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场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方案

2013-04-07陈良淑

兽医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猪只病原猪舍

陈良淑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畜牧兽医站,重庆石柱 409199)

当前,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其高密度的饲养,广范围的流通及采用饲料干喂法,使得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生猪的死亡率日趋上升。其中令人较为头疼的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喘气病(猪地方性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由支气管波氏杆菌等引起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病毒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等疾病发病增多。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防止疫情发生,降低生猪发病率和患病猪的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是畜牧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病因

1.原发性细菌和病毒。如猪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波氏杆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圆环病毒-2型及伪狂犬病毒等。

2.继发性细菌和寄生虫病。猪感染了原发性病原后,由于机体体质下降,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免疫力降低,机体抵抗病原的能力低下而继发或并发各种疾病,加重病情。常见的继发病原有:猪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鼻支原体、弓形体、附红细胞体、霉形体、猪瘟病毒及蛔虫、肺丝虫等寄生虫。

3.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及不合理的饲养管理。猪的呼吸道疾病除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原发和继发疾病外,还与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及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如:温度变化幅度过大,冬季猪舍保暖措施不完善,夏季通风降温条件差,从而使呼吸道对外界的刺激敏感,而诱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高或过低,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同时引起猪只的应激反应而诱发呼吸道疾病;饲养密度太大,猪只间流动频繁,相互接触的几率增大,给病原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加大了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几率;有毒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异物和尘埃等,刺激呼吸道黏膜出现炎症,降低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为病原的入侵创造了条件;饲养人员的相互串动,饲养工具的混用,导致疫病传染,疫情扩大。

4.猪群保健措施不力。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免疫程序不规范,驱虫效果不佳等原因都会引起猪呼吸道疾病。

二、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因发病原因不同而表现各异:病初发热,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炎,眼分泌物增多,流涕或鼻镜干燥,耳部、腹下等处皮肤发绀,呼吸困难,频率加快,咳嗽、喘气、打喷嚏,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大小不均,疫病后期腹泻、衰竭死亡或病愈后有些成为僵猪。剖检病变主要为: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肺实变、出血、粘连、水肿、肺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腔积液等。

三、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免疫程序,健全防疫消毒制度,积极进行治疗原发性疾病和控制继发性疾病。

(一)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谚语曰:养猪“七分管理三分养”。可见饲养管理之重要。

1.做好“三管”。一要管理好饲养人员,组织培训饲养人员进出生产区更换工作服、鞋、帽等。人员定向流动,不准串舍。不准随意携带非生产物品及未经消毒的物品进入猪舍;搞好猪群饲养和猪舍的卫生。观察猪群的状态,并做好记录;二要管理好猪群,实行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分群隔离饲养、封闭式生产,以免外购引入隐性感染猪只。三是管理好饲养环境,清除猪舍内外的各种污物、杂物、污水、杂草等。加强猪场用品、运猪车、运料车等管理并控制鼠害传播等。

2.保证猪舍内“三度”。一是保证猪舍内的正常适宜温度18℃~24℃,温度在诸多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温度适宜,猪只发病率低或不发病,生长快,料重比最低,养殖效益好;二是保证猪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4%~75%;三是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根据圈舍的大小放入猪只,仔猪每头0.6~0.8平方米,肥育猪每头0.9~1平方米,后备母猪每头1.2平方米,生产母猪每头1.5平方米,种公猪单栏饲养。

3.保持“两干”。一是做好清洁卫生,保持猪舍内的干净;二是保持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不易繁殖,有利于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与疫病的发生,利于猪只健康生长。

4.坚持“一通”。猪舍内要坚持常年通风和空气自然流动,可减少空气中尘埃、微生物及有毒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的含量,有利于防止各种呼吸道疾患的发生和传播,同时还要保持充足的光照,以保证猪只的正常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

