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选穴治疗失眠症疗效分析
2013-04-07赵建安苏同生祝露露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赵建安 苏同生 祝露露 强 军 田 菲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失眠症是无法进入或维持睡眠的状态而形成睡眠相对不足的体验,中医称其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是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偏短、早睡/醒及睡眠时间相对不足或质量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可分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几个方面;环境和社会等应激性因素在当今社会更为常见,属应激性失眠,这种失眠症型发生虽与某应激因素有关,但应激因素消除后睡眠紊乱仍会持续很长时间,表现为入睡前易激惹、肌张力高(不能放松身体)、精神性觉醒伴持续性闯入式思维,同时过度关注能否入睡;结果是:努力入睡--紧张-更觉醒--焦虑--睡眠更差的恶性循环。
人们从清醒态进入睡眠态过程称醒睡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称为睡眠(入睡)潜伏期;因应激等因素造成失控的认知活动往往使醒--睡自稳体系失去平衡。根除这种失眠症的理想认知思路应该是“治病求本”,即抑制有害认知活动的“源”,直至其“失活”,使醒睡转换状态恢复正常状态,从而顺利进入睡眠状态。然而,现代认知治疗实践发现:仅凭借失眠者自主运行的抑制有害认知活动,对失控认知活动进行的实时干预收效甚微;而且类同的认知任务活动(如:好的睡眠体验方法),常常不能重复,结论是:认知任务与失控认知活动实时相互作用的最终演变结果是双向的:诱导睡眠或者引发觉醒。因此,最终导致引发觉醒的取向常难以避免,形成了失眠的慢性化过程。
这种应激性失眠慢性化观点《内经》在《淫邪发梦》篇记载有之,主要通过阴阳,营卫气血学说进行了比较深刻、朴素、唯物的阐述;其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生命节律之说,但对于节律的认识是很丰富;而有关睡眠自律特性的理论,是《内经》睡眠理论的总纲,其中与睡眠自律特性最相关是:昼夜节律(日节律)、气血盈亏节律。昼夜节律认为生命活动以一昼夜为一循环周期,日复一日,其规律不变。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再如《灵枢·卫气行》:“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同时指出卫气昼夜交接位点是在印堂穴与双睛明穴交会处;睡眠的这种节律特性,本质是一种生理韵律,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是与宇宙自然昼夜周期同步的生命活动,《灵枢·营卫生会》称这是人“与天地同纪”。
头颈部穴位特殊针法作用假设:李小军[1]采用印堂滞针法治疗顽固性失眠98例:主穴选取印堂,并随证配取体穴:虚证加用心俞、脾俞、肾俞及足三里,实证加用肝俞、丰隆及行间。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或端坐位,印堂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5~2寸长不锈钢毫针,迅速将针刺入皮肤,并直达前额颅骨骨面(卫气昼、夜交接位点),然后与皮肤成15度角向下平刺入1寸许,要紧贴骨面,然后将针身稳定,一边缓慢向单一方面捻转针柄,一边询间患者感觉,直至无法转动,此时医者手下有沉紧涩感,患者诉说针感十分强烈,甚至整个头部发胀,留针15~30min,视患者体质及忍受程度每5min提拉针体以维持针感,出针时将针柄向反方向轻轻捻转,针体松动后,将针拔出,迅速拿干棉球压迫以防出血。作者认为该法是治疗该病较好的方法,认为印堂位于督脉循行之处,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夜不成寐,乃神不安,取印堂穴、督脉之气得以疏调,脑髓得以充足,则可神安而寐。临床共治疗98例,痊愈52例,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治愈率53%,总有效率91.8%;刘勇[2]等通过印堂穴及前额持续贴敷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观察,应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贴(将粘性较强的医用胶布剪成4cm长、2cm宽(不含柄)的短柄“T”字形,然后制成柔软而厚重的睡眠贴,其柄长约1.2cm宽约1.2cm,在睡眠贴中央的粘面安装有凸出粘面约1mm、直径约1cm的胶面,然后用光面纸包装备用)贴敷印堂穴和前额,对失眠症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效果。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长期、顽固的慢性失眠病人,每晚在视频脑电图室睡觉并接受视频脑电监测1周,然后将自行设计的睡眠贴贴在印堂穴和前额上睡觉并继续监测1周,根据视频脑电监测结果记录患者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和每次觉醒持续时间以及整夜睡眠的时间,次日傍晚询问病人白天的感受。结果:与用睡眠贴之前相比,病人的入睡时间明显缩短(t=7.71,P<0.01),夜间醒来的次数明显减少(t=8.78,P<0.01),每次醒来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t=6.69,P<0.01),整夜睡眠的时间明显延长(t=5.22,P<0.01),次日白天的感觉良好(P<0.05)。结论:采用睡眠贴贴敷印堂穴和前额的方法可以治疗失眠症,它不仅可以促进入睡,而且可以维持睡眠,认为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持续按压,轻刺激印堂穴和前额而发挥作用的。
