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历史演变及其现状
2013-04-09周忠伟马春雨
周忠伟,谷 瑾,马春雨
(1.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2.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6)
南四湖历史演变及其现状
周忠伟1,谷 瑾1,马春雨2
(1.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2.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6)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梳理出南四湖的形成原因及历史演变。分析了南四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南四湖今后的发展机遇。
南四湖;形成原因;历史演变
1 南四湖的演变
1.1 南四湖形成之前
南四湖位于山东省南部偏西,苏鲁边界结合部,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湖组成,南北狭长125km,东西宽5~25km,呈西北东南方向,周长306km。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
南四湖形成以前,这里是一片冲积平原。古泗河由兖州西南流,经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过湖陵城西、沛县城东、留城西,至徐州,折东南流入淮河。留城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那时称为留国,位于今微山岛西南6km处微山湖内,周时为留城邑,秦置留县。湖陵城为秦时所设郡县之一,位于今张楼乡程子庙村东昭阳湖内,东汉时曾更名湖陆县。另外这里分布有:夏代的仍国,位于今南阳湖东岸的仲浅村,周代改为任国,秦废任国置任城县;商代的薛国,位于今昭阳湖东岸的驩城镇,周代改称仲虺城;春秋时期的邿国,位于今鲁桥镇师庄村西约5km南阳湖内;茅城邑位于今枣林村西5km南阳湖内。这些都说明今日的南四湖地区,当时并不是湖泊沼泽,而是古泗河两岸人烟稠密之地。
1.2 南四湖形成原因探讨
南四湖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地壳运动、山丘水流、黄河决溢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资料和地貌形态分析,新生代以来,受大地构造控制,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降过程,形成凹陷,成为山东丘陵西部边缘的一片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东部毗邻鲁中山丘区,其相接处大小河流大致呈自东向西流,多注入泗水,有53条之多。还有沿湖众泉(大部分在湖东、北部山区,有名泉30余处)汇流于此。
黄河经常在鲁西、苏北泛滥,大量泥沙淤积,造成古泗河及其以西地区淤积抬升,而黄河长期夺泗夺淮入海,泗、淮下游淤垫,泄水不畅,是形成南四湖的主要因素。随着历史变迁,原来古泗河两岸城邦、县邑都掩盖于黄淤之下,到了元代以后就基本难寻踪迹。
黄河侵泗,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决酸枣,溢而通泗。之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泗淮”。此次决溢,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塞。黄河流经泗、淮23年。宋元以后,黄河决溢次数逐渐频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地点在鱼台谷亭北。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固堤,主流由封丘沿汴水至徐州夺泗,直至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止,长达661年。
京杭大运河的开掘塑造了南四湖的形状,运河故道借用泗河,形成堵截西来黄淤的自然防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运河在济宁至鲁桥段走洸水,鲁桥以下段借用泗河为粮道。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鲁桥以下段仍借用泗河。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的157年间,运河故道因黄河泛滥,深陷淤塞、疏挖和高培堤岸的恶性循环,在培高堤岸的同时,运道以西广大地区也相应淤高,不断增大迎淤面和背淤面的高差。由于泗河运道基底及其堤岸的抬高,使原入泗的东部山水河道逐渐失去出路,开始在运河以东片片潴积,官府有意设水柜济运,筑堤拦蓄,加速了积水面积的扩大。
在四湖形成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分布有赤山、吕蒙、武家、黄山、张庄、塔具、满家、孟阳泊、阳城诸小湖,但最终还是被四湖侵吞。据史料记载昭阳湖出现最早,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1.3 昭阳湖的演变过程
昭阳湖由昭阳、塔具、孟阳、满家等7个小湖组成。昭阳湖初现于宋末元初,约完成于清康熙年间,元代昭阳湖,亦称山阳湖。当时的昭阳湖面积很小,位于今微山县赵庙村北边,聂庄铺西边。明代初期重开会通河,把昭阳、安山、南旺、马场四湖作为水柜,随着蓄水济运,昭阳湖的面积逐渐扩大。嘉靖五年(1526年),黄河决溢,越过泗水运道入昭阳湖。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黄河大决曹、沛,将谷亭至徐州间100余公里的运道淤为平陆,“散漫湖坡南达徐州,浩淼无际”。万历二十年至三十年(1592—1602年)间,昭阳湖的南端便与塔具湖(夏镇西南8km许)相连,北边与北距谷亭10km的孟阳泊相汇了。清康熙年间,昭阳湖南端与微山湖连为一体,向北即将与南阳湖衔接。康熙三十年(1691年),鱼台县知县马得祯主持从南阳至店子修筑一条大堤,并建长桥,后称马公堤,或马公桥,以防止昭阳湖和南阳湖衔接起来,隔断南阳与外地的交通。这时,昭阳湖南起沛城东,北至南阳马公堤,“周回一百八十余里,界滕、沛、鱼台三县境”。
1.4 微山湖的演变过程
微山湖,由微山、赤山、吕孟、武家、黄山诸小湖相汇而成,这些小湖陆续出现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初现时各自为湖。明隆庆至万历十八年(1567—1590年),微山、赤山、吕孟湖连成一片,统称吕孟湖。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道尚书潘季驯主持开凿李家口河,“自夏镇吕公堂(昭阳老坝村)迤西,转东南,近微山(岛),经龙塘至内华闸(徐州张谷山东南),以接新开镇口河,共一百里”。由此可知,当时这一线尚未成湖,吕孟诸湖与留城一带的积水尚有一段距离。但不几年李家口河便“黄水冲射堤岸,胥圮于水”,使吕孟诸湖与留城一带的积水相汇了。清顺治中期,吕孟湖和昭阳湖全部衔接起来。连接成片的赤吕诸湖,北边与昭阳湖衔接起来,东自韩庄,西至故留城西,南抵茶城,“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的微山湖形成了。
