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3-04-07周升绪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局262200
周升绪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局 262200)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周升绪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局 262200)
仔猪腹泻是影响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是一常见病和多发病。低温和潮湿天气,哺乳仔猪极易发生腹泻。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肉的品质,给畜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地防止仔猪腹泻,对养猪业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原因
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尤其是以1~3月龄的仔猪最为常见。临床上根据仔猪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 细菌性因素 红痢、黄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1)黄痢,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2)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一般病程较短,死亡率极高。(3)白痢,10~30日龄多发,死亡率低,但影响生长发育。(4)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个月龄。(5)痢疾,主要症状的粘性出血性腹泻。
1.2 病毒性因素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轮状病毒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急性胃肠炎症,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并有明显的腹泻症状,死亡率较低。
1.3 寄生虫性因素 猪球虫能引起仔猪发生腹泻,一般1~3周龄仔猪多发,以肠绒毛萎缩,空肠粘膜不同程度糜烂、腹泻、消瘦及生长缓慢为特点。一些中等及中等以下膘情的仔猪发生腹泻时,在使用药物治疗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显著时,使用驱虫药后取得良好效果。因此,认为仔猪发生腹泻与寄生虫有关。
1.4 饲养管理性因素 这种腹泻常见的原因有10多种,母猪的乳量不足,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矿物质缺乏。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以及饮水中金属离子超标都能引起仔猪腹泻。仔猪断奶、分群、转舍等应激因素也能导致腹泻。
2 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两种经过:(1)急性经过:一般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喜卧、怕冷,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水样稀泻,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有些粪便中带有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甚至带有血丝,后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一般抵抗力差的仔猪很快发生死亡,抵抗力强的仔猪可转为慢性经过。(2)慢性经过,表现为体温一般不升高或低于常温,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走路缓慢、共济失调、喜钻草窝、喝脏水,后期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尿液发黄,严重脱水,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3 防控措施
仔猪腹泻是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应当分清病因,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要根据流行病学和发病季节找出病因,消灭病因和控制传播途径,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隔离病畜,在进行治疗时要做到母仔同治,以防交叉感染。根据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病特点,腹泻初期的治疗时应选用抗生素类磺胺类沙星类的药物,按疗程及时足量给药,在中后期腹泻治疗时,一般出现消瘦、食欲废绝和脱水等症状,在给药同时应给予强心补液等综合措施治疗。
3.1 搞好圈舍环境卫生 仔猪保育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地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猪腹泻的关键。彻底消毒,尽量减少母、仔猪周围的病原微生物。定期栏舍消毒能有效地消灭环境和畜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3.2 科学饲养管理好母猪 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虫体。必须保证母猪喂营养全面均衡的日粮,科学饲养管理好的怀孕母猪,出生的仔猪活泼健壮,生命力强,可减少仔猪腹泻病等疾病的感染,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而使仔猪腹泻。
3.3 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 母猪于产前40~42d 和15~20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根据情况,可于产前20~30d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1次。于产前30d、15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菌苗。母猪调进产房前,必须对每个产圈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可用20%火碱液或百毒杀等消毒剂。母猪进入产房前,做一次驱虫。进入产房后和临产中,用温热的0.1%的高猛酸钾液擦洗母猪的阴户、乳房。仔猪吃初乳前挤掉头两把奶,辅助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吃好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3.4 适时补充铁制剂 因母猪乳中含量铁量较低,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仔猪出生后3周内生长较快,每头仔猪每天约需3mg铁,而母乳仅能提供1mg的铁。给出生的仔猪人工补给含钴、硒的铁制剂,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造成的生长不良,增强仔猪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通常是给仔猪肌肉注射右旋葡萄糖酸铁或苏氨酸铁。
3.5 抓好仔猪断奶关 对断奶仔猪要尽量减少刺激,断奶后7~10d内仍保持用哺乳料,以后逐渐换料。转群时,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先减食,充足饮水,水中可按照说明加入口服补液盐饮用数天。
S858.28
B
1007-1733(2013)11-0042-02
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