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分型论治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2013-04-07西安市未央区中医医院妇科西安710016

陕西中医 2013年7期
关键词:外邪药液盆腔炎

任 萍 西安市未央区中医医院妇科(西安710016)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小腹痛或胀或满,甚至出血淋漓不净,腰骶部酸痛,肛门坠胀不适,带下增多、小产、不孕等。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病程常呈迁延性,久治不愈。对妇女身心健康极有危害。笔者从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采用辨证论治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9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18~48岁,病程3个月至5年不等。B 超多提示:输卵管增粗,子宫、直肠窝有积液。每遇劳累、情志不畅、外感及月经前后加重。

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低热时起时伏,少腹隐隐作痛,经期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带下量多,腥臭难闻,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宜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拟清热利湿活血方:黄柏、苇茎、金银花各15g,蒲公英、薏苡仁、紫花地丁各20g,生蒲黄(包煎)、茯苓、红藤各10g,湿热兼有阴虚者可加生地、玄参、赤芍各10g。

气血瘀阻型:少腹疼痛,拒按,经少带多,舌质黯或有瘀点,苔薄腻,脉弦或细弦;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拟活血化瘀止痛方:红藤、丹皮、生蒲黄(包煎)、川楝子、香附、茴香各10g,延胡索12g,川芎、炙乳香、炙没药各5g。气滞血瘀兼有阳虚气虚者可加黄芪、桂枝各9g以温通经脉。

肝肾不足型:少腹绵绵作痛,迁延不愈,经少色淡,带多粘绸,腰骶酸痛,膝软无力,头昏乏力,舌质黯或有瘀点,苔薄脉细;宜补益肝肾、活血止痛;拟补肝益肾止痛方:熟地、山药各12g,山萸肉、菟丝子、枸杞、怀牛膝、鹿角霜(包煎)、丹参、炒白芍各10g,延胡索15g,炙甘草6g。用法:内服药,每日1剂,早晚各1 袋,行经期间停用。外用药,先浸泡30min,煎药机煎真空包装成袋备用。每袋药液约200mL 左右。用时开水泡烫至药液温度38℃灌肠多于晚上睡前进行,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1次性灌肠袋药面距肛门不超过25cm,20min左右将药液缓慢灌完,10min后改仰卧位,并抬高臀部约10cm,尽量保留2h 以上。每晚1 次,连用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d,行经期停用,最多治疗4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诊断治疗学》制定,治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 超检查子宫附件均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基本消失,B超检查附件增粗有所减轻,盆腔炎症状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 96 例中治愈71 例,好转25 例,治愈率73.96%,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病例中最少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其中75例随访2年,复发6例。

讨 论 慢性盆腔炎,是一组女性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脓肿等多种疾病,属中医“腹痛”、“带下”、“月经失调”、“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多与外邪有关,尤其是月经来潮及生活期间失于疏忽,不洁之物浸淫,或感受外邪,蕴久化热,以致湿热内阻,或感受外邪,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胞脉,久而久之症结于内,以致冲任不和而致;早期多为外邪入侵胞脉,导致本病急性发作。中晚期多为气血郁滞,湿热瘀结为主。无论湿热证,或是气滞血瘀,迁延不愈后,都可造成,久病多虚多瘀。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过程中都应考虑到湿热蕴结时,清热利湿的同时,疏通经络兼以活血化瘀;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结缔组织修复,消除粘连和促进包块吸收。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29.

[2] 沈慧敏,杨越波,王 焕,等.超短波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4):642-643.

猜你喜欢

外邪药液盆腔炎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治斑秃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