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2013-04-08程志华

关键词:熊十力本心全集

程志华

(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

一、对“物”、“识”实在性之遣除

通常来讲,人们认为瓶、盆等是离心而实有的,进而认为宇宙万物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熊十力看来,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偏执”的、“错误”的俗见,只是因为人要生活而对生活资料有所资取而已。在他看来,佛教唯识宗之“三性”理论已将此问题解释清楚。所谓“三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即误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便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指诸法乃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起,故诸法本身只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圆成实性”指“依他起”诸法的“体性”具有“圆满”、“成就”、“实性”三义,即“真如”乃“遍满一切法”、“不生不灭”、“体性真实”的本体。《成唯识论》曰:“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第580页,韩廷傑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借助于“三性”,尤其是“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熊十力对以“物”和“境”之实在性进行了一一破斥。

在熊十力看来,人们之所以认为万物为真实存在,乃“应用不无论”即“遍计所执性”之迷情所致。所谓“应用不无计”,指人之生活有“应用事物”的习惯,故以为万物真实无妄。他说:“此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应用事物的惯习,而计有外在实境,即依妄计的所由而立名,曰应用不无计。”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具体来讲,“应用不无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分别肯定日用事物即“物”真实存在,此为“别计有”;二是从总体上认定宇宙万物即“境”为真实存在,此为“总计有”。关于“别计有”,其错误在于“不悟此境若离自识便无有物”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14页。。即,之所以认为存在各种具体事物,是由于人们具有“分别之心”;若没有“分别之心”,便不会有这些事物存在。例如,瓶可析为“坚”、“白”二相,而“坚”、“白”二相都由感觉而区分;若无感觉的区分,便无“坚”、“白”的生起,也便不会有瓶相了。他说:“由分别起,境方起故;若离分别,此境即无。”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 14、16、13、27、13 页。关于“总计有”,其错误在于认为“相”的生起必有外因,实际上所谓“外因”亦“由识而现”。熊十力说:“汝计外因者,许离内识而独在故。内外离隔,两不相到,两不相亲,既无交感之方,焉有为因之义?……僻执外界与彼计执——粗色境者,根柢无殊,妄习起故。”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 14、16、13、27、13 页。所谓“粗色境”,“犹言整个的物体,如瓶和盆等之类”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6、26、51、86-87、131、55、37 页。;所谓“境”,也就是宇宙万物。总之,无论是“物”还是“境”,它们都因“识别”而现起,即“待心”而呈现。因此,“何谓现实世界?即吾人在实际生活中一切执著的心相而已”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第37、433、9、10页。。熊十力说:

境若是离开了我的心,便没有这个东西了,因为我的识别现起,粗色境才现起。若离开识别,这种境根本是无有的。⑤萧萐父 主编:《熊 十力全集》 ,第三卷, 第26、26、51、86-87、131、55、37 页。

依着佛教的“缘生”理论,物都是互为“缘起”的,故是没有“自体”的。此即是唯识宗所谓之“依他起性”。熊十力对此解释说:“如何叫作缘生呢?……缘字的意义,本是一种凭借的意思。生字的意义,是现起的意思。……一切物没有不是互相为缘而现起的。所以,一切物都是没有自体的。换句话说,所谓一切物,实际上只是毕竟空、无所有的。”⑥萧萐 父 主编:《熊 十 力全 集 》, 第 三卷 , 第26、26、51、86-87、131、55、37 页 。不过,在熊十力,所谓“没有自体”,只是指“大用流行”,即变化无常之义,并无佛教“呵毁”之义。也就是说,“没有自体”只是指“不具有实在性”、“非真实存在”,而非“绝对空无”之义。他说:“旧师于一切行而说无常,隐存呵毁,……实际上这一切行,只是在那极生动的、极活泼的、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中。这种不断的变化,我们说为大用流行,这是无可呵毁的。”⑦萧萐 父主 编:《熊 十力 全集 》, 第三 卷, 第26、26、51、86-87、131、55、37 页。他还说:“于万有而识其刚健之本体,亦可说万有之相已空。但此与佛家意思天壤悬隔。佛氏空万有之相以归寂灭之体,吾儒则知万有都无自体,而只是刚健本体之流行也。”⑧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第37、433、9、10页。同样,依着罗素的“事素说”,世界上只有一件接一件连续不断的“事”是实在的,并不存在独立于主观经验之外的物质世界。熊十力赞同罗素的这种观点,并以此来佐证自己的思想。他说:“物质宇宙,本无实物。与事素说,略可和会。”⑨萧萐 父 主编:《 熊十 力 全集 》 , 第四 卷 ,第37、433、9、10页。“言事素者,明物质宇宙非实在,《新论》可摄彼义。”⑩萧萐父主 编:《熊 十力全集 》,第四 卷,第37、433、9、10页。质言之,熊十力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诈现”的假象。他说:

一切物才生即灭。刹那刹那,故故灭尽,说一切物无有常;刹那刹那,新新突生,说一切物无有断。一刹那顷,大地平沉,即此刹那,山河尽异,这并不是稀奇事。[11]萧萐 父主 编:《熊 十力 全集 》, 第三 卷, 第26、26、51、86-87、131、55、37 页。

熊十力并未止于破除“物”和“境”的实在性,他还要破除“识”的实在性。在他看来,“识”是“真心”的“作用”,它本身并没有“自体”。他说:“识者,依作用得名。以作用幻现而无自体故,又杂习染故,所以说之为妄。夫用依体起,故说妄识依真心故有。”[12]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 14、16、13、27、13 页。“识”只是“真心”之作用意义下“缘生”的相状,故“识”也就是“妄执之心”。熊十力说:“所谓妄执的心就是缘生的。……这个心就是许多的缘互相借待而现起的一种相貌,当然不是有自体的,不是实在的。若把众多的缘一一折除,这个心在何处呢?实际上可以说他是毕竟空、无所有的。”[13]萧萐父 主编:《熊十 力全集》,第三 卷,第26、26、51、86-87、131、55、37 页。具体来讲,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之相互“借待”而现起“妄执的心”。所谓“因缘”,是指“识的现起,就是具有内在的自动的力。只有把他的本身的自动的力推出来,而假说为因缘”[14]萧萐 父主编:《熊 十力全 集》, 第三卷 ,第26、26、51、86-87、131、55、37 页。。在此,“自动的力”是指“真心”在官能上的发用。所谓“等无间缘”,是指前“识”能引发后“识”,故前“识”为后“识”的“缘”。所谓“所缘缘”,指所凭借者乃为凭借者的“缘”。如,“境”是“所缘”,“识”是“能缘”,故“境”即是“识”的“所缘缘”。所谓“增上缘”,又叫“助缘”,是指能起辅助作用的功能。在熊十力看来,上述几种“缘”都是指意识之间的相互凭借。正因为如此,由这些“缘”相互“借待”而现起“相貌”的“妄执的心”就是没有自体的。他说:“此识相唯是众缘互待而诈现,舍此无别识相可得。故识者,有待而非现成,元无自性,此非实有,义极决定。”[15]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 14、16、13、27、13 页。在此意义下,熊十力说:

取境之识,是执心故,即妄非真,云何而可不空?若以妄识认为真心,计此不空,是认贼作子,过莫大焉。[16]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 14、16、13、27、13 页。

