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2013-04-07涂文婷
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简析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根据广泛应用于外语阅读与听力理解的图式理论,试将图式应用于口译过程的分析上。简要介绍图式理论及其与口译的关系之后,从语言、形式、内容、文化图式四个方面分析口译过程。
图式;图式理论;口译过程
为了满足使用不同语言的部族之间进行贸易和交流,口译应运而生。可以说口译是最为古老,历史最悠久的翻译活动,它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进行交流。但是,一直以来,翻译领域对笔译的研究力度和成果大大超过口译。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口译作为一门职业得到长足发展,作为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口译研究从一开始单纯对口译行为的描述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跨文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激励下,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也被引入口译的研究中。
一 图式理论及其与口译的关系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于1781年提出。他将图式描述为“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内在结构”(Eysenck,2000:252)。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 C. Bartlett)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中首次使用图式这一术语,指出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1932:201)。Brown和Yule将它定义为可以激活以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s)(1983,1996:140);而Cook则将图式定义为语篇过程所必须的思想表达(a mental representation essential to discourse processing)(1992:158)。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所描述的知识有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variable)或槽道(slot)。它认为语篇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而仅仅是给听者、读者提供如何建构意图的方向。当读者碰到某个刺激时,相关图式的“槽道”被填充,读者才对图像形成相应的理解(Howard,1987:31-32)。图式的实现即图式的激活和槽道的填充,从而达到语言的理解。
图式是外部知识在人脑中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用于感知世界、认识和理解外部事物的内在基础。大脑中任何认知处理都牵涉到相关图式的激活,图式对探索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图示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人工智能、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中。近二十年来,图式理论活跃于二语习得领域,许多研究者用图式理论对二语/外语的听力过程和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图式有助于外语阅读和听力理解,语言缺陷可以通过激活图式的能力来弥补。利用图式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基本信息处理模式,阅读和听力理解的质量都会得到提高。
图式理论的兴起为口译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口译过程也涉及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如:对源语的理解、对源语信息的把握与记忆、译语的构建和表达等。本文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口译研究中,对口译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听辨理解、记忆、表达三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
二 口译过程涉及的四种图式
Carrell(1988)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即掌握的语言知识;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即文本的修辞结构知识;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即文本的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图式,即语言中的文化知识。
1.在口译过程中要传译好“语言图式”。
口译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活动,毋庸置疑,口译与语言图式有着重要的联系。语言图式是指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语言水平是口译的前提。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熟练掌握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如果对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对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楚,对某些惯用法知之不多,就会造成源语理解上的困难,或目的语表达上的不地道,从而导致口译活动的不成功。因此,语言图式是做好正确传译的基础。比如,从语言图式当中的语音来说,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同时在很多国际场合作为工作语言被很多母语非英语的人使用。因此,英语有很多不同的口音。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印尼英语等等。译员平时要充分接触不同口音的英语,在大脑中建构起完整的英语口音语言图式,因为在国际会议中,不是每个发言人的英语都是VOA(美国之音)和BBC(英国广播电台)的标准口音,有些来自非洲国家、日本的发言人说的英语如同另一种外语,很难听懂。如果缺乏相关的语言图式,译员在遇到被戏称为“译员杀手”的口音不标准的发言人时,就会无从张口,口译就会失败。再比如,从句法上讲,英语的因果句往往果在前因在后,而汉语的因果句则常常遵循前因后果的顺序。请看下例:
E: China's most recent five-year plan acknowledges the need to achieve better balance in the economy, by increasing the role of the services sector,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inputs-not just their quantity-and developing a more innovative and techn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economy. (Remarks by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M. Paulson, Jr. on the Growth and Fu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on Mar.7.2007)
C:中国最近的一个五年计划承认需要通过提高服务业的地位,提高投入质量—而不只是数量—和发展具有创新力和技术成熟的经济来取得更好的经济平衡。
“by”引导的介词短语在英文源语中后置,而译入中文时要前置,这正是英汉语语序的差异。如果缺乏相关语言图式,译员在口译时不做语序调整,完全照搬英语语序,会因为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令目的语是汉语的听众觉得费解。
