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捡来的”《中国建筑史》

2013-04-07高为

文学自由谈 2013年1期
关键词:梁思成丛书雕塑

高为

出版社的窘境并非自今日始,起码在我正式入行的1996年就可以感觉到了。那时,我参与编辑的大型文学双月刊《小说家》已经由鼎盛期二十多万册一路狂泻到一万册,页码也由最初的15个印张240页减少到11个印张176页,勉强还称得上“大型”。百花文艺出版社虽然被称为散文重镇,出版过《百花散文书系》现代卷五十种、当代卷五十种、古代卷三十种、《外国名家散文丛书》五十种、《世界散文名著丛书》等等等等,被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誉为“散文振兴,‘百花功不可没”。专业作家的著作总有出完的时候,下一步怎么办?《小说家》编辑部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决定编一套非专业作家的随笔集,即“楼外楼随笔丛书”,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之意。第一批自然科学家选了四位大师:竺可桢、梁思成、茅以升、李四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脑还没有普及,更谈不上利用网络了。联系作者家属或他们的下属,只能靠打电话或查资料。具体负责这套丛书的是《小说家》编辑部暨小说室双料主任董令生女士,我作为“小力巴”,跟着董主任增长见识。我们只知道四位大师分别是物候学家、建筑学家、桥梁学家、地质学家,于是就先后找到国家气象局、交通部、地质部。多方寻找线索,托人联系,北京、天津近在咫尺,往返数次,最长一次在北京待了一星期,多数是住便宜的宾馆,或由防空洞改造的简易招待所,因出差补助每天只有五六十元,报销了住宿费,饭费就无着落了。出门就乘公交车,很少打的,能省一点是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联系到了这些大师的秘书,或纪念馆负责人,或研究会联络人,或家属。

林洙老师《大匠的困惑》,描写的是其丈夫梁思成先生,1991年由同城的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样,联系林洙老师就比联系其他大师的亲朋、下属方便多了。在林老师家里,董主任介绍了“楼外楼丛书”的编辑思路,就是想出版自然科学家专业论文之外“见思想、见文采”的美文。林老师完全赞同,并愿意亲自编选梁思成先生的随笔集。林老师娓娓而谈,我们大开眼界。约稿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我们告辞,林老师起身相送,董主任问如果从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中摘选文章,会不会有版权问题?林老师随口说了一句,应该没有,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五十年代以来还没有出过单行本,教学所用的只是油印本。董主任马上说,我们可以考虑出版单行本。于是,林老师拿出了四卷本的《梁思成文集》,其中第三卷就是《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而九卷本的《梁思成全集》是五年以后2001年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才问世的。

回到住处,吃过晚饭,送走了来访的青年作者,九点以后,董主任才给主管领导、副总编闻树国打电话(过了九点,长途电话半价),除了汇报“自然科学家随笔”的约稿情况,还极力推荐意外的收获——《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闻树国闻讯赶紧去敲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把手的家门,过了很长时间,电话终于打了回来——事情定下来了,分别出版“两史”的单行本。

四位大师的随笔集陆续交稿了。董主任功成不居,把四部书稿分给了编辑部的四位编辑,我得到的是竺可桢的随笔集。丛书正式出版时,名字又改成了“金鼎随笔丛书”。

取名“金鼎”,是因为“古代把文字铸在鼎上,曰金鼎文或钟鼎文,当然全是些很重要的文字——于是就有了我们的‘金鼎随笔丛书。又‘鼎为铸造业,是为自然科学之举,‘鼎文乃人文科学之属,这样就有了‘金鼎随笔丛书的寓意: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随笔文章精粹”。闻树国分别为四部集子另起了书名:物候学家的就叫《看风云舒卷》,桥梁学家的取名《彼此的抵达》,地质学家的题做《穿过地平线》,建筑学家的称为《凝动的音乐》。他尤其为《凝动的音乐》这个书名自鸣得意,以为神来之笔。建筑通常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他现在推陈出新,用“凝动的音乐”来称呼建筑,彰显了好的建筑给人以活力,给人以动感,似乎具有生命力,好像是动态的。

1997年11月,林洙老师在《凝动的音乐·后记》中说:“去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室主任董令生女士,言及百花正准备编辑出版一套丛书,将著名科学家除学术论文以外的著述汇集出版。这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套丛书1998年4月一出版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以《凝动的音乐》为例,四个月内就印刷了三次,总印数一万六千册,后来还向港台输出了版权。2006年6月,又由32开本改成了小16开,调整了篇目,增加了几十幅插图,起印就是八千册,可见此书持久的魅力。

林洙老师在选编《凝动的音乐》的同时,也把《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复印件交给我们,并为前者写了后记,为后者写了前言。董令生自己编辑《中国建筑史》,而把《中国雕塑史》交给我这个生手编。我十分荣幸,现在证明,这是迄今为止,我责编的最畅销的书。这两史是百花社第一次做的图文书,不像以前文字和插页是两拿着的,而是照片要嵌在文字中间,图随文走,版式很费周折。而且对这种图文书的市场没有把握,所以,开机只分别印了三千册。

《中国雕塑史》1997年12月出版,一年之内多次印刷。2006年又出版了小16开本,定价翻了一番,由十四元涨到了二十八元。《中国建筑史》1998年2月出版,在当年8月份的长春书市上被一抢而光,因此不断加印。第二年就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同获提名奖的还有《中国军事通史》(17卷)、《狄更斯文集》(19卷)、《俞平伯全集》(10卷)、《雨果文集》(20卷)等大部头。有些获奖图书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因为卖不动,没有市场。而《中国建筑史》则是地地道道的双效书,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2005年5月又出版了小16开本,调整了多幅图片的位置,使图、文搭配更加合理,虽然定价由二十六元涨到了五十八元,市场仍然看好,一印再印。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百花文艺出版社少有的最畅销书之一,另两种是《风水与城市》、《风水与建筑》,这两种书也是董令生组稿并担任责编的著作,只是因为谈的是“风水”,不宜或不能宣传,所以不像《中国建筑史》那样风光。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董令生扩大战果,又组来并责编了梁思成用英文写作,其哲嗣梁从诫汉译的中英文双语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主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上下集)、《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建筑卷),以及其他人的十几种作品,竟由《中国建筑史》一部著作引出了一连串建筑名作,使百花文艺出版社新增了建筑系列,一时间,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黑皮建筑书成了书市上书店里一道抢眼的风景,得到了专家和专业学生们的认可。据我的亲身经历,有些作者或其代理人是很难缠的,本事大的人脾气也大,这可以理解,但不易忍受。没有对工作的激情、热诚、耐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些书稿根本就不可能拿到手。董主任不仅以编辑建筑书知名,而且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引导指导自己孩子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为国家贡献了一位博士。

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中国文库”,主要选收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类优秀著作。用编委会的话说,就是,这些著作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是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2007年9月,《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双双被收入“中国文库”第三辑的艺术类。“中国文库”版本的书都不上市销售,只是表明这些书全是经典,是经受了时间和普通读者及专家检验的。这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最后一个版本。同一年,“两史”终止了在百花社的十年辉煌和版权,转战三联书店。

多数双效书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策划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但也有极少数双效书似乎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是白捡的,比如,《中国建筑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猜你喜欢

梁思成丛书雕塑
巨型雕塑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我的破烂雕塑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写实雕塑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梁思成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