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女性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2013-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体育文化

欧 平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4)

休闲体育文化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从自身和社会的利益、价值观念出发,在休闲体育及其诸要素所承载和传递反映的精神文化观念和心理等信息的文化属性中,选择某些文化价值观,直接支配自身的行为方式。因此,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一方面受参与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休闲体育的形成和发展。[1]女性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女性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自由度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女性主义思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催醒了我国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追求女性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女性体育休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封建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体育休闲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有的来自女性自身,而更多的则是来自社会人文环境的制约。构建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语境下的女性体育休闲文化,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女性休闲体育的传统约束和现实困境

1.1 传统的伦理和性别意识制约

由于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在我国一直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传统的伦理和性别意识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妇女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享受型的体育休闲上更显突出,以至于将妇女参加休闲活动视为一种反祖和不雅。在中国,长期的父权、夫权等封建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妇女几乎被剥夺了参加一切社会活动的机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入侵,西学东渐,一些国外的观念开始对我们造成一些冲击。然而,发展的进程缓慢而曲折。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大多数女性及妇女组织对女性休闲的需要,特别是体育休闲活动方面的需要,也仅仅是给予了有限的关注。

从公平与正义的哲学意义上看,谋求妇女解放与发展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而变化的只是其主旋律从历史先觉者的“自为”转向了当代人类社会整体的“自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单子主义”昂扬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家国主义”文化精神延绵不息的中国,人们都能够寻找到大量“为女性解放呐喊”的范例与文本。这说明人类的先哲们早已觉察到了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性别间权利不平等现象。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男权社会森严的文化壁垒,这些“自为”的女性主义思想在传统性别意识观念的层层封锁下既没有形成启蒙运动的文化空间,也没有转变为社会实践的途径。例如当前,一年114天的法定休息日,闲暇时间已占人生的30%以上,体育休闲对于女性个体来说从时间上已经具有可能。然而女性的家务劳动耗时大大高于男性,导致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男性的休闲时间都高于女性。根据王雅林调查,工作日男性群体的休闲时间为314.38分,女性为288.41分;而休息日男女休闲时间分别为471.69分和387.87分,两者相差83.82分。[2]如此看来,“性别平等”的历史诉求在目前我国的体育休闲领域也还只能以一种社会理想的状态存在。

1.2 女性个体社会角色的依赖性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多重角色,一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二是与其他多种角色的相互依存,这就导致了多重角色期待和实践。特别是在角色实践过程中,不管是外表装束还是行为,她们都会感到社会对于这些角色的限制和要求。体育休闲追求外表装束的舒适简练和行为上的自由奔放,这无疑会成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忧虑元素,这种忧虑会影响和制约她们对角色和扮演行为的选择和调适。在自我认识和行为倾向上,女性个体如果忽略了自我社会角色的平等需求,就会影响自身的体育锻炼的渴求。角色观念是人们对角色这一社会现象感觉、思维、评价和判断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角色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由于女性个体社会角色的传统依赖性,女性的体育休闲意识与男性相比,相对落后。2001年9月,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4.2%的女性有意识地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天天坚持体育锻炼的有 5.9%,城镇女性的比例达13.7%;15.7%的城镇女性和6.3%的农村女性参加了社区文体活动;16.1%的城镇女性和3.1%的农村女性参加了旅游或郊游活动。[3]这些表明已有相当部分的中国妇女参加了体育活动,其中不乏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参与者。但是,参加体育活动的百分比并依然很低,还有大部分女性由于对自我角色扮演的顾虑没有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提示中国的女性体育任务还很艰巨,休闲体育更是任重道远。

1.3 教育和自身观念的影响

凯利在《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一书中认为,休闲体育活动的性质对人们是否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有影响,有些体育活动不是“终身性的”,如棒球、橄榄球、摔跤、体操、田径运动、足球及其它一些在小学和中学里受到重视的体育活动,在人生后来的生活中很少有延续性的价值,认为学校应该实施具有延续性的终身性体育活动的教学计划。[3]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摆脱技术教育的束缚,体育的休闲功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被淡化,导致人们体育休闲意识的淡薄。另外,有研究认为,人们从事身体锻炼活动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缺乏时间、金钱或资源,在于“个人心理状态和特性”,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在自由的时间里做什么样事情才比较得体”。[3]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事情可做。女性对待从事体育休闲活动的潜意识更是如此,观念束缚了她们的行动。

