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暴薨原因新探
2013-04-07刘爽
刘 爽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6)
关于汉成帝自古就有很多争议,班彪在《成帝纪》中说:“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1]同时又说其“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吕思勉在《秦汉史》中这样评论汉武帝:“汉治凌夷,始于元帝,其大坏则自成帝。”[2]但又说:“成帝终不可有作为,成帝虽是荒淫,亦颇有善政。如减天下赋钱算四十,罢六厩技巧官,遣使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解恤民之政也”。成帝一朝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外戚专权。面对外戚专权成帝是想有作为的,但外戚、宦官“乱政虽在元帝,实自(宣)帝始也。先汉之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帝之诒谋不臧矣”。面对强大的外戚势力,成帝虽试图与之斗争,但至死也是收效甚微。至于成帝的真正死因史书无具体的记载,只说是暴薨,而民间自古多归咎于赵飞燕姐妹。学术界历来对成帝的荒淫废政多有表述,至于成帝死因只是都归结于其纵欲过渡。而笔者认为成帝死于自杀,这既是与外戚势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作为对外戚专权反抗的最后的搏击手段。本文就此展开分析论述。
一 成帝死亡之后的政治势力的博弈
在民间,人们都认为汉成帝是由于和赵飞燕之妹在一起荒淫无度而死的,但是关于汉成帝的死亡在《汉书》里卷97《赵皇后传》里的记载是这样的:
“明年春(绥和2年),成帝崩。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群众讙哗怪之。掖庭今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3]
至于事后一致归罪于赵昭仪,并令其自杀。从记载来看,这完全是皇太后王政君的意思。成帝崩于三月丙戌,而哀帝是四月丙午即位的,诏书就是在这中间的二十天,当时宫中只有皇太后在主政,至于朝中的主要大臣(新任丞相孔光,御史大夫何武)是不可能撼动皇太后决定的。同时来自民间的舆论力量,早就对于赵氏姐妹不满了,从谷永、杜邺之徒屡次上书指责成帝“志在闺门”“内宠大盛”[4]可以看出来。至于赵飞燕和其他赵氏外戚,生命和地位在哀帝即位后都得以保存。赵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这之后的第二个月,就封了赵太后的弟弟赵钦为新城侯,对其所优待尤盛。而作为舞女出身的无子赵皇后,原本是比不上出身名门的孝昭上官后和孝宣邛成后。其原因就是“哀帝为太子,亦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哀帝的皇位源于“王祖母傅太后私赂遗赵皇后、昭仪”,由此可见在成帝的一些近臣如淳于长一类的人物来牵线搭桥下,定陶王集团和赵氏姐妹之间一定建立了一种同进退的同盟关系。这正是汉哀帝和赵太后的同盟产生的体现。但是“傅太后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吕思勉说:“知赵太后之祸所由来矣。”[2]结果,在哀帝死后,王莽上台之后,太后先被贬为孝成皇后,然后有被贬为庶人,“就其园,是日自杀。”[3]同时“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䜣,皆为庶人,将家属徙辽西郡。”从这也可看出赵氏与哀帝是同进退的。
虽然很快赵氏就随着而被打压下去,但丁、傅两家的势力仍然如日中天,另外,王氏在成帝朝和平帝朝也都掌握着中央的大权,可见当时的外戚是中央政权的核心,对皇权有着严重的威胁,并且最终结束了西汉的政权。
二 成帝朝的几次与外戚的抗争
武帝之后外戚的势力在中央政府内日益膨胀。在成帝时的外戚即是以王凤为首的王氏外戚,终成帝一朝一直气焰十分强盛,而成帝也并不想就此任其摆布,所以他一直在做着努力,其中重大的交锋主要有这样几次:
第一次是“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5]很明显大臣们的矛头直指王氏,从成帝的问话中也可以看出其想抑制王氏的态度,可是面对这个局面,王凤以退为进,“因乞骸骨辞职”。又有时为御史中丞的薛宣上书为之解,成帝在部分儒臣和太后的压力下,也只好退让,“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5]这一次是以王氏的胜利而告终的。这之后薛宣还一路平步青云,最终为丞相。
其次就是前朝的的外戚王商和王凤的矛盾,在关于京城大水谣言的廷议上,王凤失言,而同时“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后来关于王凤的党羽杨彤,王商“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所以导致王凤“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5]到最后王商被王凤及其余党下狱,自杀。这一次还是王凤胜利了。
随后的“强遣定陶王之国”事件,可以看做是王氏权力已凌驾于皇权之上的重要标志。阳朔中,定陶共王来朝,成帝与共王很亲,史载“遇共王甚厚,赏赐十倍于它王”,并且“共王之来朝也,天子留,不遣归国”,[5]“上甚亲重”。成帝欲留共王在身边就是在外戚权倾朝野,大臣纷纷倒戈的情况下。但这时“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5]王凤不容许宗室的势力参与到最高权力中心,所以他以灾异事件为借口“遣王就国”,而这时的成帝已“不得已于凤而许之”。[5]
紧接着“共王辞去,上与相对涕泣而决”。[5]王章为此上书“凤不内省责,反归咎善人,推远定陶王”。矛头直指大将军王凤,还举出王氏的不当行为,并为被王凤诬死的王商鸣冤。成帝显然认同了这样的上书,并对王章说“微京兆尹直言,吾不闻社稷计!”[5]同时,成帝也感觉到大臣们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倒向王氏的,他又问王章“君试为朕求可以自辅者”。王章就向成帝推荐了中山孝王的舅舅琅邪太守冯野王。成帝“方倚欲以代凤”。但这是王氏所绝对不能容许的,这时他们做了两步反应:第一,王凤又一次以退为进,“称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却留下“辅政出入七年,国家委任臣凤,所言辄听,荐士常用”这样的话。以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第二,就是皇太后出手了,史载:“太后闻之为垂涕,不御食。”[5]这一招对于孝成帝而言是无法抵抗的。汉代始终强调以孝治天下的,太后又下了如此大的决心,成帝只有让步。结果,冯野王告病归家,而王章落得个“死狱中,妻子徙合浦”的下场。