1.5 独山湖的演变过程
独山湖初现于元末,在独山脚下,由北、东诸山的泉水汇集而成。初称独山湖,因范围逐渐扩大,近于南阳,又有南阳湖之称,后来又与阳城湖相会,因而又称之为阳城湖。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凿成后,把独山湖隔在新渠东岸,北面凫山山脉的诸泉水,东面邹、滕县的界河、沙河诸水,大都汇集于此,使独山湖的面积迅速扩大。万历年间向南扩展至今留庄镇南,北羊庄西面。清康熙年间,独山湖“周回一百九十六里”,北、东两面紧靠山坡,西、南即漕运新渠,隔渠与昭阳湖相望。清道光年间,“独山湖在鱼台、滕县境,近日北岸兼入济宁境,曲折行六十里弱”。
1.6 南阳湖的演变过程
《兖州府志》载:“南阳湖……自开凿新河(漕运新渠)始蓄之为水柜,积潴不及昭阳什之二、三而灌注过之,则居上游之功矣。”由此可知,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凿之前,南阳湖已出现,不过面积很小。漕运新渠通航后,原泗河运道的南阳至留城段淤弃,南阳以北原入泗的赵王河、洙水河等河道失去出路,加速了南阳湖面积的扩大。乾隆十年(1745年),湖水越过横坝北漫,淹没谭村寺、张家堰、枣林等40余个村庄,即所谓“沉粮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一股由赵王河东注南阳湖,南阳湖向北延至石佛,向西越过牛头河,面积扩大10余倍。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大决直隶东明石庄户,漫牛头河、南阳湖,顺漕运新渠南下,马公堤、漕运新渠堤等尽冲毁。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连成一片。北从石佛,南至韩庄,长120余公里的南四湖形成。
在南四湖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几乎每次大的改变都与黄河决溢有着直接关系。使得古泗河运道不断淤塞抬升,把古城埋没,把县邑填平,使得这一地区稍有降雨就会造成河流潴水,轻则冲毁运道,重则湖水四溢,淹没州县,哀鸿遍野。
2 南四湖现状
2.1 土地资源现状
南四湖有人口68万,微山县境总面积达到1779.8km2,其中湖面面积1266km2。可耕地面积仅为2.89万hm2,人均0.043hm2,人均占有水面0.186hm2。人多土地少,人多水面少,必将是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粗放式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2.2 南四湖水资源现状
南四湖来水总量31.96亿m3,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汛期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年均29.6亿m3),少部分来自引黄和引黄灌溉的退水(年均2.36亿m3)。南四湖蓄水量的多少取决于蓄水位。由于建国以后先后修建了湖堤工程、二级坝、湖腰扩大工程和韩庄枢纽工程,保证了蓄水位可控。现在南四湖兴利水位时总蓄水量17.02亿m3,死水位时总蓄水量5.74亿m3。南四湖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28亿m3,存在水资源供需失衡,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涉及周围6个县(区),周边农业用水技术门槛低,灌溉方式粗放,用水无节制、浪费严重,管理难度较大,是当前水资源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周边县(市、区)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也是逐年上升。另外一方面长期水费政策得不到落实,水费价格偏低,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尖锐。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这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但是更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做文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水产资源现状
2005年统计,生活在微山湖区的渔湖民共有16.6万人,当年大湖捕捞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为4.9714万t,12万hm2水面,每年每公顷产414kg,年人均捕捞量为299kg。2005年,微山湖水产品养殖总面积达到1.87万hm2,水产品总产量12.2万t,每年每公顷产6540kg。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南四湖的捕捞强度已经非常高,而过度捕捞会使经济鱼类、贝类等资源趋于灭绝,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虽然围湖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必须重视对资源的养护。
2.4 湿地生态现状
近些年“与水争地”的现象越演越烈。与水争地就是围湖造田,围湖养殖。在重利用、轻养护的思想下,导致了湿地面积剧减,野生动植物群落遭到严重破坏。有数据表明:20世纪60年代之前,上级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北部)苇的生长面积3.33余万公顷,二级坝建成蓄水后,上级湖水位抬高,苇的面积减少,1986年经红外遥感解译,南四湖芦苇总面积2.67万hm2,90年代后,湖湾圈圩养鱼、网箱养鱼直接导致苇、菰、菱的面积逐年减少。更有芡这种已在南四湖生存四五百年的野生植物,到1983年后仅剩0.067万hm2,现在已基本难见踪迹。而湿地植物群落是湖内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鸟类栖息繁衍的场所。
3 南四湖发展新机遇
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后,济宁至杭州段在2008年时,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因此南四湖水位会长期保持稳定。这给南四湖增添了新水源,可解决旱灾的威胁,也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满足工农业用水需要,给微山湖渔湖业、航运业、旅游业、湿地恢复和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应当正视过去发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以湖为家,以湖养家,以湖发家”。甩掉旧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找到一条符合新时代两岸人民要求的可持续之路。
(责任编辑赵其芬)
TV213.4
B
1009-6159(2013)-12-0085-03
周忠伟(1980—),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