2 现代性别意识下女性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根基

2.1 现代女性主义的生态发展

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后来相继在英美等国及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其实质是否定和批判男权文化所赋予女性的“女人味”或“十足的女性气质”,它“充溢着反传统的所指和能指”,不仅包括着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4]早期的女性主义文化运动深深地植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之中,鼓励女性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主要是从法律的层面上争取妇女的自由平等权,其中主要是三项平等: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职业平等。20世纪6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思想的影响下,强调性别“差异和独特性”的新女性主义产生,开始发展一种新的、为女性专有的、建立在女性心理体验上的语言、法律、哲学和神话,从价值层面上谋求妇女的解放。当代女性解放理论发展已经进入生态女性主义时期,开始追求两性间水乳交融的精神,提倡“双性共体[5]”的社会理想,并认同女性主义历史文化发展本身的“多元化”,肯定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文化的特殊性。

2.2 我国女性主义的思想萌芽及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女权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女权主义不仅矫正了传统的女性伦理观,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伦理的变革。“女权”,即“女性的权利或权力”。“女权”一词在中国的出现,是清末宪法改革运动伴随“民权”的翻译而产生的概念。而对女权的演绎,主要是在戊戌维新后大量出现的新闻期刊的册页上。[6]从1902年起,“女权”变成了女性解放论的口号,并产生了独特的女性主体内涵。

金天翮在《女界钟》表示,要解放妇女,当先从社会组织的两大支柱——教育与家庭着手,即“夫教育尤其为女子之天职”。通过女子教育,促成女性的独立、夫妻平等、共同参与社会活动,使女性成为“国民之母”;[6]“尽与男子一样的任务”作为女性解放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秋瑾。她在1904年发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时,重点不在批判男性,而是要女性自己打破被压迫的现状,放弃对男性的依赖,自立奋起,以救亡国家;[7]摸索新角色的女性解放思想则是由一代名医张竹君构架的。她未主张女性应做“国民之母”,只是呼吁女性自立和团结。她认为女性拥有可以做“人群之母”的特性,所以不应依赖男性,一定要做一个自立的“人”。[8]她不只重视母性,还重视女性个人的存在价值,即摸索不分性别,只重视女性特色的社会角色。女权主义关于三种女性形象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并将女性解放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推动了女性的人身解放和观念解放的同时,也促进了女性伦理观念的现代转向。

由于缺乏女性主义理论展开的时间与空间,中国女性主义历史进程与西方截然不同。在儒家文化模式中,女性处于盲目的、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后,社会对妇女的文化奴役达到了极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化以“女权主义”的称谓介绍进我国,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围剿下,学者们不得不用含有更多平和中庸意味的“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从经济、传统文化、婚姻制度、阶级压迫、生理差异的多角度剖析了我国妇女解放面临的问题。然而,面对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的宏大叙事,妇女问题被历史地边缘化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争取妇女平等权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入WTO和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与世界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日趋加快,解决“性别间体育文化发展不对称”以及求索“中国休闲体育文化两性和谐发展道路”就历史地成为了我国当代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热点。人类社会前行的车轮总是发轫于先进文化的沃土,作为标识妇女发展维度的女性休闲体育也正是根植于世界领域内女性主义思想的生态发展和逐步繁荣而走向主体的自觉。

3 发展现代社会性别意识下的女性休闲体育文化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参与休闲体育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氛围,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在各个层面开展起来,女性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主张像男性一样地工作、生活和娱乐。这些都为女性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女性特点和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特征有针对性地发展女性休闲体育,培育中国特色的女性休闲体育文化。