齐丽珍等[3]进行了项丛刺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采用项丛刺即纵向取下脑户、风府、哑门,横向自风府至完骨作6等份针刺6个穴位。与口服药物阿普唑仑比较。结果针刺组和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刘琴等[4]观察颈夹脊穴位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加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率谷、太冲、三阴交,观察组A加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太冲、三阴交,观察组B同时加取前两组穴,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显效率及PSQI量表评分,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著性优于前两组。结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李长达等[5]通过分析松果体的激素分泌与颈上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的关系,结合临床报道,应用颈椎手法复位、按摩推拿、星状神经节阻滞、双侧第二颈神经椎旁神经阻滞,及针灸治疗失眠取得的较好效果,由此认为:通过各种方法调节颈上交感神经节,可有效地治疗失眠症。
除如上还有赵志勇[6]采用电针印堂穴治疗失眠症,选取印堂、风池及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得气后接上G6805-2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感觉适度为宜。60例患者治疗1~3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6.67%。戴奇斌[7]采用主穴取颞三针快速捻转后接电针仪,配穴:神门、照海及三阴交穴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4.57%。黄琳娜等[8]选取陕西头皮针穴位。采用飞针法(快速针刺)直刺至颅骨骨膜,用重压、振颤行针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2mg,每睡前1h服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基于临床经验发现印堂穴骨膜针刺技术可调整人体这种生理韵律,我们通过学习获得并发扬了(头颈部穴位点)这一技术,使众多失眠患者睡眠得到很大改善。
通过印堂穴等头颈部穴位骨膜针刺技术实施(针法及疗程)及实验(另文发表)激发机体自适应技术占优势(按指数性增长),使失眠者获得蕴含影响失眠进程独立因素的行为反应量时间序列(决定系统长期演化取向的任一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包含了系统所有变量长期演化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人们崇尚自然意识的增强,因针刺具有疗效好、安全等优点,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很多研究在设计方法上尚待完善,最典型性的是未进行样本量的计算或样本量过小,无对照组间基线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病情程度不一,存在个体差异,缺乏可比性,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指标,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等。许多临床观察中针刺手法及配合其他方法过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标准化低,难以重复,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
所以针刺治疗失眠症研究工作的未来应该是加强循证医学方法的普及和应用,在分析、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其中共性的、规律性的部分组成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中,尤其要明确规范施术部位、操作具体过程、详细参数 (如幅度、力度、时间等 ),为确立针灸疗效证据奠定基础。
[1]李小军.印堂滞针法治疗顽固性失眠98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8(4):42.
[2]刘 勇,朱隧强,何国厚.印堂穴及前额持续贴敷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5-7.
[3]齐丽珍,马晓芃,杨 玲.项丛刺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2):861.
[4]刘 琴,刘 锦.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10):34.
[5]李长达,毕淑霞,靳 毅.失眠从颈部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44-145.
[6]赵志勇.电针治疗失眠60例[J].河南中医,2010,(131):82.
[7]戴奇斌.颞三针为主治疗失眠92例[J].江苏中医药,2010,42(12):59.
[8]黄琳娜,安军明,董虹凌,等.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9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