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的语言逻辑建构

2013-04-08李云彤

关键词:内向外延义项

李云彤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词往往衍生出多个义项,这些义项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多从语言使用角度给出解释,但这些解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本文将从语言逻辑学角度做出推理说明。

一、《汉语大词典》中“呼”的语义特征分析

呼,读“hū”,形声字,从“口”,“乎”声。本义是“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呼”,给出了如下10 个义项:①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②大声喊叫。③呼唤。④指命令、吩咐。⑤称呼。⑥犹读。指看着文字念。⑦象声词。常用来形容迅疾。⑧方言。犹鼾。睡着时粗重的呼吸。⑨见“呼弄”、“呼卢”。⑩姓[1]。

下面大家来看“呼”的各个义项语义特征[2]提取和归纳。

①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

角色:施事

质地:气态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吐气

时间:间歇但持续

数量:无限

目的:生命体本能,无目的性

色彩:中性

音响振幅:非常小

工具:空气

②大声喊叫。

角色:施事

质地:声音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不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用力震动声带

时间:间歇或持续

数量:有限

目的:吸引注意,有目的性

色彩:中性

音响振幅:非常大

工具:各种语言符号

③呼唤。

角色:施事

质地:声音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不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用力震动声带

时间:不持续

数量:有限

目的:召引,有目的性

色彩:中性

音响振幅:非常大

工具:名称符号

④指命令/吩咐。

角色:施事

质地:声音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不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震动声带

时间:不持续

数量:有限

目的:完成指令,有目的性

色彩:贬义

音响振幅:小

工具:指令

⑤称呼。

角色:施事

质地:声音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不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震动声带

时间:不持续

数量:有限

目的:区别同时表尊敬,有目的性

色彩:褒义

音响振幅:小

工具:区别性符号

⑥犹读。指看着文字念。

角色:施事

质地:声音

路径:由内向外

频率:稳定的频率

场所:人体内部结构

方式:震动声带

时间:持续

数量:有限

目的:完成文本,有目的性

色彩:中性

音响振幅:大

工具:文本符号

上面的⑦象声词,常用来形容迅疾;⑧方言,犹鼾,睡着时粗重的呼吸;⑨见“呼弄”、“呼卢”;⑩姓,都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3]。

由此可见,①—⑥这些义项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区别性特征。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原型范畴”理论,具有家族相似性[4]的一组概念属于同一个范畴,所以①—⑥义项同属“呼”这个语义范畴,义项①是这个基本层次的代表,也就是这一范畴的原型,即ICM。

二、从语言逻辑学的角度看“呼”的义项发展脉络

美籍哲学家R·卡尔纳普(1891—1970年)是首次将哲学观点引入语义学理论的学者。1934年,R·卡尔纳普出版了《语言的逻辑句法》,认为“作为分析语言逻辑性的哲学,可以完全等同于逻辑句法学(语形学)”。之后他发现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于是他摒弃局限性,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认为“在语义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中,用意义概念和真理概念(语义学)的理论来补充句法学,这是一个重要并且必要的步骤”[5]。

R·卡尔纳普创建语义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是“外延—内涵”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特征是:表达式和表达的对象之间的表达有两方面联系,即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通过理解表达式和对经验的了解来把握。R·卡尔纳普认为变词只有在取值之后,才有“内涵”和“外延”之说,它只有“值内涵”和“值外延”。一个变词值表达式的内涵(即性质),就是它的“值内涵”;一个变词值表达式的外延(即类),就是它的“值外延”。

本文继承R·卡尔纳普的观点,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内涵意义(S)(本质属性)+外延意义(A、B、C、D、E……)构成,其中内涵意义是词语的本质属性,外延意义是词语附加的类型意义。

从R·卡尔纳普的观点来看,笔者可从内涵和外延对“呼”的义项发展脉络的视角给出更合理解释:

(一)从“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大声喊叫”

“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A1(气态)+B1(稳定的频率)+C1(吐气)+D1(空气)+E1(间歇但持续)+F1(数量无限)+G1(生命体本能)+H1(中性色彩)+I1(音响振幅非常小)。

“大声喊叫”=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A1(气态)-B1(稳定的频率)-C1(吐气)-D1(空气)-E1(间歇但持续)-F1(数量无限)-G1(生命体本能)+H1(中性色彩)-I1(音响振幅非常小)+J2(声音)+K2(不稳定)+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

义项从“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到“大声喊叫”的过程中,内涵S1 没有发生变化,外延从A1(气态)、C1(吐气)和D1(空气)转移变化成J2(声音);E1(间歇但持续)和F1(数量无限)变成否定形式;G1(生命体本能)消失,语义范围扩大。形成了新的外延“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

