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IIA注射液对脑转移瘤的MRI影像学影响
2013-04-07潘海松王美琳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放射科武汉430074
潘海松 王美琳 艾 军 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放射科(武汉430074)
脑转移瘤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肿瘤之一,占脑肿瘤的40%~60%[1],分为多发和单发,其中多发更为常见。脑转移瘤的大小、部位和数目对于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2]。因此,临床对脑转移瘤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视。本文总结了50例脑转移瘤患者的MRI资料,以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50例脑转移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38~65岁,平均48.4±13.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失语、偏瘫、共济失调等症状。原发病灶经活检病理或者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确认,其中肺癌34例,乳腺癌4例,食道癌3例,鼻咽癌2例,结肠癌2例,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胶质瘤各1例。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放疗+丹参酮IIA进行治疗。结合颅脑CT、MRI片,在模拟定机下定位,6MV-X直线加速器,两侧对穿野全脑照射,1.8~2.0 Gy/次,DT30~36Gy/15~20F/3~4周。此外应用丹参酮IIA注射液(国药准字H31022558,主要成份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40~5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MRI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0.2T开放式磁共振成像仪和标准头线圈,使用SE序列,所有患者均行头颅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剂量为0.1mmol/kg,进行肘静脉推注,速度为2mL/s,对头颅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T1WI扫描,主要参数为:FFE-3D26/9.0,Fov 250mm×250mm,矩阵150mm×256mm,层厚7mm,Thk/sep 5.5mm/5.5mm。
影像学分析标准 影像学分析由本院3位有经验医师观察图像后完成,如果意见不统一,由3人探讨后达成统一意见。水肿分度:水肿范围大于肿瘤最大直径的为重度水肿;水肿范围在肿瘤最大直径的一半至最大间的为中度水肿;水肿范围小于肿瘤最大直径的一半的为轻度水肿;肿瘤周围观察无明显的水肿带的为无水肿[3]。肿瘤大小:分为三种,分别为直径>3.0 cm、直径1.0~3.0cm、直径<1.0cm。病变部位:分别位于髓质、皮髓质交界、皮质。增强形式:分别为结节型、囊实型、花环型[4]。
统计学方法 用STATA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左右大脑及不同部位病变的数目进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丹参酮IIA+放疗患者生存时间3~25月,中位生存时间9.6±1.5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9%、72.9%、38.7%和17.4%。
病变分布位置 50例患者中,病变发生于幕上者为27例(54.0%),发生于幕下者12例(24.0%),同时累及幕上幕下者为11例(22.0%)。共发现病灶203处,其中位于左侧大脑91处、右侧大脑67处、小脑44处、脑干1处。左右大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病灶中,额叶67处、颞叶21处、顶叶41处、枕叶22处、岛叶3处、丘脑2处、脑室内2处。t检验发现,发生于额叶、颞顶岛叶和丘脑、枕叶和幕下的病灶数目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肿瘤数目:平扫和增强型扫描发现,50例患者中,单发病灶23例,占总数的46%,多发病灶为37例,占总数的54%。
肿瘤大小:平扫难以对肿瘤形态和边缘进行确认,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形态多为圆形和卵形以及部分不规则形。瘤体体积在0.3cm×0.4cm×0.5cm至5.0cm×9.0cm×5.0cm之间,平均瘤体直径为10 mm。
肿瘤形态:平扫对肿瘤形态分辨并不清楚,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多呈结节型和环状型,分别为89个及91个。此外,还有头节状病灶9个,中央强化结节。线形及结节型脑膜强化者为14个。而多发病灶则常常呈现出多形态并存。
信号:多数病灶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少数病灶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及长T1等T2信号。如果发生瘤内出血,则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部分病灶信号不均匀 。注射Gd-DTPA后 ,T1加权相均匀增强。
瘤周水肿: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中,重度水肿80例,占总数的40.0%;中度水肿24例,占总数的12.0%;轻度水肿56例,占总数的28.0%;无水肿40例,占总数的20.0%
