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析*

2013-04-07杨学信刘建平李忘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1

陕西中医 2013年7期
关键词:本学科心病重点学科

杨学信 张 骞 刘建平 李忘明 徐 娟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1)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是统领中医药各项业务建设的基础和平台,其首要问题和重要内容,是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即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有明确的界定和准确的把握。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研究明确本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规范学科名称,提出下一个层次学科分化设置方案[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中医心病学科2009年10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3年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我们通过对大量古今中医药文献的初步整理和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对中医心病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有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认识,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探析,希望求正于同道。

1 祖国医学对“心”的认识 据医学文献记载,早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形象文字“心”字。“心病”一词《黄帝内经》已有记载及详细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载:“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病者,胸中痛……”。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主藏神,其合小肠,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应在虚里,心为阳中之太阳。

祖国医学认为心的概念,包含3个内涵:一是五脏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心主血脉”,司血液循环,如《素问·痿论》谓:“心主身之血脉”;“心主神志”,为“君主之官”,如《灵枢·大惑论》谓:“心者,神之舍也”。祖国医学不但认识到心脏本身的作用是“主血脉”,与血管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还认识到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对其他脏器及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等。一方面,心是维持整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系,心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发生异常必然导致整体各器官功能活动的紊乱和失调;另一方面,心血管的功能又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这些调节因素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血管的功能。二是推拿部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女子右手正面之图》,即心经,位于中指远端指节的腹面,部位属心。三是耳穴名,属耳甲穴位部位,位于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

2 中医心病学科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2],中医心病学是一门专事研究心系病证的临床学科,中医心病学的命名定义应当是中医心主血脉、司神明,开窍于舌,与其他脏腑关联3个功能的各种病证。

我们在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中,通过对大量古今中医药文献的初步整理和研究,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中医心病学科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内科分化下的三级学科,有完整的学术体系。它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以五脏之心为中心,以心主血脉、心主藏神为理论基点,以中医心系疾病各个年龄段的患病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联系心之外窍、外合,涵盖心、心包络、小肠及相关脏腑、经络、舌、脉的临床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其护理调摄的一门临床学科。涉及的中医主要病证有胸痹心痛,真心痛、心痹、心水、心脱、心衰、眩晕、心悸、怔忡、不寐等。

3 中医心病学科的外延 在界定了学科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医心病学科的外延是中医心系疾病及与其相关联脏腑所属病证的诊疗规范、诊疗手段、治则治法、预防和康复等。同时,需要与其他一些边缘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如络病学、心身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内分泌学、老年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康复医学、循证医学、急诊医学等。在诊疗规范方面,本学科制定并优化完善了与主要研究方向有关的胸痹心痛、眩晕、心悸三个优势病种,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突出了中医特色;在诊疗手段方面,本学科采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动态心电图、动脉硬化检测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诊疗水平有所提高;在治则治法方面,本学科主要以中医、中药手段防治心系疾病,积极采用非药物疗法和中医特色疗法等传统中医方法;在预防和康复方面,本学科注重未病先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个体化治疗。

此外,随着对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将进一步分化出中医心病基本理论、中医心病诊断学、中医心病治疗学、中医心病康复学、中医心病护理学等下一层次学科。

4 从学科建设角度的再认识 准确把握学科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和优势[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再认识,我们认为中医心病学科的内涵在于中医心病学术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依靠学术水平和学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学术角度考虑,主要包括临床、科研、教学三个方面。而中医心病学科建设中所包含的学科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及管理水平等诸多内容构成了学科建设角度中医心病学广泛的外延。

随着医学认知领域的深化,人们认识层次的提高,中医心病学的内涵和外延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建设,以保证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及科研成果的先进性,为中医心病学科的学术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李振吉.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医教育,2001,20(5):1-4.

[2] 沈绍功,韩学杰.中医心病学正名与标准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485-487.

[3] 蔡宝昌,丁安伟,李伟东.中药制药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69-71.

猜你喜欢

本学科心病重点学科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西红柿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