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国际化推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2013-04-08无锡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无锡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以经济国际化推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无锡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实施国际化市场拓展行动。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为目标,大力支持新区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对新区企业的认知度,努力培育一批能够代表无锡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新区创造”企业。鼓励实施民营科技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赴境外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网络,实现本土企业与国际技术、人才、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境外上市、并购等手段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530”创新创业企业“从海外来、再到海外去”,除国内市场外,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归企业中脱颖而出一批国际化企业。探索构建本土企业境外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在日韩、欧美已设立投资服务工作站的基础上,开辟企业境外事务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提供海外融资、投资指导、风险防范、海外维权等“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
实施国际化园区打造行动。将专业园区打造成为引导国内企业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源源不断地从全球汲取创新资源,向世界输出民族企业和自主品牌。总结放大PARK经济效应,坚持错位差别化发展战略,围绕“两个重点功能区”、“两个重点博览园”和若干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专业园区的招商特长、产业特长,通过国际化专业园区招引专业领域顶尖的国际化项目、培育细分行业出类拔萃的国际化企业,全力打造几个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PARK园区品牌。其中,太科园围绕物联网与云计算、空港园围绕临空制造与物流、工博园围绕现代商贸服务业、吴博园围绕生态文化产业树立起各自的品牌,引进一批新项目、建成一批新载体、培育一批新企业,走出无锡、影响国内、面向国际;通过无锡国家软件园四期、微纳园三期、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清华科技园、感知生命科技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的建成启用,进一步提升新区PARK园区的国际化水准。
二、围绕城区国际化,加快勾画国际化的空间架构与环境形象
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是重要基础和载体。新区将根据建设“东方硅谷、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区功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城区品质,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区形象,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
实施城区空间布局优化行动。着力构筑低碳绿色的城市空间架构,促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机分工与融合。按照“三园一城、三轴四片”的空间优化发展框架,三园指由太科园—高新园区—空港园资源整合构成的产业升级核心区;一城是指打造“吴都新城”,形成全区乃至全市的都市休闲文化服务核心区;三轴指泰伯大道—伯渎港人文景观生态复合轴、新华路城市创新发展轴、长江路城市生活复合轴;四片指旺庄—江溪区级商贸核心区、城际—临空复合经济核心区、梅村—新市镇综合中心区、鸿山文化与生态中心区。全面推广生态能源,强化绿色交通、生态环境、绿色建筑等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建设龙湖、协信、朗诗、国信等滨湖生态高端社区,提高沿湖居住板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符合国际潮流的健康慢活空间和国际化社区,加快推进太湖山水风光绿道、伯渎河吴越文化遗产展示绿道、京杭运河文化遗产及现代都市风光绿道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构筑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街区,提升城区整体形象。
实施生态人文环境营造行动。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区环境,在延续历史文脉和美化生态环境中打造个性特色。更加注重发掘利用吴文化历史资源,进一步扩大鸿山考古遗址公园和梁鸿湿地公园两个国家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中华赏石园、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梅村二胡产业园以及太湖水乡自然资源,打好生态、水乡、文化、宜居“四张牌”,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与产业化。更加注重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依托“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影视创作等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注重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注资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公司实现IPO上市。
实施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工程。着力发展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龙湖、协信、吴博园、梅村等区级商业体建设,提升梅里古都商业街、伯渎左岸商业街、东亚风情街等特色街品质,打造新区国际化的时尚品牌。重点打造国际商务生活区,建设茂业长江1号、永旺梦乐城、嘉煌财富中心、五洲哥伦布广场、新城汇融广场等一系列商贸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生产物流服务业,围绕苏南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围绕运河发展高端港口物流。按照智慧城市要求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工程设施,全力推进新区市容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达到国际化水准,努力营造一个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宜”的智慧环境,探索一套精简、高效、便利的数字化、标准化、程序化智慧服务模式,最终打造一个科技、生态、人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的智慧新城。
三、围绕人才国际化,加快构建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结构与生活品质
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新区将在前几年人才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通过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增效行动、科教文卫优先发展行动、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提升行动,以人才国际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增效行动。继续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创业的“稳心留根”,把更多国际化人才通过创新创业转换为本土领军人才。依托海外留学生团体、学术组织、华人华侨等,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依托国际中介机构、驻外办事机构等,建立国际人才招引网络体系;依托本土跨国公司和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海归人才项目嫁接式发展;依托“专业实体化”企业运作模式,推进科研院所与政产学研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依托鼓励企业上市,培育更多优势规模企业;依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科教文卫优先发展工程。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事业,推进其与产业、经济同步走向现代化,是构筑人才国际化发展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科教文卫社会事业的公共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研、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各类政产学研合作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性科技交流合作,在国际前沿课题、国际尖端技术、国际专利、国际学术期刊等领域崭露无锡新区的身影;积极推进建设面向国际的教育服务体系,在中外合作办学、多元化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学校、中外学生与学术交流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发展,开展吴文化、二胡文化、科技创业文化等的国际交流,提升无锡新区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建设瑞金医院无锡分院(高新区医院)、新区凤凰医院二期等高品质医院,鼓励和支持外资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国际医疗、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层次医疗体系,满足各类人群就医需要。
实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提升行动。居民收入的增加、素质的提升、保障水平的改善、生活品位的提高等,都是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最直观感受。通过鼓励创业、实施“房权换股权”富民合作社、村级股份制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本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确保收入增长不低于当年GDP增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流动人口管理等,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各项老龄事业工作力度等,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通过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平台等,进一步搭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创新社会管理、社区民主自治等,进一步营造和谐友好的生活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新区精神的传承、社会公德的弘扬等,进一步提升新区人的精神品质和文明素养。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推进无锡新区居民的富裕程度、保障水平、文明素养、社会环境等向着更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化迈进。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