3.1 走全球化视野下的第三世界女性休闲体育文化发展道路

纵观东西方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二者在历史文化上的分野清晰而明朗。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定了必然走其不同的道路,“本土化”成为发展的现实必然。赫尔德尔的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社会的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总是“民族的”文化,有着明确的边界。这提示我们,当代中国女性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是一种根植于中华本土文化的、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全球化视野是思考当今事物生存发展的主流意识,但是,“全球化”不能理解为“西方化”,否则将是民族休闲体育文化传承的一种灾难,因为西方女性主义及其表层的女性休闲体育文化存在着体系上的缺陷,一是它忽视了由地区、种族、文化背景等不同所形成的女性体育文化间的差异,二是其理论体系隐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女性休闲体育发展道路来自受西方的侵蚀与掠夺的影响。如果“西方化”,中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话语霸权前“失语”,并深陷其隐藏的理论陷阱。丧失了民族价值与习俗层面支持的文化移植只能是南桔北枳。我国当今女性休闲体育发展的实践已显示出“西方化”思维的后果。根据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00BTY013)的调查资料显示:即使在这些最保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区域,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交际舞等西方传入项目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女性最普遍的体育活动,民间传统的女性休闲体育活动只存在于宗教与节庆中,曾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瑰宝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主要线索的武术活动已基本萎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西北地区妇女体育发展与对策研究》(650SS04050)的专项调查也表明,民间传统的妇女体育与武术活动正在淡出这些区域文化的视域。[9]所以,当代中国女性休闲体育发展所面临的“西方化”陷阱,即国家大力普及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在强制植入中国广大的传统社会和面对西方现代体育的文化挤压传统的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在逐步失去生存空间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西方女性休闲体育只是现代女性休闲体育的一个具体现象而已,不能将之误读为“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更不等同于西方化。女性休闲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是指女性休闲体育所达到的较高水准,是女性体育与一个国家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经济、科技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它的实质是指以平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对传统女性体育文化加以扬弃,以保持女性休闲体育在文化上的先进性的沉淀过程。因此,我国当代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必须坚守本土化道路,从中国女性的文化背景、立场出发,维护民族的人文传统,努力寻求本土化的女性主义话语模式和休闲体育实践方式,坚持弘扬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

3.2 以多元生态化的视角建设当代女性休闲体育文化

“性别间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对称”现象是人类三千年父系文明所造成的,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器物层面上表现为女性在人类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的边缘性以及女性在体育文化叙事中的非主体性;在制度层面上,这种不对称表现在体育文化生产机制的构建与体育运行中男权本位和“非女性主义”语境;在价值层面上,那些基于父权文化固有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宗教、道德、哲学、习俗等也永远没有肃清。[10]由此而言,基于女性主义文化“自觉”的人类体育文化再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它必将是一个解构男性主义文化,建立新文化体系的过程。然而必须考虑的是,新的休闲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女性休闲体育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其既要和现有体育文化体系中的男权传统作不懈的斗争,出要防止“女性中心主义”性别霸权的产生。我们认为,借鉴“文化生态主义”的观念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无论以女性的还是以男性的价值判断,性别的对立都是无法克服的,由此有必要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中多元价值存在的重要性,以跨越休闲体育文化建设中单一的性别思维。首先,当代社会应致力于发掘女性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独特性,强调不同于男性存在与体验的女性存在与体验,并赋予这种存在和体验以新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在人类休闲体育文化体系中去构建和发展基于女性立场的休闲体育价值判断、制度结构和物质文化系统。各个性别休闲体育系统的完善对于我国休闲体育体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女性休闲体育系统也必须尊重不同性别的价值,在性别自尊的基础上和男性休闲体育文化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以丰富人类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形成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性别意识下女性体育休闲文化建设是我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繁荣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理清东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分野,根据我国女性主义文化固有的人文传统,坚持本土化的立场,走第三世界女性体育休闲发展的独立道路,发展完善女性立场的体育休闲文化系统,以构建价值多元的、有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体育休闲文化生态体系。

[1]王斌.对影响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2]倪志娟.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4).

[3]]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8).

[4]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5]廖咸浩.双性共体之梦[J].中外文学, 1986, (4).

[6]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张竹君:女子兴学保险会序.近代中国民权运动史料[M].龙文出版社, 1995.

[9]杨国庆.关于在我国实施体育现代化工程的思考[C].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北京五色环文化发展公司, 1999.

[10]张世春,许万林,曾玉华.东西方“女性主义”历史文化的分野与我国妇女体育文化建设本土化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