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飞虱田间简易快速检查方法

2013-04-08曾伟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虫量田中稻飞虱

□曾伟

笔者根据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结合生产调查实践与田间观察认为,稻飞虱发生为害虽具有隐蔽性,但在常年稻飞虱发生区域,或发生为害程度各异的稻田,害虫发生为害的前后,常伴有一些有利的适生环境条件,或迁入为害后仍可查见一些较明显的现象和症状,这些因素可作为田间检查、虫情判断的重要参考与补充依据,供基层技术人员检查虫情、指导防治时参考应用。田间调查,除必要时需深入了解虫情,选用田间拍查法外,还可视具体情况结合采用以下“一选、二看、三赶、四拨”的简单易行的快速检查方法,可大大提高田间检查效率。

一、选 即选好有利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的区域及稻田。就是要在认识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特点基础上,根据普查或抽查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来而选择不同类型田块,或针对性地选择适宜发生的区域和易发稻田进行重点检查,有助于提高调查和指导效率。稻飞虱在迁入为害时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湿性、趋稗性等特性。一般稻飞虱适宜发生在风口河谷地以及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区域,施肥过多、偏施迟施氮肥、生长柔嫩茂密的稻田易发生。同一地理生态区,叶色浓绿、密植田发生虫量多于稀植、叶色较浅稻田;优质稻田多于非优质稻田;在同一稻田中,田中虫量多于田边及四周。

二、看 即查看稻田植株中上部和田缺口等处有无稻飞虱为害的现象和症状。方法是调查人员站于田埂上,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田埂附近水稻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的中脉等部位,检查有无褐色的细条状枯死斑及其数量多少。这些细条状枯死斑一般长1~3mm左右,可检查其痕迹内卵粒的孵化情况,来分析判断田间的发生情况。凡有稻飞虱发生的稻田,无论发生早期或后期,田中田边都会存在一些产卵痕迹,只是二者的数量有所不同,一般田中多于田边及四周。此种产卵条状斑在叶背分布越广,数量越多,说明此稻田稻飞虱暴发机率愈大。同时,还可查看田边缺口流水处水面上有无漂浮的灰白或灰褐色的点片状物。这些点片状物往往是田中稻飞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变换龄期虫态所产生的蜕皮物质。此种物质越多,色越深,说明田间暴发虫量很大,已远超防治指标。水稻中后期,虫量大暴发时,有时可见稻田中部植株的上部叶片开始呈现不规则或似椭圆形状的失绿枯黄现象,表明此田虫量已暴发,即将出现明显的“通火”团。

三、赶 即赶动水稻植株,观察上部叶片成虫情况。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用2m左右的木棍或竹竿逆风顺田埂赶动水稻植株中上部,惊动稻丛中下部的稻飞虱成虫。间隔1~3分钟后,回头观察植株上部叶片上有无稻飞虱成虫栖息,以及成虫数量的多少,甚至可观察到稻飞虱发生的主要虫种,为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按观测水稻丛数对成虫计数,一般平均百丛虫量达15头以上的稻田,均应列为重点防治稻田。

四、拨 即拨开稻丛,检查基部有无稻飞虱为害症状。调查人员可直接站在田埂上,手持2m左右的木棍或竹竿,将稻丛向两边拨开,目测稻丛中下部的叶鞘和叶片上,一是有无稻飞虱的褐色或黑色细条状产卵痕迹,注意其痕迹的多少;二是叶片上有无黑色的煤烟状物质,潮湿时类似煤焦油状,这种黑色的“煤烟状物质”或“煤焦油状物”,主要是由于稻飞虱在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常覆盖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上,发生较为严重的稻田,田边和田中也可查见此种现象和症状。一般有“蜜露”的稻田,均应列为防治重点对象田。有蜜露的稻丛分布越多,颜色越深,说明此田虫量越高,其暴发的可能性越大,危害程度更重。

猜你喜欢

虫量田中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小小的世界
浅谈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山垄田中的田螺养殖技术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