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2013-04-08石振,蔡林
石 振,蔡 林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因创伤、慢性炎症等原因造成的下肢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用简单的换药、植皮方法常难以修复,用VSD 植入方法费用偏高。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位置隐蔽,皮质好,不破坏主要血管,供瓣面积大,是修复膝关节、小腿、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笔者总结咸宁市中心医院骨科病房相关病例53例,自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53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6~72岁。平均45.1岁。皮肤缺损的原因:车祸损伤39例、高处坠落2例、电烧伤3例,慢性溃疡6例、压疮3例。缺损部位:膝关节部6例、小腿28例、足背部7例、踝内侧3例、踝外侧4例、足跟部5例。缺损后至手术修复时间:急诊修复9例,其余均为择期手术,伤后5~14d,平均8.6d。缺损的创面均为不同程度的的肌腱、骨皮质、神经血管的外露,缺损面积3.0cm×3.5cm~7cm×3.5cm。切取皮瓣面积4.5cm×4cm~9cm×4.0cm。全部病例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1.2 手术方法
①皮瓣设计。逆行皮瓣切取:据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以内踝前方1cm 至股骨内髁后方3cm 的连线作为皮瓣轴线,旋转点在内踝上5cm,皮瓣切取范围前达胫骨嵴内后方1cm,后达小腿后中线,近端达胫骨结节平面。顺行皮瓣切取皮瓣旋转点位于股骨内侧髁下方3cm 的血管浅出点,轴线同上。②先用记号笔设计,皮瓣旋转点近断带1.5cm宽皮肤,两侧旁开2cm 设计皮瓣形如网球拍状。③不驱血,上气囊止血带,先从皮瓣远端切开结扎大隐静脉,深层显露隐神经并结扎,肌膜下掀起皮瓣,注意保护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间穿出的胫后动脉穿支,保护其升降支的连续性,蒂部保留1cm 皮肤和2~3cm 筋膜蒂,以完整保护链状血管网,皮瓣切取后,松止血带,观察皮瓣末梢血运,皮瓣经明道移位至受区,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
2 结 果
53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关节、小腿、足踝部的缺损创面,均随访8~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6例稍肿胀,6例皮瓣远端的血运障碍,其中2例边缘部分坏死,范围小于3cm×1cm,经过处理后53例皮瓣全部成活,本组5例足跟部缺损,皮瓣转移后,吻合隐神经和足底皮神经,3~6月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
3 讨论
3.1 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
近年来,Masquellet 等研究发现隐神经周围有一条伴行的纵向血管网,由隐动脉及胫后动脉皮穿支吻合形成,营养小腿内、后侧皮肤,并提出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概念[1]。傅小宽等把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归类于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
解剖特点:①隐神经的走行。在膝关节上缘,隐神经和膝降动脉并行,经过内收肌管后,在膝下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一同穿出,后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并行,在其前方下降,最后在小腿中下段分为2 支,支配内踝和足内侧缘皮肤。隐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由自隐动脉、胫后动脉内侧皮支等两两吻合形成一条纵向的血管链,其皮支相互吻合成网穿过皮下组织达皮肤[3]。血管链与大隐静脉及隐神经伴行并不十分紧密,距离近5mm,手术时很难分离开来,三者作为一个复合体。所以在术中要保留约2.5cm 宽皮瓣蒂,来维持血管链的连续性。②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形态学基础:隐神经干旁有两套血管链,即隐神经旁血管链和隐神经干内血管链,血管链全长接受血供。发出无数的侧支与胫后动脉穿支交通吻合,小腿内含有3~6 支穿支皮动脉供给小腿皮肤[4]。③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内踝上皮瓣的区别:都包含胫后动脉的最低一个分支,但其设计轴线、血供范围却稍有不同,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利用隐神经的营养血管网,血供来自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其静脉回流由皮瓣皮下静脉网进入穿支伴行静脉,后回流入深静脉网[5]。
3.2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缺点
