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2013-04-07丁保平阿庆玲王永祥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核分裂源性肠系膜

丁保平 阿庆玲 王永祥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超声科,①病理科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随着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中分离出来的另一形态学类型的肿瘤,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常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手术确诊为胃肠道GIST的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9~75岁。患者临床症状:腹部包块、不适、腹部胀痛及胃肠道出血(呕血、便血、黑便)。

1.2 方法 使用 GE -vivid7、GE Logiq S6、GE Voluson 730及GE Logiq E9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0~5.5MHz.患者空腹,平卧位及左右侧卧位,常规探查腹、盆腔实质性脏器及腹部包块区,发现肿块后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态、回声类型以及肿块的活动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的血流特点。

2 结果

16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部8例,大肠4例,小肠(回肠)3例,肠系膜1例。良性2例、恶性8例和交界性6例;肿瘤单发,体积均较大,最大径线5.8~15.8cm;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实性部分回声大体较均匀,为中低回声,部分其间伴有类圆形或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胃肠腔内无液体充盈时通常只显示实性肿块胃肠壁显示不清,当胃肠腔充盈液体时显示肿瘤呈膨胀性向外生长;彩色多普勒显示5例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11例表现为乏血供,内可见稀疏的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13例表现为低速低阻血流,3例表现为高速高阻血流;3例恶性胃肠间质瘤超声发现有腹腔积液。

3 讨论

GIST常发于中老年人,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另外包括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10000~2/10000,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50% ~70%)和小肠(20% ~30%),结直肠约占10% ~20%,食管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本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我院病理提示倾向良性2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或倾向恶性8例;发生于胃部8例,大肠4例,小肠(回肠)3例,肠系膜1例。共同的超声征象为胃肠道有较大实性占位性病变,肿瘤单发,体积大,最大径为5.8~15.8 cm,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也可呈分叶状。胃肠腔内无液体充盈时通常只显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胃肠壁显示不清,胃肠腔充盈液体时显示肿瘤呈膨胀性向外生长为主,内部回声大体较为均匀,中低回声。由于间质瘤生长快,常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超声显示在实质性肿块内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GIST不沿胃肠壁直接浸润蔓延,管壁增厚不明显;而消化道中晚期癌的浸润性肿瘤,肿块不规则,胃肠壁弥漫增厚,胃肠壁层次不清晰,回声紊乱等可以鉴别。彩色多普勒显示部分GIST血流信号丰富;部分表现乏血供,高阻及低阻血流均可见,所以GIST血流信号无特异性。3例恶性胃肠间质瘤超声发现腹腔积液与一般恶性肿瘤腹腔转移表现相似。

GIST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笔者认为,由于GIST生长特点,肿瘤的生长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被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大。本组属小样本资料,可能导致偶然性增加。从结果中可看出,良恶性病灶的影像表现有一定重叠,肿瘤大小不能单独作为判定良恶性的指标;笔者认为合并有转移或腹腔积液及明显邻近脏器侵犯可定为恶性,无此典型征象的单纯依据超声表现界定其良恶性仍有难度。

GIST确诊需依靠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其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所有的间质瘤都应看作是一种低度恶性、有复发和转移可能的肿瘤[1]。目前通用的胃间质瘤诊断标准:肯定的恶性指标有:①发现转移病灶(组织学证实);②浸润至邻近器官。潜在恶性指标有:①肿瘤大于5.5 cm;②核分裂相大于5个(×50HPF);③肿瘤坏死;④核异型性明显;⑤细胞丰富;⑥上皮样细胞呈巢或腺泡状。良性GIST无任何恶性指标;交界性GIST仅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GST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

有学者主张[2],使用4度分级标准:①极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直径<2cm,核分裂象<5个/50HPF)。②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直径2~5cm,核分裂象<5个/50HPF)。③中度侵袭危险性(肿瘤直径5~10cm核分裂象<5个/50HPF),或肿瘤<5cm,但核分裂象6~10个/50HPF)。④高度侵袭危险性(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象>5个/50HPF,或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象>10个/50HPF)。

文献报道[3],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远较GIST低,所以如果超声发现类似上述表现肿瘤,则更大可能是GIST。利用超声实时和多切面扫查可对部分良恶性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尤其对胃肠GIST的发现、定位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对肿瘤的形态、内部回声、有无侵犯、有无淋巴结和转移灶等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价值。

[1] 李祖云,浣孝强,梁秀就,等.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1

[2] 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等.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5):262

[3] 蔡 敏,程烽涛,刘 玲.66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2005,10(3):134

猜你喜欢

核分裂源性肠系膜
PHH3改良计数方法在核分裂计数中的应用价值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