(二)减少各种应激,避免诱发疫病猪只对各种应激较为敏感,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应激的发生。如在种猪配种、母猪分娩、仔猪断脐、断尾、剪牙、断奶、去势、转群、免疫接种、更换饲料、治疗疫病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减少应激的发生,保持猪只的自体稳定。

(三)实施早期断奶有数据表明仔猪的母源抗体在21~25 d时就会降低到保护线以下,从而对疫病易感。而母猪又是某些疫病病原体的携带传播者,实施早期断奶,在母源抗体没有消失前隔离母仔,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四)猪场只准养猪,不准与其他动物混养多种动物混养,极易造成疫病相互传染,危害猪只的健康与安全。

(五)饲喂全价优质的饲料提供营养、科学搭配、氨基酸平衡的饲料。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六)加强消毒防疫工作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消毒。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由于病原不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一样,同时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要选用不同成分的消毒剂轮换交替使用。发病猪场每天必须清洗消毒一次,非发病猪场一般3~5 d消毒一次。

(七)做好科学的免疫预防,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养猪场要结合自己猪场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完善的免疫程序。实施科学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不要盲目滥用疫苗,长期超剂量使用疫苗。否则会造成免疫失败。一定要选用优质的疫苗用于接种免疫。建议:种猪群可免疫支原体、蓝耳病、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等;仔猪群可免疫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链球菌等疫苗。

(八)药物保健预防每个猪场要跟据猪只生长的不同阶段,疫病发生流行情况,在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或疫区尚未发病的猪群,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药物拌料或饮水,以提高猪只的体质,增强其抗病力,抑杀病原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生产母猪产前产后及断奶后7 d的用药。在饲料中(1 000 kg) 可 选 用 :A.磷 酸 替米考星150~200 g+阿莫西林150 ~ 200 g ;B.泰 妙 菌 素 150 g+金霉素 150 g ;C.林可霉素 20 g+ 金霉素(或强力霉素)150~200 g;D.清肺止咳散 1 000 g+ 阿奇霉素 300 g。

2.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7、21 d的用药。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200 mg/ 头,右旋糖酐铁 0.2 ml/ 头,实行三针保健。

3.仔猪断奶前后1周的用药。在饲料中 (1 000 kg)加入 :A.泰妙菌素 200 g+ 金霉素 100 g ;B.替米考星 100 g+奎乙醇 150 g;C:土霉素500 g+ 阿奇霉素 200 g。

4.后备猪及肥育猪的用药。在饲料中 (1 000 kg)加入 :A.清肺止咳散 2 000 g+ 替米考星 300 g;B.土霉素 800 g+ 泰妙菌素 300 g ;C.强力霉素 300 g+ 金霉素 300 g。每月饲喂一次,连用5~7 d。

5.在饲料中拌入中药。每1 000 kg饲料加入银翘散(或清开灵粉、清瘟败毒散、柴胡散、双黄连粉等)2 000 g,连喂 5 ~ 7 d。

(九)药物治疗引起生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很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原发、继发、混合感染发病。因此,对已经发病猪场应采取早期发现,查明原因,准确诊断,早隔离及早治疗,控制疫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根据病原及发病情况,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拌料、饮水或肌注或腹腔注射等。可用的药物有氟苯尼考、泰妙菌素、多西环素、土霉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大观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二氟沙星、氧氟沙星等)、磺 胺(SMZ、TMP、SMM、SD)头孢类、氨茶碱、银翘散、清肺止咳散、清瘟败毒散、黄芪多糖、麻杏石甘散等。笔者建议:在一些病情较为复杂,反复发作,不易控制的猪场(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可采取血清治疗。即采用来自痊愈期的健康肥育猪或母猪的血清,以56℃加热处理1 h,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对2~5周龄的仔猪进行腹腔注射5~10ml,能够减轻病情和降低死亡率。

应注意: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咳嗽喘气严重的猪只,在用药时切忌不可追着满圈跑,以免造成猪只窒息死亡。

(略)

猜你喜欢

猪只病原猪舍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