①以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皮瓣设计简单方便;②胫后动脉穿支的血管恒定存在,且该处穿支的血管相对粗大,血供可靠,所以皮瓣易于成活;③可切取范围较大[6],如顺行转移可覆盖小腿的中上部和膝关节部位的软组织缺损。逆行皮瓣转移可旋转达180°。转移可修复小腿下端、足踝部;④由于皮瓣携带组织少,不会像肌皮瓣那样臃肿,皮瓣耐摩擦,质地柔软,吻合神经可重建保护性感觉;⑤在小腿内侧取皮瓣相对隐蔽,外观满意,术后不影响小腿的屈伸功能,皮瓣宽度不超过4cm 可直接缝合,大于4cm 需取皮植皮[7]。缺点:修复较远创面往往需要包含并牺牲胫后动脉主干;切断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主干,供区可能发生感觉缺乏或静脉回流障碍[8]。
3.3 感染创面的处理
对于感染创面,术前要有效控制感染,术中要彻底清创,在术中如对组织存在感染判断不清,可适当扩大切除,直到新鲜组织为止,术前和术中创面取样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方便及早用敏感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皮肤软组织挫伤较重,并伴有开放性骨折(GustiloIII型),由于有潜在感染可能性,急诊清创时,对创面坏死组织要彻底清除;对慢性感染的伤口,术前尽早用敏感抗生素,并积极换药以尽可能地控制感染,术中再把病灶炎性部分清除干净(包括死骨、窦道、炎性肉芽组织以及血运差的瘢痕组织),使缺损区成为一个相对无菌或新鲜伤口,才可以行皮瓣转移。
3.4 手术要点:
①避免皮瓣发生血循环障碍处理:皮瓣转移尽量采用明道。皮瓣蒂约1cm 宽的皮条,术中注意使蒂部松弛不受压;解剖蒂部的时候,注意小心保护皮下血管网完整避免损坏;行逆行皮瓣转移时,隐神经两条伴行静脉要小心保护,以满足皮瓣的血液回流[9]。本组6例术后皮瓣稍肿胀,考虑静脉回流障碍,于蒂部拆除1、2 针缝线后,解除蒂部受压后数天肿胀消退。②供区皮瓣面积要比缺损区大1cm 左右,皮瓣转移后要避免张力过大;术中对蒂部的软组织和浅静脉干要适当保留,这样有增加动脉的血供和促进静脉回流的双重作用,从而利于皮瓣的成活。胫后动脉的各穿支皮动脉分支虽然相对恒定,但有条件术前可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以明确血管的走行。如无条件检查,则设计皮瓣旋转点宜高于内踝上5cm。本组6例皮瓣远端的边缘血运障碍,考虑皮瓣张力大,于皮瓣末梢拆除1、2 针缝线后,4例逐渐恢复血运,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③感觉重建:隐神经与受区神经行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重建皮肤的保护性功能[10],本组5例3~6月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④蒂部静脉干的处理:对于是否在蒂部结扎大隐静脉干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皮瓣失败是静脉双重灌流引起。我们53例患者均未在蒂部结扎大隐静脉干,皮瓣成活良好,不肿胀,所以我们主张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分析原因,结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大隐静脉伴行的营养血管,与浅静脉营养血管网营养皮瓣的认识相违背。⑤术后包扎皮瓣时不能太紧或太送,要用适当压力。笔者体会,皮瓣外覆盖2 块约1cm 厚棉垫,外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以能插入弯血管钳前部为宜。在皮瓣远端留孔显露,重点观察皮瓣远端血运;术后三抗用药(抗感染、抗痉挛,防止血栓形成),外用石膏托制动,是转移皮瓣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1]Nakajima H,Imanishi N,Fukuzumi S,et al.Accompanying arteries of the cutaneousveins and cutaneousnerves in the extremities:anatomical study and Aconcept of the venoadipofascialand/orneuroadipofascial pedicledfasciocutaneous flap[J].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2(9):779
[2]傅小宽,庄永青,林博文,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5):101
[3]马兆强,张丽香,于长征,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0):740
[4]吴围平,腾利,夏德林,等.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27(2):139
[5]王玉发,朱清远,李峰永,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125
[6]田立杰,王彦生,王英搏,等.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原因及处理[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1,15(4):199
[7]杨勇.小隐静脉处理方法对逆行腓肠神经皮瓣移位成活率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2):163
[8]黄继峰,王增涛,郭德量,等.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杂志,2000,14(4):218
[9]吴中强,关志广.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修复下肢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18(2):307
[10]谷增泉,孙雪生,吕伯实,等.吻合皮神经腓肠筋膜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3(1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