由上述可见,熊十力不仅遣除了“境”的实在性,而且亦否定了“识”的实在性。这里,熊十力所强调者不是它们的“空无”,而是指二者不能互相离开而独立存在。他说:“云何不离?以境与识为一体故。一体,故得交感。”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16、19页。因此,从“境”一方面说,“持境执者”执著于“万象”乃一种“理障”。他说:“只于万象而计为万象,即不能扫象以证真,这就是理障。哲学家常把本体和现象或形上和形下,弄成两界对立的样子,就因为不能除遣成象的宇宙之故。”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36、59、84、26、40、74 页。若从“识”一方面说,“持识执者”犯有同样的错误。实际上,“妄执的心”亦须以“境相”为前提,与“境相”相对而起;如果没有“境相”,“妄执的心”也不能作为“心相”独自“现起”。熊十力说:“识是能缘的,境是所缘的。能缘识,不会孤孤零零的独起,决定要仗托一个所缘境,他能缘识才会生起来。”③萧萐 父主 编:《熊 十力 全集 》, 第三 卷, 第236、59、84、26、40、74 页 。在此意义下,既然“境相”非实在,“心相”同样也非实在;反之亦然。他说:

明妄执的心无有自体,易言之,即此心不是独立的实在的东西。心既如此,则由此心而迷妄分割,以为外在的境,其无自体及不实在,自然不待说了。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36、59、84、26、40、74 页。

在熊十力看来,除了“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外,“极微计”也是人们以宇宙万物为实在的原因。所谓“极微计”,指认为事物由极其微小的颗粒构成。“极微计者,于物质宇宙推析其本,说有实在的极微,亦是离心而独在的。”⑤萧 萐父 主编:《熊 十力 全集 》, 第三卷 ,第236、59、84、26、40、74 页 。印度古代哲学家认为,“极微”是宇宙万物的始基,一切事物均由“极微”构成,世界除了运动着的“极微”外一无所有。“极微计”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论”相似。“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由“原子”组成,故“原子”乃宇宙万物的本体。⑥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思想,认为原子是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颗粒,它们互相结合就产生了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分离就会导致物体的消灭。就佛教本身来看,小乘佛教赞同“极微计”,而大乘佛教则持反对态度。对此,熊十力借用大乘佛教理论批驳说,若主张事物由“极微”构成,必须回答“极微”有没有处所、大小的问题。如果说有,则还可继续分析下去,那么所谓“极微”便不真实;如果说没有,那么“极微”亦非真正的“极微”。总之,无论如何回答,所谓“极微”都是非实在的。他说:“大乘不许有实极微,诘难外小,恒以有无方分相逼。若言极微有方分者,既有方分,应更可析,可析者便非实极微。……极微无方分,即非色法。”⑦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16、19页。进而,熊十力认为,“极微计”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停留于现象界而为言;而在哲学上来看,所谓现象界之“实有”并非实在。他说:

外道和小乘在世间极成的范围里,设定极微是实有的,和科学家中间曾有在经验界或物理世界的范围里,设定元子、电子等为实有的,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我们如果依据玄学上的观点来说,这里所谓极微,或元子、电子等,是实有的呢,抑非实有的呢?那就立刻成了问题。因为玄学所穷究的,是绝对的、真实的、全的,是一切物的本体。⑧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36、59、84、26、40、74 页。

二、宇宙万物本体即是“本心”

熊十力认为,虽然“境”是非实在的,“妄执的心”也是非实在的,但整个宇宙不能是非实在的,必须承认有宇宙本体的存在。他说:“学人厌闻实体之谈,此是大谬。宇宙无根源,人生无根源,断无此理(宇宙、人生,根源一也。人者,宇宙发展之最高级。故特别提出而言之。)。孔子作《周易》,肯定有实体。”⑨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31页。在他看来,承认万变不穷之宇宙有本体,此乃常识可见及之道理。如果不承认有本体存在,不仅宇宙没有了存在根据,而且人生也会失去存在意义。“果如此说,宇宙竟无真源,万有丝纷直若空华幻现,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是乃以滞迹之迷情障真宗之妙谛,稍有智者未知其可也。夫慧深者,穷理必推其本;心广者,为学必究其源。故本体论恒为千古哲人之所钻石不舍。”[10]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第538页。因此,尽管罗素的“事素说”、“明物质宇宙非实在”有一定道理,但它“不达宇宙实相”,故“非进而求之《新论》不可也”[11]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第10页。。质言之,在熊十力,遣除“境”和“识”之实在性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透过“境”和“识”之非实在性而寻求实在性的本体。他说:“就本体上说,是要空现象而后可见体。”[12]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36、59、84、26、40、74 页。他还说:

许多哲学家承认宇宙万象是客观存在,但不肯承认有实体,甚至厌闻本体论。此与印度古代无因论者,同为浅见。余以为宇宙自有真源,万有非忽然而起。应知一一沤相,各各皆以大海水为其真源。尼父川上之叹,睹逝水而识真常。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14、97页。

那么,什么是熊十力所认为的宇宙本体呢?在他看来,本体的属性大致有五个方面。其一,本体是“清静”的“本然”“全体”,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的宇宙本原。所谓“清静”,指无污染;所谓“本然”,指为根本;所谓“全体”,指为整体。质言之,本体是圆满的、根源性的、整体性存在,它包容、涵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其二,本体“无待”,即无所对待,亦即“主客俱泯”的“绝待”。即,本体超越任何条件的限制,是超越“相对”的绝对。其三,本体是超空间的,但无所不在。它不是具体事物,故没有形状和广延,不受空间的限制;但它又是遍在。其四,本体是超时间的,是“无始无终”的,亦是无生不灭的,即是永恒的存在。其五,本体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说它不变,是因为本体“清静”、无滞碍;说它变,是因为本体要显现为功用。总而言之,本体乃是“圆满”的根源性“全体”。熊十力说:本体“是浑一的全体(浑者,浑全。一者,绝待。),是遍一切时及一切处,恒自充周圆满,都无亏欠的(此中时和处,乃设言之以形容其圆满之极。实则谈到圆满的全体,本来是绝待的,是超时空的,哪有时处可说?)”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很显然,熊十力认为本体乃“圆满”的“全体”之论是依着唯识宗之“圆成实性”而言说的。即,他依着“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遣除了“境”与“识”的实在性,但依着“圆成实性”确立起本体的“圆满”、“成就”、“实性”诸义。关于本体的属性,他说:

一、本体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法尔清净本然。……二、本体是绝对的,若有所待,便不名为一切行的本体了。三、本体是幽隐的,无形相的,即是没有空间性的。四、本体是恒久的,无始无终的,即是没有时间性的。五、本体是全的,圆满无缺的,不可剖割的。六、若说本体是不变易的,便已涵着变易了,若说本体是变易的,便已涵着不变易了。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

在熊十力,若对上述属性再行概括的话,可名之以“虚寂”而“生化”两个方面,即“虚寂之旨”与“生化之妙”的融贯。“《新论》谈本体,则于空寂而识生化之神,于虚静而见刚健之德,此其融二氏于《大易》,而抉造化之藏,立斯人之极也。”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299页。质言之,本体是“即主宰即流行的”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第94页。:一方面,本体是虚寂的,此乃“法尔清净本然”之“主宰”义。所谓“法尔”,乃指“自然”之义。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14、97页。另一方面,本体是生化不息的,或者说,本体就是“恒转”;此乃本体之“流行”义。他说:“把本体说为能变。我们从能变这方面看,他是非常非断的。因此,遂为本体安立一个名字,叫做恒转。”⑦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在熊十力,以“虚寂”说“本体”,指本体不是某种具体存在,它超越了具体规定性;以“生化”说本体,指“虚寂”不是空无,而是流行不息的宇宙“真几”。那么,本体为何是“虚寂”和“生化”的统一呢?熊十力认为,本体无形无象,故说为“虚”;其性离扰乱,故说为“寂”。然而,“虚寂”本体非“顽空死物”,它必然显发为“生化流行”的无边胜用。因此,“虚寂”不能脱离“生化”,因为于“生化”才可觅得“虚寂”,此为“即用显体”;“生化”亦不能脱离“虚寂”,因为“生化”乃以“主宰”为前提,此为“即体显用”。熊十力说:“不空则有碍,而何化之有?不寂而成滞,而何生之有?惟空寂始具生化,而生化仍自空寂。”⑧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正因为如此,熊十力将本体称为“太易”,即“不易”与“变易”的统一。

