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字方治疗小儿厌食临床观察

2013-09-02孙志娟娜仁高娃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景岳全书食量正气

岑 佳,常 克,孙志娟,娜仁高娃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导师常克教授自拟三字方加减治疗厌食48例,取得显著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均为门诊患儿。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年。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中的厌食症诊断标准[1]。①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1/3以上,发病2个月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②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参照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主证:①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或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②厌食病程长,至少连续2个月以上;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物不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次证:①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呕吐:②精神尚可或见懒言少动;③大便偏干或粘滞不爽。④舌淡或红,苔腻,脉濡或小或弦。主证须同时具备①②③3项,次证至少须具备1项。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三字方。藿香10~20g,茯苓10~20g,厚朴6~15g,陈皮6~15g,半夏6~15g,马鞭草10~30g,隔山撬20~40g,鸡矢藤20~40,苦荞头10~30g,白僵蚕10~20g,白蒺藜10~20g,焦山楂10~20g,牵牛子10~20g。便溏加泽泻运脾利尿,胸闷加杏仁、郁金宣气逐湿,身重身痛加苍术、秦艽通络燥湿,腹胀加槟榔、大腹皮导滞消胀,嗳气呃逆加香附、香橼疏肝理气,苔厚如板加防己、常山避秽化浊。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2周后复诊,见效继续服,两周复查1次,共服1个月。3岁以下小儿可2日服1剂,酌情减量。

对照组:用健胃消食片(国药准字Z20093375,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3片(2.4g),口服,1日3次。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3]。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原有症状减轻。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典型病例

陈某,男,1岁零6个月。2个月前患幼儿急疹后饮食欠佳,家属强行给予米饭等食物致呕吐,之后不欲饮食,伴有大便酸臭。期间一直服用中药治疗,服药期间厌食症状有好转,停药后又复发。只喜喝牛奶,不喜米饭等食物,大便时干时稀,偶有酸臭味,烦躁不安,平时易感冒,多汗,流涎。近两个月体质量未增长。舌红苔白厚,指纹紫滞于风关。诊断为厌食。辨证为湿阻气机证。治以化湿除滞,调畅气机,以复脾运。方用三字方加减。藿香10g,半夏6g,厚朴6g,茯苓10g,陈皮6g,马鞭草10g,隔山撬10g,鸡矢藤10g,僵蚕6g,白蒺藜6g,焦山楂10g,牵牛子6g,苦荞头10g,绞股蓝6g,建曲6g,连翘8g。7剂,2日1剂,水煎2次,每次150mL,分6次服。两周后复诊,食欲较前明显改善,可主动进食一定量米饭,大便偏稀,舌红苔白。上方去连翘加泽泻8g、麦芽10g继服。再次复诊,食欲及食量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停用中药,随访1个月未复发。

6 讨 论

厌食以小儿见食不贪、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不足。多种原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产生厌食,饮食不节是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育婴家秘》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4]。《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伤食”[5]。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喂养知识,过分强调补充高营养、高蛋白的滋补类食品,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使食物壅滞脾胃。加之四川为盆地气候,全年雨湿较盛,中土之地,易生湿邪,湿为长夏季节主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湿热熏蒸,侵犯人体。脾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阻遏气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诚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说:“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所谓爽口终作病也,极宜慎之”。《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指出:“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食不消而成疾矣”。说明小儿多乳食壅积,日久蕴湿,湿困气机,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

导师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提出厌食治当以化湿醒脾,分运水道,以复脾运。三字方源于《温病条辨》五个加减正气散增损而来。由于湿浊之邪致病,多在正气不足或内有蕴热时感而易发,且以脾胃病变为中心,并常因中气虚实之异,其症状亦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正如叶天士所说“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见,然其化热则一”。吴鞠通有言“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正气散主之”。五个正气散均明述湿困中焦脾土而胃不受纳之意。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运食;半夏苦温燥湿,开结下气;厚朴、茯苓、陈皮性皆苦温,重在行气运湿;马鞭草、隔山撬、鸡矢藤、僵蚕、白蒺藜、焦山楂、牵牛子消积导滞,降气达肝;苦荞头、绞股蓝辛窜启脾,清润畅胃。全方有开达气机、醒胃运脾之功,故治疗小儿厌食效果较好。

[1]吴瑞萍.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4.

[4]万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5.

[5]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96.

猜你喜欢

景岳全书食量正气
中医名言拾粹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Protective effects of Zuogui Jiangtang Jieyu Formula on hippocampal neurons in rats of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via the TRP/KYN metabolic pathway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弱弱虎”健身记
清风正气
《景岳全书》论治妇科痛证学术思想探析
理阴煎临证心得体会
食量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