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特质

2013-04-07张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凤姐刘姥姥贾母

张瑛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文学·语言研究】

浅谈《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特质

张瑛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特质

《红楼梦》第一次提及刘姥姥时,先交代其家庭背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可谓家世平淡无奇;接着介绍了她的女婿王狗儿,意在强调这个“小小人家”与贾府的王夫人略有些瓜葛;最后介绍她“乃是一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可见刘姥姥实乃“农民”角色。在《红楼梦》中,三次进贾府是刘姥姥的主要活动,即第六回(第一次),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第二次),第一百一十三回(第三次),可以看出“刘姥姥的活动始至《红楼梦》故事的开端,止至全书的结束,是《红楼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1]作者也正是通过她三次进贾府来雕琢、刻画刘姥姥形象的。

一、刘姥姥形象的特质

刘姥姥性格发展过程中依其主要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勇敢率真的乞讨者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原因是家道艰难,无奈而到贾府来“打秋风”,刘姥姥此时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乞讨者”。 用原著中一句话“……倒还是舍得我的一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就可以明白,但这句话多少有些自我牺牲的悲壮情怀。有的论者因为这样就给她扣上诸如“专捡小便宜的‘女清客’”等帽子的话,有失偏颇。刘姥姥作为一个庄稼人,她的身上时刻散发出一股浓厚的“农民味儿”——淳朴、纯真、自然。

刘姥姥进贾府的目的是真心“打秋风”来的,是几十年来的头一回,实属迫不得已,是“舍着老脸去碰运气的”。若真正论起与贾府的关系,应该是她女婿王狗儿与贾府王夫人之间的些许瓜葛,何时轮到她这个老寡妇了?但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狗儿面对贫困潦倒的家境不仅无所作为,反而成天喝酒然后拿老婆孩子撒气,完全就是一个“窝囊废”!而刘姥姥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是为女婿出谋划策,劝他去贾府“走动走动”,后来因又考虑到女婿的面子问题以及女儿是“年轻的媳妇,也难卖头卖脚”,于是“刘姥姥为了突破生活难关,勇敢地带着孙子板儿向着高门大院的贾府来了”,[2]这无一不体现出刘姥姥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谋略。因为自知身份低微,在贾府,刘姥姥处处小心翼翼,连见了贾府最下等的看门小厮,她也要恭敬地叫声“太爷”,在如此自卑的心态下,她是不可能抱着“海捞一票”的野心进贾府的,她仅仅只是去碰运气的,至于能否成功,那完全取决于贾府的“执事之人”凤姐,而她只不过是放手一搏而已。因此刘姥姥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抢抓机遇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刘姥姥,到凤姐面前表明自己来“打秋风”的意图时,说话却也吞吞吐吐起来:“论今日初见,原不该说的,只是……”她连话都没说完就被凤姐打断了。这种言语举动,难道是趋炎附势之清客吗?她这种欲说又止,尴尬难堪的情状正好展示出其自然纯真的人格。原著第六回对刘姥姥进贾府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她的表演太精彩了,在游大观园中表现得那么傻憨。然而在精彩之后隐藏着一份泪影。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儿孙活命,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带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引人发笑的对象,所有这一切,就是为获得一份同情,都是为了儿孙能活下去,如果她有贾母的地位,她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2.知恩图报的感恩者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拣着头一起摘下来的尖儿”来还情的,决不是再次为钱财而来。她此次前来,按照常理顶多也就见见凤姐,为第一次进贾府时得了她二十两的赏银而谢个恩。至于后来受到贾母的热情款待,这些对于刘姥姥来说,纯属“意外的惊喜”。作为庄稼人的刘姥姥,常人的礼仪她是知晓的,普通人的感恩心理在她身上根深蒂固,她真心的举动就是“拣着头一起摘下来的尖儿”的谷物菜蔬,她也明了,这些食物对贾家不算什么。“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正是贾府日趋兴旺的时期,虽然她来去匆匆,但短短的所见所闻,却已把贾府的豪奢与气势描写殆尽。”[3]但是有来有往的人情世故她是明了的,知恩、感恩的心理是她作为一个庄稼人实实在在居家过日子的纯真本性,这些精挑细选的果蔬就是她所能做到的。也让人感到老太太朴实的感恩之心,所谓“千里寄鹅毛,礼轻情意重”。对于她的这一特质,在她第二次进贾府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3.真诚善良的救世主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贾府已经被抄家,凤姐也命在旦夕,此时的贾府已是一败涂地,往常在贾府来回穿梭的王公贵族、众清客们早已不见踪影,以至宁荣街都萧条了。可见刘姥姥这次来贾府更是与“贪小便宜”没有丝毫关系,甚至还有可能“惹祸上身”。别人避犹不及,她却找上门来,刘姥姥悲天悯人、善良仗义的性格,在她第三次进贾府时显示出来。此时,生命垂危的凤姐也是“病急乱投医”,她摘下手上的金镯子让刘姥姥拿去帮她祷告,并向刘姥姥托孤,而刘姥姥不仅没收凤姐的镯子,后来还成功地解救了于危难之中的巧姐。受贾府好处的不止她一个,她得到的好处不比贾雨村。在报恩上,贾雨村让贾府不得“余存”,刘姥姥是卖房卖地勇救巧姐,由此证明刘姥姥“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更不会乘人之危。这同贪财害人的马道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品格”。[4]刘姥姥的善良、勇敢、谋略、真诚通过她的言行更深刻更明晰地展现,就是一位善良的“救世主”。