讨 论 脑转移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脑是恶性肿瘤常转移的方向,转移的方式一般有直接侵犯、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等[5]。血行转移是通过侵入血管,流入右心房,进入肺循环。某些体积较大的瘤栓难以通过肺的毛细血管,从而形成肺内的转移瘤体,而通过动脉血进入脑内的,形成了肺癌脑转移,因此原发肿瘤以肺癌为最常见[6]。本研究中,原发肺癌患者34例,占总数的68.0%。
现有研究表明,脑转移瘤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在大脑灰质白质交界处,常见于优势半球、动脉供血区域[7]。本研究中,共发现病灶203处,其中位于左侧大脑91处、右侧大脑67处、小脑44处、脑干1处。左右大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左右半球的脑转移瘤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而发生于额叶、颞顶岛叶和丘脑、枕叶和幕下的病灶数目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说明脑转移瘤在供血区和非供血区的分布也并无报道中的明显差异。
脑转移瘤在幕上、幕下、同时累及幕上下均常见[8]。临床上多发肿瘤情况比较多,可能是由于多发肿瘤较易发现,因此观察到的多发肿瘤数目较多。而随着诊断水平的逐渐升高,观察到的单发肿瘤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本研究中,单发病灶23例,占总数的46%。
丹参酮IIA是从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可以扩张血管、改善缺血区循环,抗脂质过氧化并清除自由基以及抗炎等作用。研究发现对于脑转移瘤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影像学表现方面,研究显示瘤体的大小与水肿的程度成反比,即瘤体越小,水肿范围越大[9]。而本研究中发现,病灶周围无水肿40例,占总数的20.0%,说明有一定量的病灶并不符合以上所说的情况,小病灶但不伴有大水肿。虽然此方法在脑转移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临床诊断时也不能忽视这些不伴有大水肿的小病灶存在。丹参酮IIA与放疗联合治疗后,显著抑制了瘤体的增大,减小了水肿的范围。
MRI平扫观察出的脑转移瘤比较均一,而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现,瘤体呈现多态性,病灶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形状也各有区别[10]。多数情况下多发瘤体也是多态并存,少数情况会存在单一的形态。常见环状和结节状瘤体,本研究中结节型和环状型病灶分别为89个及91个,分别占总数的43.8%和44.8%。丹参酮IIA与放疗联合治疗后,对多发瘤体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此,通过MRI检测,脑转移瘤在左右半球的脑转移瘤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在供血区和非供血区的分布也并无报道中的明显差异。而在增强扫描时,发现单发肿瘤的数目有所增加。同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小病灶并无大范围的水肿,而呈现无水肿的状态,值得临床重视。此外,增强扫描下瘤体呈现多态性,多发瘤体也是多态并存,以环状和结节状瘤体为主。MRI在脑转移瘤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对肿瘤的检测越来越及时和准确,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随着MRI等影像设备的成像质量和速度的越来越高,相信会有更多的脑转移瘤得到早期诊断,从而争取更早更多的治疗时间,以尽早作出针对性的治疗。
[1] 董 鹛,王 滨,孙西河,等.肺癌脑转移瘤水肿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59.
[2] 关玉宝.彭卫军,周良平,等.单发脑转移瘤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4):268-271.
[3] 乔 健.脑转移瘤120例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02-1103.
[4] 张晓东,许乙凯.脑单发转移瘤和星形细胞瘤的MRI鉴别诊断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09.
[5] 苗 英,林 伟,钱毛娥,等.对比增强磁化传递MRI在肺癌脑内小转移灶成像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52.
[6] 张继良,徐俊玲,李永丽,等.640例脑转移瘤的临床及 MRl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121-123
[7] 江 波,姚振戚,耿道颖.肺癌脑转移的常规MRI、DWI及MRS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4);227-231.
[8] 周纯武,张红梅,欧阳汉.恶性肿瘤颅内转移的规律及磁共振成像的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9):554-557.
[9] 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颅转移瘤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
[10] 丁桃英,张小妮.单发脑转移的CT影像特征[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3,12(3):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