一切物的本体,曰太易,是无形兆可见的(太易者,本不易也,而涵变易,亦即于变易而见不易,故云太易)。⑨萧萐父 主编:《 熊十力全 集》,第 三卷,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

那么,“虚寂”而“生化”的本体到底何指呢?在熊十力看来,本体就是“本心”,因为惟有“本心”既“虚寂”又“生化”。他说:“一、此心是虚寂的。无形无象,故说为虚。性离扰乱,故说为寂。寂故,其化也神;不寂则乱,恶乎神,恶乎化。虚故,其生也不测;不虚则碍,奚其生,奚其不测。二、此心是明觉的。离暗之谓明,无惑之谓觉。明觉者,无知而无不知。无虚妄分别,故云无知。照体独立,为一切知之源,故云无不知。”⑩萧萐 父主编:《熊十 力全集》 ,第三卷 ,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因此,不可将“本心”作通常狭义的理解。即,不可将“妄执之心”视为本体之心,因为本体之心指超越的“本心”。“这个心,是真实的智,而不是虚妄的心,此不容混。”[11]萧萐 父主 编:《 熊十力 全集 》,第 三卷, 第249、94、95、187-188、41、18、47 页。他还说:“真性之存乎吾身,恒是虚灵不昧,即为吾身之主,则亦谓之本心。故此言心,实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与万物浑然同体之真性也。然则反之吾心,而即已得万物之本体。吾心与万物本体,无二无别,其又奚疑?孟子云:‘夫道,一而已矣。’此之谓也。”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因此,本体就在人的心中,言“心”则已包含天地万物。他说:“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质言之,“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熊十力说:“吾人识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故不得内吾身而外宇宙。吾与宇宙,同一大生命故。此一大生命非可剖分,故无内外。”③萧萐 父 主编:《熊 十 力全 集 》, 第三 卷 ,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 。正因为“本心”乃本体,故欲求本体,不可外求。

本体不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示他们把本体当做外界独存的东西来推度,是极大的错误。设有问言:“既体非外在,当于何求?”应答彼言:“求诸己而已矣。”求诸己者,反之于心而即是。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

基于上述,熊十力将其本体说为“唯识”,而“唯识”也就是“唯心”。因此,他特别强调“唯”字乃“特殊义”,“识”是“心之异名”。具体来讲,其所谓“唯识”有两层含义:其一,“唯者”“殊特义”,“非唯独义”。即,“境”与“识”不可分,故不存在离“识”独存的“境”。熊十力说:“唯识的说法,但斥破执有外境的妄见,并不谓境是无的,因为境非离心独在,故说唯识。唯者,殊特义,非唯独义。心是能了别境的,力用特殊,故于心而说唯。”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其二,“识”乃“本心义”。即,“唯识”之“识”乃指“本心”,而不是“妄执之心”。他说:“识者,心之异名。唯者,显其殊特。即万化之原而名以本心,是最殊特。言其胜用,则宰物而不为物役,亦足征殊特。《新论》究万殊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是故以唯识彰名。”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很显然,在第一层含义之下,“识”乃与“境”相对之心,为“妄执之心”。因此,熊十力进一步,故有其第二义之阐释。总之,通过这样两层,熊十力所强调者是不可将“本心”混同为“妄执的心”。因为“妄执的心”是与物对待之心,它歧物我、判内外,不能成为万物本体。正因为如此,其“唯识论”乃“新唯识论”,而非“旧唯识论”,因为“旧唯识论”以“妄执的心”即“取境的识”为实在。在他看来,世人之所以对“本心”为本体不理解,原因在于未能区分“妄执之心”与“本心”。