通过三次进贾府而刻画出来的刘姥姥形象,“恰如一块横空飞来的山野之石,毛里毛糙,却结结实实,有棱有角”,[5]刘姥姥身上透露出来的野气、土气正是贾府里所缺少的质朴、纯真、善良、真诚的人格美。作为母亲,她是慈祥和勇敢的。作为普通人,她知恩、感恩,她的身上有着农民的勤劳、淳朴。作者也是通过塑造她来衬托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二、刘姥姥形象塑造与主题的关系

曹雪芹把贾府发展的这三个时期用刘姥姥这个农村老太太三进贾府的过程形象地反映出来,可谓独具匠心。

首先使人们通过她看到了贾府生活的奢侈和经济的寄生性。在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寄生着一个阶层,他们不但同生产相脱离,而且终日游手好闲,生活腐化,饮食起居都要别人伺候。初进贾府时,满身绫罗的平丫头,屋内金碧辉煌的陈设,由一二十个妇人簇拥着出场的凤姐以及她的家常穿戴和“略动了几样,便都撤下去了”的鸡鸭鱼肉的家常便饭等,无一不让刘姥姥眼花缭乱甚至是头晕目眩。

其次,通过刘姥姥朴实的农村气息,反映了贾府人精神的空虚、道德的虚伪。贾府的生活场景,最多的就是贾母带着公子、小姐下棋吟诗、观花赏雪、看戏听曲等,这些高雅的艺术享受还不能满足他们,于是“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吃腻了,就又“想个地里结的瓜儿菜儿吃”,这样才使“打秋风”的老婆子一下子成了豪门贵族的座上客。由此可见他们灵魂的空虚、精神的无聊和思想的腐朽。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由于贾母的喜欢,王熙凤把刘姥姥当做一个小丑、一个花脸,导演出种种恶作剧,尽情地拿这位乡下老太太取乐儿。

最后,刘姥姥亲眼目睹了贾府的彻底败落。贾府不仅是四大家族,同时也是整个封建贵族家庭的代表。虽然也曾有过“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辉煌,但现在却今非昔比了:第一,贾府子孙奢侈靡费者多,经营管理者少,入不敷出,内囊空虚;第二,元妃是贾府的靠山,后来元妃一死,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并遭到其他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后世子孙没有一个可以继业者,加之各种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惨结局。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贾府已经衰败,家被抄了,贾赦、贾珍被充了军,贾母死了,凤姐病危,临死时还把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贾府的穷奢极欲、虚伪、空虚、淫秽等等罪行都在刘姥姥三次进贾府的过程中得以深刻的揭露。

