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8例狂犬病暴露人群预防处置情况分析
2013-04-09陈家红陈永玲何文轩
陈家红,陈永玲,何文轩
(咸宁市咸安区疾控中心,湖北咸宁43700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犬、猫、狼等病兽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发病,一旦发病,因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死率高。我们收集了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4758例狂犬病暴露人群处置情况的跟踪、随访、调查、分析统计,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处置的狂犬病暴露人群4758例,其中男2788例,女1970例。按暴露程度分:Ⅰ、Ⅱ、Ⅲ级,人数分别是380例、2022例、2356例。按致伤动物分类:狗致伤3772例(其中可疑疯狗致伤为254例),猫致伤582例,鼠致伤212例,兔致伤30例,猪致伤34例,猴致伤8例,马致伤6例,鸡致伤6例,被人咬伤108例。按年龄分:<14岁1132例,14~60岁2794例,>60岁83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半岁,年龄最大者91岁。
1.2 门诊处置资料
患者伤口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彻底清洗,反复冲洗伤口至少15min,冲洗后用碘伏消毒,伤口数日内不宜包扎、缝合,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或破伤风抗毒素。Ⅱ、Ⅲ级狂犬病暴露者都给予人用狂犬疫苗的注射,即在伤后当天,第3、7、14、28d各肌注1支人用狂犬疫苗(2.5u/支)。Ⅰ级暴露者主要由于患者自己要求才给予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可疑“疯狗”致伤254人中,全部用狂犬疫苗,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皮试阴性才可用)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u/kg);Ⅲ级暴露2356人中,有762人接种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u/kg)。
2 结果
2.1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分析完全依照相应的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的结果,在门诊全程接种完人用狂犬疫苗半月后,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99.9%患者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滴度都呈阳性,0.1%中和滴度为弱阳性,主要见于大于60岁老人和身体体质差的暴露人群,并进行加强2针人用狂犬病疫苗(即第45d 和75d)。
2.2 疫苗使用安全性
人用狂犬疫苗在使用过程中,注射30min 内未出现急速免疫反应,对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只发生轻微的局部或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热痛、搔痒和发热,没有严重的副反应发生,且所有反应都在72h 内自动减弱、消失。跟踪随访统计,4758例中未发生1例狂犬病。
3 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疾病,因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尤为重要;暴露后人群需及时有效处理伤口及全程接种人用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根据狂犬病发病机理,暴露后的预防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伤口处理,可明显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要及时正确、反复清洗伤口,消毒伤口,这是预防狂犬病的第一步。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入侵人体后(咬伤或抓伤处),首先在入侵处及周围横纹肌细胞内繁殖,在局部停留1~2周或更长时间后入侵周围神经。但狂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日光及紫外线、甲醛、碘伏容易灭活,所以局部清洗、烧灼、消毒很重要,伤口不宜包扎。
(2)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对防止发病有作用。暴露后注射疫苗的目的就是在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前将病毒中和灭活,从而预防发病。在门诊处理病人中,对4758例Ⅱ级至Ⅲ级暴露人群,无论是被狗、猫、猪、鼠、猴、兔致伤,都及时进行人用狂犬病疫苗全程足量注射。值得注意是:①Ⅰ级暴露主要是由于患者要求才给予人用狂犬疫苗,一般不宜注射。②在门诊处置暴露人群中,有108人是被人咬伤的,由于患者要求也给予全程足量人用狂犬疫苗注射。③人在加工动物(如狗、猫等)肉时,如被动物骨头刺伤皮肤黏膜,也应该按暴露后的级别及时注射人用狂犬疫苗。④暴露后未及时注射人用狂犬疫苗者只要延长时间不太长,都要补注人用狂犬疫苗。这是因为狂犬病毒潜伏期多在20~90d 内。注射疫苗期间避免劳累,禁用酒以及辛辣食物,忌用免疫抑制剂。
(3)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门诊处置狂犬病暴露人群中,有254人是被可疑疯狗致伤的,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足量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Ⅲ级暴露2356人中,只有762人接种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能是由经济原因或防治狂犬病知识不全。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Ⅲ级暴露人群中不同意被动免疫接种,要告知结果并在告知书上签字,提高抗狂犬病球旦白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