闻吾说者,应该了解我所谓心,是有妄执的心和本来的心这两种分别的。本来的心是绝对的、真实的,……至于妄执的心,就是取境的识。这个也说为实在的,便成极大的错误。一般人大概不自承有本来的心,而只是妄执的心夺据了他本心的地位。因此,把妄执的心看做是实在的。这样,便与执定外境是实有的见解成同样的颠倒。我们要知道,妄执的心或取境的识,根本是没有自体的。⑦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

三、“本心”乃是“乾元”

由上述可以了解,在熊十力,如果就知识论的层次,“境”和“识”是一体的,二者乃不可分离的;就此而言其实并无所谓的“唯识”可言,“唯识”是就更高的层次说的。即,熊十力的“唯识”乃有别于知识论层次的“唯识”,它是进至存有论层次的“唯识”。具体来讲,一般的认识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展开的,是停留于“妄执之心”的“权体性”展开的;熊十力的“唯识”则破除了主客对立的格局,是进入到“心”的“本体性”展开的。在他看来,“识”乃“会物归己,得入无待”、“摄所归能,得入实智”的本体之心,而不是知识论层次的“妄执的心”,他特别强调“此不容混”:“由二义故,不得不说识名唯。一、会物归己,得入无待故。如果把万物看作是心外独存的境,便有万物和自己对待,而不得与绝对精神为一。今说唯识,即融摄万物为自己,当下便是绝对的了。二、摄所归能,得入实智故。能谓心,所谓境。心能了别境,且能改造境的,故说心名能。境但是心之所了别的,且随心转的,故说境名所。唯识的旨趣,是把境来从属于心,即显心是运用一切境而为其主宰的,是独立的,是不役于境的。但这个心,是真实的智,而不是虚妄的心。”⑧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1、13、358、18、43、3-4、51-52、47 页。质言之,“本心”是超越于“心”与“境”、“能”与“所”的“绝待全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从而由“本心”滑落为“妄执之心”;为了强调“本心”之“绝待”,从而超越“心”“物”之“对待”,熊十力将“本心”亦名为“乾元”。他说:

本体之名甚多,如《易》之乾元、太极、《春秋》之元,《论语》之仁,《中庸》之诚,皆是也。其在后儒如程、朱分别理气之理,又云实理,阳明所谓良知,亦本体之目。⑨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566页。

那么,何谓“乾元”呢?“乾元”是《易传》中的概念,它是指创生性的“真几”。关于其含义,熊十力解释说:“《易》赞乾元曰‘元者,善之长也’,此善字义广,乃包含万德万理而为言。……长者,统摄义。万德万理之端皆乾元性海之所统摄(……乾者,动而健之势用,元,犹原也;乾元者,乾之原。……乾元即是本体之名。以乾元之在人而言,则名之曰性;以乾元统含万德万理之端则譬之曰海。海至深广,宝藏富故)。”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567、3、740-741页。在他看来,“乾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乾不即是元”。即,“乾”指本体之势用即宇宙万有,“元”乃万有之本体;“乾”“元”虽并称,但二者不可等同。若以“大海水”喻体,“众沤”喻用,那么,“大海水”与“众沤”毕竟不同:“譬如大海水是一,而其显为众沤乃条然宛然成分殊相。条然者,无量沤相现似各别也;宛然者,沤相本非离海水有别自体而乃现似一一沤相,故不可谓一一沤相与浑全的大海水无分也。”②萧萐父主 编:《熊十 力全集》, 第六卷,第567、3、740-741页。其二,“乾必有元”。就“乾”来讲,宇宙万有不是从空无中“幻化”而来,它必有根源为其生化依据。即,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乃源于宇宙本体。譬如,“众沤”源自“大海水”;若无“大海水”,便没有“众沤”。熊十力说:“孔子始废天帝,而明示乾坤有本体,字曰乾元,亦名太极,然犹复谈用。”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567、3、740-741页。其三,“元者,乾之所由成”。就“元”来讲,它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并非存在于万有之外,而是存在于万有之中。他说:“大哉圣人之《易》也!以万物之一元,归藏于万物自身。不离开万物而独建一元以万物为其所统。”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在此意义下,“乾”即是“元”,故曰“乾元”。关于此三义,熊十力说:

乾元一词,当释以三义:一、乾不即是元。二、乾必有元。不可说乾是从空无中幻现故。三、元者,乾之所由成。元成为乾,即为乾之实体。不可说乾以外,有超然独存于外界之元。夫惟乾以外,无有独存的元,故于乾而知其即是元。所以说乾元。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

基于上述三义,熊十力对“乾元”本体进行了进一步辨析。在他看来,“乾元”本体可分疏为两个方面的根本特征:其一,“实体内部含藏复杂性”;其二,“实体是万物内在根源”。他说:

余以二义释乾元、坤元。二义者:一、实体内部含藏复杂性,决非一性。二曰实体是万物的内在根源,不可妄猜实体在万物以外。……余所说二义,本是一义,须从两方来说耳。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

关于第一义,是指“乾元”本体本身是复杂的,而非“单独一性”。在熊十力看来,“谈一元实体者,总以为实体之性质是单独一性,无复杂性”⑦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实际上,本体“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它本身具有“复杂性”。他说:“如果是单纯性,即实体内部本无矛盾,如何得起变动、成功用。犹复当知,宇宙万有动而愈出,此其层出不穷之故,亦不得不推原于宇宙实体内部本含载复杂性。”⑧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从宇宙万有发展不已来看,若本体是单纯性,则其必无法“起变动”。熊十力说:“孔子《周易》创明一元实体含有复杂性,非单独一性。此其所以矛盾内蕴,而变化畅通。《乾·彖》曰:‘乾道变化’,万物‘各正性命’。”⑨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 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可见,所谓“复杂性”,其实质在于内在的矛盾性。他说:“神质二性,是为实体内含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相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⑩萧萐 父主编:《熊十 力全集 》,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正因为本体具有“复杂性”,宇宙之发展才由“物质层”进至“生机体层”,进而进至“生命层”、“心灵层”,生生不息而没有停止。熊十力说:“物界演进约分二层:一、质碍层。……质碍相者,生活机能未发现故。二、生机体层。此依质碍层而创进,即由其组织特殊而形成为有生活机能之各个体,故名生机体层。此层复分为四:曰植物机体层、曰低等动物机体层、曰高等动物机体层、曰人类机体层……”[11]萧 萐父主 编:《熊十 力全 集》, 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总之,本体作为实体,“复杂性”乃其根本特征之一。他说:

惟依万物发展之完整体,察其性质之不一,而判以乾坤两大类。则由万物之不一性,可知实体内部本来含藏复杂性故也。[12]萧萐父主编:《熊 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