“使气从口或鼻中出来,吐气,与‘吸’相对”和“大声喊叫”这两个义项的外延具有相似性,情感、观念相似,从个别性发展向普遍性,后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

(二)从“大声喊叫”→“呼唤”

“大声喊叫”=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

“呼唤”=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

义项从“大声喊叫”到“呼唤”的过程中,内涵S1 没有发生变化,外延从L2(各种语言符号)转移变化成T3(名称符号);N2(间歇或持续)变成否定形式;P2(吸引注意)转移变化成R3(召引)。形成了新的外延“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M2(用力震动声带)+O2(有限)+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

“大声喊叫”和“呼唤”这两个义项的外延具有相似性,情感、观念相似,从个别性发展向普遍性,后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

(三)从“呼唤”→“称呼”

“呼唤”=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M2(用力震动声带)+O2(有限)+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

“称呼”=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M2(用力震动声带)+O2(有限)-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U5(区别同时表尊敬)+V5(震动声带)+W5(区别性符号)+X5(褒义色彩)+Y5(音响振幅小)。

义项从“呼唤”变化成“称呼”的过程中,内涵S1 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外延H1(中性色彩)转移变为X5(褒义色彩);外延M2(用力震动声带)范围缩小为V5(震动声带);外延Q2(音响振幅非常大)转移变为Y5(音响振幅小);增加了U5(区别同时表尊敬)和W5(区别性符号)这两项,这是由语境变化的发展出来的外延。形成了新的外延“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O2(有限)+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U5(区别同时表尊敬)+V5(震动声带)+W5(区别性符号)+X5(褒义色彩)+Y5(音响振幅小)”。

“呼唤”和“称呼”这两个义项的外延具有相似性,情感、观念相似,从个别性发展向普遍性,后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

(四)从“大声喊叫”→“犹读”

“大声喊叫”=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

“犹读”=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N2(间歇或持续)+O2(有限)-P2(吸引注意)-Q2(音响振幅非常大)+R6(完成文本)+S6(持续)+T6(稳定)+U6(震动声带)+V6(文本符号)+W6(音响振幅大)。

义项从“大声喊叫”变化成“犹读”的过程中,内涵S1 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外延K2(不稳定的频率)转移变成T6(稳定);P2(吸引注意)转移变成R6(完成文本);L2(各种语言符号)、M2(用力震动声带)、Q2(音响振幅非常大)、N2(间歇或持续)缩小变成V6(文本符号)、U6(震动声带)、W6(音响振幅大)、S6(持续)。形成了新的外延“+H1(中性色彩)+J2(声音)+O2(有限)+R6(完成文本)+S6(持续)+T6(稳定)+U6(震动声带)+V6(文本符号)+W6(音响振幅大)。”

“大声喊叫”和“犹读”这两个义项的外延具有相似性,情感、观念相似,从个别性发展向普遍性,后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

(五)从“呼唤”→“命令/吩咐”

“呼唤”=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M2(用力震动声带)+O2(有限)+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

“呼唤”=S1(施事、由内向外、人体内部结构)-H1(中性色彩)+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M2(用力震动声带)+O2(有限)-Q2(音响振幅非常大)-R3(召引)+S3(不持续)-T3(名称符号)+U4(完成指令)+V4(震动声带)+W4(指令)+X4(贬义色彩)+Y4(音响振幅小)。

义项从“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咽下”变化成“隐瞒”的过程中,内涵S1 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外延H1(中性色彩)、R3(召引)、T3(名称符号)转移变成X4(贬义色彩)、U4(完成指令)、W4(指令);外延M2(用力震动声带)、Q2(音响振幅非常大)缩小为V4(震动声带)、Y4(音响振幅小)。形成了新的外延“J2(声音)+K2(不稳定的频率)+O2(有限)+S3(不持续)+U4(完成指令)+V4(震动声带)+W4(指令)+X4(贬义色彩)+Y4(音响振幅小)”。

“呼唤”和“命令/吩咐”这两个义项的外延具有相似性,情感、观念相似,从个别性发展向普遍性,后者更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

由此可见,多义词众多义项的内涵没有变化,导致义项改变的是外延。外延扩大、缩小、转移,是造成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根源。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37-161.

[2]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6-78.

[3]CAMAP Rudolf .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M].Chicago and La Salle Illionois:Open Court,ISBN:08126952400812695240,2002:64-12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8-104.

[5]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13.

猜你喜欢

内向外延义项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