三、刘姥姥形象塑造的意义

作者以刘姥姥这个乡村老妪作为贾府的对照人物,把封建社会处于两个极端阶级的人物风貌和内心世界,作了鲜明对比和深刻描绘。通过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作者巧妙地把平民与贵族、贫穷与奢华、本色与虚伪、善良与刻薄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贯穿了统治阶级由盛到衰的过程。而刘姥姥的那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在这段时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进贾府之前,刘姥姥一家“仅靠几亩薄田度日”,甚至还出现了无法越冬这样的生存危机。一进贾府时,刘姥姥成功地得到了凤姐二十两银子的资助,这些银子足够他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刘姥姥凭借着庄稼人踏踏实实居家过日子的勤俭节约,才有了来年丰盛的瓜果蔬菜,才有了二进贾府报恩的机会,岂知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却意外地满载而归。其次,贾府上下共为刘姥姥“集资”二百多两银子,还有一些衣裳之类的物品,这一笔物资对于刘姥姥这样的小小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财富。刘姥姥再次进贾府时,还曾因为“满地的庄稼”而稍稍耽误了行程,从她与凤姐的谈话中,得知这个小小人家“置了地”、“打了井”,可见此时的刘姥姥家应该是已经彻底摆脱了“仅靠几亩薄田度日”的惨淡境况,而是正在一步一步“奔小康”了。

作为刘姥姥对比人物的贾母。“贾母生于盛世,来到末世,她一身走完了三代人的路程”,[6]因此她亲身经历了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贾母的纵情享乐、对凤姐和宝玉的纵容与庇护、面对现实的逃避退缩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加快甚至是导致贾府毁灭的重要原因。

而作为农民阶级代表的刘姥姥,尽管七八十岁了依然活得穷困潦倒,但是却一直在与命运、时代、社会抗争。她的一生都在辛勤劳作,能够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并且勇于挑战,有胆识、有智谋。因此,当一生安于享乐的贾母在家破人亡的凄凉中“含笑而去”时,刘姥姥还健康地活着,并且还最终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更巧的是,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巧姐,她的命运却是由刘姥姥这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老妪来安排与终结的。先是凤姐临死前向刘姥姥托孤,之后是刘姥姥成功地把巧姐从王仁、贾环的魔爪中救出,又为巧姐说媒成婚,最后贾府这位贵为“金钗”的女性嫁给一个家底殷实的农民为妻。这样的结局是非常带有讽刺意味的,它表明了作者对整个封建大家族的全盘否定,也从侧面揭示出以刘姥姥为代表的新兴农民阶级将会成为新时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整部作品的时代悲剧、社会悲剧之主题也由此得以显现。

[1]肖玲玲.刘姥姥:《红楼梦》中的独特视角[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刘小春.小人物大智慧——浅析《红楼梦》之刘姥姥形象[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5).

[3]陈开智.刘姥姥——封建社会兴衰的见证人[J].大众文艺,2009,(8).

[4]姚红竹.从“言不尽意”看刘姥姥形象的塑造[J].明清小说研究,1996,(3).

[5]臧国书.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霍彤彤.20世纪贾母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On the Image Qualities of Granny Liu inADreamofRedMansions

ZHANG Ying

(Karamay Radio & TV University,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China)

Granny Liu is one of the few older women inADreamofRedMansions. Her vivid image has a unique meaning in the novel. As a kind mother, she has the courage to tear down her dignity to beg for the survival of her children. She is an honest peasant woman with gratitude, doing her best to bring with “carefully select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as a returning favor. Being kind, brave and resourceful, she successfully rescues the “big sister” when Jia’s home is in critical moment. Her image building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person in power—the Jia’s mother who indulges herself in pleasures.

ADreamofRedMansion; granny Liu; image; special qualities

2013-04-10

张瑛(1974-),女,江苏淮阴人,讲师,主要从事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I207.411

A

1008-469X(2013)03-0055-03

猜你喜欢

凤姐刘姥姥贾母
刘姥姥吃鸽子蛋
刘姥姥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凤姐的妙计
重识贾母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凤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