关于第二义,是指本体之大用流行显现为宇宙万物,故万物必有其“元”。熊十力说:“圣人于乾元,言‘万物资始’;……始之为言,盖推原宇宙太初、洪荒未启时,万物将由未形而始有形。其形之始也,盖乾道变化,自然而有形耳。”[13]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同样,“于坤元言‘万物资生’者:‘坤化成物’。物既成,便有自力,而以形相生。盖自乾道变化,坤乃承乾而成物,于是有万物以形相生之事”[14]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71、523、567、621、505-506、622、23、20、568、525、526页。。可见,万物皆由“乾元”而“资始”,皆由“坤元”而“资生”,故“乾元”“坤元”为宇宙万物之根源。或者说,宇宙万物由于“资取”了“乾元”、“坤元”才得以成就自身。很明显,在此“资取”之“修辞”关系下,宇宙万物乃是“主词”,而“乾元”、“坤元”则是“谓词”。依着熊十力的理解,“主词”强调了宇宙万物的重要性,故不可将宇宙万物视作“绝对空无”。他说:“万物‘资始’、‘资生’,此两‘资’字,皆训为取。取之义,大矣哉!《乾》之《彖》辞,说万物‘资取于乾元,而成其大始’。此其修辞之法式,即明示万物直将一元实体完全资取得来,以成就自己。”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27页。不仅如此,历来儒者皆将“乾”、“坤”分别为二,从而亦将“乾元”、“坤元”分别为二。而在熊十力,“乾元”即“坤元”,“坤元”即“乾元”,它们乃指同一本体,因为“乾”中即有“坤象”,“坤”中亦有“乾象”。他说:“《易》以乾元为万物之本体,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398、397-398页。

就上述二义来看,第一义是对“乾元”本体之直接界定;第二义是从大用流行对“乾元”之间接界定。质言之,第一义在于“即体成用”,即“不易”之本体因内部含藏“复杂性”而发为大用流行;第二义在于“即用识体”,即由大用流行中识得本体。熊十力说:“中国哲学以《大易》为宗,其书纲领在双阐不易、变易二义。不易而变易是即体成用(大用流行是名宇宙万象。用由体成,譬如由大海水变成众沤。),于变易见不易是即用识体(如于一一沤而知其各以大海水为体,不可于沤外别觅大海水。……)。”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第564、567页。然而,如前所述,在他看来,此两义实“本是一义”,只是“须从两方来说耳”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564、567页。。所谓一义,是指其“体用不二”之旨。“乾元者,乾坤之本体;乾坤者,乾元之功用。体用本不二。乾元资始资生之德,即于乾坤而见,以乾坤是乾元之功用故。若无此功用,尚有乾元之德可说乎?譬如大米养人之德,即于粥饭而见,以粥饭是大米之功用故,否则不可见米德也。”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688页。在熊十力看来,若明得上述二义,便可知“乾元”本体周流完备。因此,以“乾元”名本体更为恰当,而以“本心”为本体乃“权说”。他说:“所以权说心为本体者,以于心识主宰故。然即心名体,究是权说。”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261页。尽管如此,不能将“乾元”作异于“本心”来理解,因为“乾元”只是对“本心”的进一步诠释。熊十力说:

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至孟子提出四端,只就本心发用处而分说之耳。实则四端统是一个仁体。后来程伯子《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仁。义礼智信,皆仁也。”此则直演孔子《大易》“元者善之长也”意思。《易》以乾元为万物之本体,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元在人而名为仁,即是本心。⑦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398、397-398页。

四、结 论

由上述可见,熊十力对于本体的论定经由了三个步骤:第一步,“破相”,即破除对“物”和“境”之执著。具体来讲,他通过对“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的辨析,不仅遣除了“物”和“境”的实在性,而且也否定了“识”的实在性。当然,“破相”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透过“境”和“识”以显示本体。第二步,“显性”,即显发“本心”即是宇宙万物之本体。他主张,尽管“境”、“识”均无实在性,但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知识论失去了基础,“治化论”也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在他看来,“虚寂”而“生化”是本体的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第三步,“论性”,即进一步诠释本体之特征。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从而滑落为“妄执之心”;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对”,从而超越“心”、“物”之“相对”,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他认为,“乾元”本体之根本特征有两义:一义为实体内部含藏复杂性;二义为实体是万物内在根源。基于这样两个特征,在熊十力而言,将本体名为“本心”只是“权说”,而将本体名为“乾元”乃为“至论”。这样,通过“破相”、“显性”和“论性”三个步骤的讨论,熊十力完成了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本体的建构。

猜你喜欢

熊十力本心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熊十力與勉仁書院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熊十力基于公羊三世说的现代政治论述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