出血,水肿和糜烂多有改善,局限性胃粘膜病变大部分吸收。总的来说,病程较长者,肝气郁结症状较明显,疗程相应较长,性格内向或急躁易怒气郁明显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大,疗效亦较长,而胃镜示重度糜烂伴出血者,疗效较差。经2~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18例,占59.6%;显效44例,占22.2%;有效33例,占16.7%;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98.5%。
4 典型病例
病例1:李某,女,39岁,2010年09月27日初诊。诉:胃痛3月余,近日加重。1月前因工作与同事发生不愉快,感胃部不适,烦急心悸,呃逆嗳气,时感头昏,平素睡眠差,夜间咽干,清晨口苦。1周前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舌质黯,舌体瘦,少苔,脉弦紧。证属肝胃阴虚,心肝胆火旺,肝脾(胃)不和。治当舒肝和胃,和调肝脾,理气化湿。处方:柴胡、半夏、延胡索、厚朴、苍术各15g,黄芩、枳壳、大枣、陈皮各12g,白芍、佛手、香附各10g,甘草6g。服药3剂后,胃痛减轻,诸症好转。前法继进,少许调整药味,共服药三十余剂,诸症消失。
病例2:患者,李某某,男,58岁,2010年01月19日初诊。因情志不畅,渐致胃脘部隐痛,胀痛屡发,胸胁痞满不舒,形体消瘦,伴有食少乏力,嗳气频频,有时烦躁失眠多梦,大便时结,近两个月加重,舌苔薄白,脉细弦。既往有胃痛史3年,每因情绪波动发作或加重,屡治少效。胃镜检查显示:胃体部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粘膜皱襞充血,有点状糜烂,粘液较多,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治宜疏肝行气和胃。拟柴胡疏肝散加桔梗、木香、郁李仁,服药五剂后,胃脘痛减轻,服药一月,胃脘痛止,脘胀嗳气消失,自觉精神倍增,三个月后体重增加四公斤,面色红润,纳佳,自觉胃脘无不适感,于2010年07月15日复查胃镜,胃粘膜光滑,出血、水肿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病例3:吴某某,男,29岁。01月11日初诊。胃部胀痛,嗳气頻发,反酸已历一年,经市医院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在各种抗酸药的治疗后,可缓解但停药几天后又复发,余来我处就诊,经查:胃部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頻发,反酸,舌质红,处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甘草5g、陈皮10g、川芎6g、香附10g,莱菔子15g,代赭石10g.连服15天,15天后复诊经查:胃部胀痛缓解,偶有嗳气,舌质红,前法继续,药味稍调整,嘱患者注意调养心神,服药期间禁饮酒,少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共服药二十余剂,诸证消失。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近代医家夏应堂指出:“胃脘痛大都不离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临床表现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其病机总离不开肝郁脾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意识加强,“情志致胃病”越来越普遍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有增多趋势。柴胡疏肝散以其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使肝气条达,痛止胃和,疾病得已痊愈,使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了除西医片面性治疗以外的更好疗法,它以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特点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而且阻断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本病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却与肝密切相关,胃炎之病因,多由肝为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郁不舒,横逆犯胃,肝失调达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肝胃不和,气机郁滞,脾运失司,气机不畅,纳谷日减,化源不足,致胃病迁延难愈,治疗本病必须抓住肝郁这个最关键的病机进行辩证施治,才能中的。在诊断时要注意病人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抓住关键,进行正确诊断。在辨证时,应根据病人的不同临床症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进行辩证施治,对主方进行随证加减,达到治愈的目的。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显著,这体现了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其注重于“整体调节”的优势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医治疗本病也有其局限的方面,病人往往需要服药一段时间才能慢慢见效,不能达到立刻治愈的效果,在辨证诊断时会因为症状不明显或症状繁多而辩证失误,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症状进行随证加减。但相比西医只治标不治本,只缓解症状不治根本,并且不良反应多而言,中医中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1] 祝惠民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32001:105-107
[2] 骆和生中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广州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4(52)1991∶3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6,114-116,364-366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S]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05,1(3);181-184
[5] 陈佑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6199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