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很正常,有人怎么啦?

2013-04-07陈宏生

文学自由谈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冷思考诺奖

陈宏生

莫言获诺奖,公众很是兴奋了一阵。评论家们更是不甘寂寞,重头文章纷纷出笼。浏览一下,其“主旋律”竟是泼冷水。他们对“莫言热”的不断升温大不以为然,对莫言被“过度消费”忧心忡忡,甚至预言莫言和读者会“因此受伤”,煞有介事地宣称:应对“莫言热”进行“冷思考”。而“冷思考”的主要指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顺带质疑获奖者的“优秀度”。

质疑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奇怪,怎么老是拿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来教育读者?

有一个叫王彬彬的说:“在诺贝尔奖的诸门类中,文学奖是最具有随意性,最不具有客观性,因而也是权威性最差的,如果要对诺贝尔奖的合理性进行推敲,文学奖就最经不起推敲。”(《从丁玲获“斯奖”到莫言获“诺奖”》)这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与深奥学理,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明白。岂止诺贝尔文学奖如此,其他任何文学奖都如此。化学奖、物理奖、医学奖,成果摆在那里,惟独文学奖无法量化,这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个作家,你喜欢,我不喜欢;一部作品,你读得如痴如醉,我觉得味同嚼蜡,都很正常。见仁见智这词儿放在文学欣赏上再合适不过了。还有,世界上每年成千上万作家创作出来的海量文学作品,就瑞典那几位老爷子,读得过来,评得过来?再加上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阻隔和干扰,诺贝尔文学奖能长盛不衰地走到今天,已是很了不起了。

诺贝尔文学奖能成为令全球文学界发冷发热的大品牌,不是没有道理的。纵观百年诺奖,固然也有三、五庸才登顶,但总体而言,获奖者绝大部分确实是名至实归的优秀作家,他们中已有不少人经过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家。世界上有哪几项文学奖有此质量,有此业绩?文学奖本来就是“游戏”,没有一项是经得起如此“推敲”的,看看我们的茅奖,看看我们的鲁奖……

莫言的作品是否很完美?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吗?言下之意,莫言获奖是否实至名归?(不止一位评论者说:“莫言获奖不能说明什么。”)这些如果也算问题的话,我只能说这些问题弱智得令人啼笑皆非。就算是《红楼梦》,也非完全无懈可击。而在好作家前面加上个“最”字,简直迹近恶搞。莫言是个优秀作家,这点没有疑问吧?马悦然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个冠军奖,只是个优秀作家奖。本来如此,敢情你还不知道?

所谓“莫言热”,能热多久?三个月?半年?一年?何况,这热其实很局限。有个爱读书的青年朋友颇失落地说,他问周围的人,知道莫言吗?听说过的十中无一。可见,再热也只热在文学圈子内,其放射作用微不足道,而文学圈子又有多大?比起当年女排三连冠全民欢腾的盛况小巫见大巫了。也有一些刚从传媒中听到这名字的人,我敢说,他们关心的绝不会是诺奖,不会是文学,而是那700多万人民币要怎么花。在他们眼里,莫言和一个中了10注彩票大奖的幸运儿没多少不同。王彬彬在他的文章中,以日本人对待大江健三郎的态度之理性和淡定来反衬中国人的浮躁和浅薄,如果他别老是从报刊电视获取信息,也走上街头巷尾做个“田野调查”,对普通国人的“淡漠”,不知又会有何种感慨。而且,他似乎忘记了,或者压根儿就不知道,当年大江健三郎获诺奖时,日本也曾大大地“热”过一阵儿哩。

我就不明白了,一个等了一世纪的大奖突然降临,灰头土脸的中国文坛好不容易露了一下脸,热一下,兴高采烈几天不是很正常吗?若得了奖,锣不敲,鼓不响,无人兴奋,才叫活见鬼呢,文学真的快死了。奥运冠军受到凯旋式的欢迎,诺奖得主就该灰溜溜无人喝彩吗?莫言的奖金没咱的份,版税也不会分给咱一分一厘,也许作为中国人,厚着脸皮“搭车”沾染一丝儿荣光,因此就“躁热”了,“失态”了,“可笑”了。很傻,还是很可爱?其实,什么时候都板着脸孔说些好像绝对正确的话的人,还是少几个为好。文学是性情中人的游戏,所谓“理性的声音”,并非都是正能量,也许倒是某种失衡心理的产物。想想看,有多少人因文学被边缘化而大发牢骚,现在,因了诺奖刚热了一会儿,立即有人忙不迭跑出来吹哨子了,真不知该拿你们怎么说。

莫言是位智者,他知道自己正处于“风口浪尖”,高处不胜寒,因此一味地玩低调。应该说,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仍然难免躺着中枪。难道往那个落满了鲜花的人身上“掷上了石头,泼上了污水”才叫和谐,才算痛快吗?

把诺奖视为至高无上,固然可笑;而极力贬低诺奖可叫作可笑复可恨。对诺奖,中国人心理复杂,从上至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复杂。另外,“无知之辈”热,“有识之士”冷,也是个有趣的现象。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何种心理,也许倒是个可资探讨的有趣话题。

猜你喜欢

大江健三郎冷思考诺奖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冷思考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大江健三郎:父子当共生
中美南海军事交锋的“冷思考”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拥有自己的生活
拥有自己的生活
小说是写给我们的亲密的信——大江健三郎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