2.口译过程中要传译好“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是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不同类型的文本使用不同的文本组织形式、语言结构、词汇和语法。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按照不同场合特定的形式图式选择使用相应的词汇、句法、语态和结构。如果译员熟悉不同场合所需要的不同形式图式的特征,就能很快适应该工作场合,做出更好的传译。这些图式可以帮助译员理解源语,预测信息,以及更快回忆信息。口译有多种分类,按照场合和口译内容的不同,则可分为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陪同口译(escort interpreting)、法庭口译(court interpreting)、媒体口译(media interpreting)、商务口译(business interpreting)和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等等。比如说,会议口译经常应用于很多国际性的重大场合,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套严格而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常用正式的表达,用外交辞令,长句和被动句式表示其庄重性。陪同口译往往是译员和客户之间的一对一交流,出席的场合很多,但很多是非正式的场合,因此,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简洁、日常化、口语化,甚至可以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法庭口译因其司法的角度,必须极度的严谨,而且自有其一整套的法律术语表达方式。因此,译员必须具备完整的形式图式,在不同的背景和场合下激活不同的形式图式,用相应的适合该场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传译,这才是成功的口译。如果,不分场合,形式图式缺乏或混乱,即使可以传译信息内容,也会因为表达不恰当,造成交流双方的误解和猜忌,从而影响口译效果。
3.口译过程中要传译好“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指的是和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它包括了解所传译的话题,相关背景知识,特定的文化元素。正如语言不是词汇、语法、句子的简单结合体,要想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一个句子,必须具有相关的内容图式。内容图式可以弥补语言图式的不足,帮助译员消除歧义理解源语,找回丢失的信息,预测即将到来的信息。口译传译的话题遍布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生物、医药等等,不可尽数。所以有人说译员应当是个杂家,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对任何事物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在精神和身体双重重压之下,充分理解、记忆源语信息,并完整准确地传译成目的语。如果对所传译的话题不甚了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理解和分析上,自然会影响口译效果。例如,译员不了解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加之对其中一些专业术语陌生,很可能传译的结果丢三落四,文不对题。相反,如果译员事先掌握了充足的和纳米技术相关的背景知识,即使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对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闻所未闻,也可以通过激活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内容图式,弥补语言词汇上的不足,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4.口译过程中要传译“文化图式”。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词汇和语法这些语言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语言文化特征上。由于口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译员要通过一种语言去恰当地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所以口译不仅仅是从语意上和句法上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而且还是帮助消除语言不同造成沟通障碍的跨文化交际工具。文化图式指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刘明东:2003)在口译时,译员必须对源语中的文化图式加以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这样才能有助于目的语听众正确理解,才能达到口译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英汉两种语言不仅在词汇、语法上大相径庭,在所表达的文化上差别也很大。比如,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汉语说:“一路辛苦了!” “您一定很累了吧?”表示对对方的关心、问候,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寒暄语。但是,如果把汉语直接译入英语,“You have had a hard journey. You must be very tired.”英语听众会感到很不愉快,因为这会让人感觉到,我是不是看上去脸色很差,所以才说我累。而且,英美人士喜欢健康强壮,绝不会承认自己累,否则好像承认自己年老体弱。因此,译员要具备双语的文化图式,理解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适时做出变通和调整。在此,应当按照英语习惯,译成:“Did you have a good journey?” “Did you enjoy your trip?” 对方就会欣然回应,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三 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语言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间的言语交际活动。”(梅德明,2000:6)可见口译就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信息转换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和能否成功理解源语信息有关。这就要求译员应当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语,充分理解传递的源语信息,决定如何用目的语表达这些信息,最后用目的语产出表达信息意思的语言。根据吉尔(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口译可分为三个步骤:听力理解、工作记忆和表达。根据图式理论,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起来形成相关的图式。在口译理解过程中,这些图式被激活以促进新信息的理解、编码及有效信息的提取,从而加强对源信息的理解。在口译记忆阶段,图式加强了译员的记忆,同时,图式在口译表达过程中对下文的预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图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口译的顺利进行。
1.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图式对感知世界和语言理解有着巨大的影响。图式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语言习得者对世界感知的图式形式(框架结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输入信息时,语言习得者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存的图式对信息进行处理。(訾韦力,2004)图式理论强调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模式要求译员接收每一个音素,并将接收的音素组成音节、词组、句子,然后建立起对所接收信息的理解。自上而下模式利用译员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处理新输入的信息,达到理解的目的。还可以帮助译员预测和分析下面的信息。自下而上是低级过程,主要依靠识别语言图式,如:语音、句法和词汇。而自上而下模式是高级过程,需要综合运用语外知识,如: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口译过程中的听力理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复杂活动,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形式、内容和文化四种图式。口译的听力理解过程中,译员听到源语信息时,原先储存在大脑中的、和该信息有关的所有图式都会被激活,和新信息一起创建出一个新的扩大了的图式。新的图式提高了译员理解源语信息的能力。
2.图式在记忆中的应用。
记忆是一种积累知识,把信息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的特殊能力。人有三种记忆系统: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感官记忆活动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由感官传递到大脑,变成感官记忆里的信息。感官记忆里的信息如果没有转移到短期记忆里,就会很快消失。短期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不是所有感觉记忆里的信息都能转移到短期记忆,它需要把感觉记忆里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短期记忆能力有限,大约10-20秒之间,且容量有限,大概是7+/-2个单位。Miller(1956)用“块”(chunk)的概念来表示这一单位,一个“块”是一条有联系的信息,其中一部分可以帮助记忆的另一部分。每块容量越大,我们记忆的内容越多。换言之,“块”可以看成“图式”。根据语言学者们的解释,图式是“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方式之一,是围绕一个共同题目或主题组织起来的大型信息结构”。在短期记忆中,如果能激活适当的图式,可以促使更多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在此处保存得比较久。因此,短期记忆在整个记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中继站作用。(刘蕾:2004)长期记忆保存着我们的知识系统,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的系统。短期记忆的信息要经过组织分类、反复刺激才会保存在长期记忆中。人的认知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并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图式网络系统。
口译过程中,译员一边听解源源不断输入的源语信息,一边对信息进行组织分类,分析筛选后,把理解后的信息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产出译文时,再从短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储存在译员长期记忆中的固有的图式也在新信息输入的同时被激活,一方面弥补短时记忆的不足,从长时记忆中调取和新信息相关的知识填补短时记忆的遗漏;另一方面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与固有图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更加复杂的图式,巩固短时记忆。口译由于时间的有限,不可能逐字逐句记忆存储所有信息,必须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因此,口译过程中的记忆不是简单地存储、提取在大脑中的信息,而是已有图式被激活,新信息进入已有图式,形成新图式的过程。研究表明,口译效果提高依赖于正确的理解源语,有效的短期记忆和很好地激活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对口译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起到直接作用,而长期记忆在激活已有图式为短期记忆所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3.图式在表达中的应用。
表达是口译的最后阶段。它不是简单的口头翻译源语信息,而是一系列认知活动的结合体。在用目的语表达源语信息的过程中,语言图式引导译员产出符合目的语语法和表达习惯的语句,同时形式图式、内容图示和文化图式帮助译员审时度势,产出符合当时语境、文体、民族文化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译文,使目的语听众不但知之,更要乐之。而且可以对先前译文中的疏漏模糊之处进行补充解释。在听力理解和记忆阶段被充分激活的固有图式可以帮助译员在表达产出阶段加快译文产出的速度,同时预测接下来输入的信息,给予译员调整语速、斟酌措辞以宝贵的时间。例如:“在这明月中秋的良宵,我们在东海之滨的上海欢聚一堂①。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②,向来自世界各地、前来参加由时代华纳集团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活动的朋友们③,表示热烈的欢迎④。” 这是典型的国际会议的开幕词。在听到②“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 时,有经验的译员大脑中关于会议开幕欢迎词的语言、形式、内容和文化图式立刻被激活,不需听完整个句子,可以准确地预测后面④“表示热烈的欢迎”,把④提前译出,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节省了记忆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得出下面的英译:“On this splendid moon lit mid-autumn night,as we gather here in the beautiful city of Shanghai,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East China Sea, let me, on be 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have 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Fortune Global Forum, sponsored by Time Warner Group.”(梅德明:2000)
四 结语
口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口译过程涵盖了听力理解、工作记忆和表达三个步骤。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在外语听力理解、外语习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应用于口译过程的解释,可以加深我们对口译过程的科学性理解,并为利用图式理论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口译的效果打下研究基础。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Brown, G. and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996.
[3]Carrell, P. L., Devine, J, amp; Eskey, D.E.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Cook, Guy. Discours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Eysenck, M W, MKeane.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M].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Ltd., 2000.
[6]Howard, Robert W. Concepts and Schemata: An Introduction [M].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td,1987.
[7]Miller, G. 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6.
[8]Zheng Weijing. “Application of Schema to the Proces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A Thesis. Xiamen University, 2009.
[9]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
[10]刘蕾. 图式在提高记忆能力中的重要意义[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訾韦力.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Brief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SchematoInterpretation
Tu Went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Anhui 241000,China)
Based on schema theor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e current study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schema to interpreting. Follow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chema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reting and schema theory, the author proposes an assessment of interpre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 formal, content and culture schemata.
schema; schema theory; interpreting
涂文婷,硕士,助教,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实践。
1672-6758(2013)05-0080-3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