因此可见成帝为王氏所制,每次成帝要反击,但都难以逾越王太后这道屏障,王凤又数次上书乞骸骨,而太后以“不御食”以逼成帝,故“然终不能夺王氏权”。[6]“成帝终不可有作为,成帝虽是荒淫,亦颇有善政。如减天下赋钱算四十罢六厩技巧官,遣使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解恤民之政也。”而只可以放荡形骸,恣意享乐了。
三 成帝死亡真相的探究
《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的一段有关于成帝的记载:“成帝鸿嘉、永始之间,好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或私奴十余人,或乘小车,或皆骑,出入市里郊野,远至旁县。甘泉、长杨、五柞,斗鸡、走马,常自称富平侯家人。富平侯者,张安世四世孙放也。放父临,尚敬武公主,生放,放为侍中、中郎将,娶许皇后女弟,当时宠幸无比,故假称之。”[7]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把它记在鸿嘉元年,这时王凤已经死了两年了,这一年春,成帝的老师老丞相张禹“以老病罢”,而薛宣三个月内,从少府连升至丞相。王凤和张禹的离开,对于成帝来说,就是撤去束缚了成帝很多年的两条枷锁,所以,此时的成帝自然会有放松一下的心理,毕竟作为皇帝他已经被王凤压制了许多年了,常常心中不平,又无可奈何。所以这个时候的少许放松和享乐应是正常的,这并不能就说明成帝是一个昏聩无能,常年沉迷于酒色的皇帝。这时候,成帝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了,比如说:换皇后。
成帝的第一个皇后是许皇后,她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同时“后聪慧,善史书”,[3]有外戚的背景,又有智慧,这让深受外戚政治之害而不能完全施展皇权的成帝感觉到厌恶,仿佛就是自己母亲的翻版,所以成帝大概从即位开始就不太喜欢她,并“采刘向、谷永之言以报”[3]于皇后。一位皇帝面对大臣对皇后的指责,不但不保护皇后,还利用大臣的言论来批评皇后,可见许皇后被废只是个时间问题。正如吕思勉所说:“废许后,立微贱之赵氏,使朝无持重之臣,外戚亦无强辅。”[2]从换后中可见成帝对于王氏外戚的态度。
终成帝一朝,王氏外戚的势力仍是很大,把持朝政的一直是成帝诸舅,同时丞相薛宣本就党与王氏,再加之王太后的存在,成帝一直就生活在王氏的阴影之下。如前面所言成帝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最终发现自己是无法成功的。这样的悲观情绪也不时会流露出来,其弟弟定陶共王来朝时,“上谓共王:‘我未有子,人命不讳,一朝有它,且不复相见。尔长留侍我矣!’”[5]作为当时还年轻的成帝说出这样的话,其内心的悲哀可想而知。
关于成帝无后,并非成帝的妃子真的生不出来,而多为赵后所溺杀,而这样的溺杀还是在成帝的授意下做的。过去人们把这样的行为看做是因为成帝过于宠爱所致,当然一定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成帝当时已经不是冲动的年轻人了,不会只因为对爱人的一句感情的承诺就去杀自己的儿子,皇族的血脉,天下的希望,即使是当时的普通百姓,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也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何况是以孝治天下的汉室皇帝本人。再从成帝的为人,虽说有些恣意而为,但从事太后来看,还算是孝顺之人,从总体来看也不是一个行为十分夸张的人,可是他又为什么能做出自绝其后这样如此乖张的行为呢?这一定是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考察成帝一生,对他有最大影响的就是外戚政治,所以笔者猜测,汉成帝是出于对母后及其诸弟的不满才这么做的。成帝自认为“人命不讳”,命不久矣,他生出的儿子作为新帝登基必是年幼,政权还是会落入王皇后等外戚势力手中,外戚专权是成帝一生最为痛恨的,所以他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他死后继续并且还要发生在他的儿子身上。所以成帝可能出于这样的想法,做出了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
至于成帝的死,有可能是和“自绝其后”出于同样动机的行为。虽然定陶傅后早有为其孙求皇嗣的想法,但是成帝真正的立嗣在绥和元年二月,其诏曰:“定陶王欣于朕为子,慈仁孝顺,可以承天序,继祭祀。其立欣为皇太子。”此时离成帝驾崩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帝最终决定不留己后,而使定陶王为后了,并且可能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当时所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在随后的“冬,十月,王根病免”,然后“莽遂为大司马,岁余而成帝崩”,虽然成帝立太子是在这个时候之前,但是朝廷做重大人事变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些预兆的,成帝可能本来还在指望在他的最后一位舅舅王根死后,政权能够回到自己的手上,可是王氏在这之前就做好准备,王根活着的时候就把政权过渡到下一辈的王莽手中,当时的王莽是政坛上的明星,前途光明,因此成帝绝望了,最终做出了立定陶王为嗣的决定。
要让政权成功地过渡到哀帝手中,成帝还要为此做一些准备。在从立嗣到驾崩的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封中山王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益中山国三万户,以慰其意。”[1]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定陶王系和中山王系,同为元帝的后代,权力制衡是必要的,不至于宗室一家独大。第二,成帝逼迫丞相翟方进自杀,并且立孔光为新的丞相,之所以任用孔光,大概就是因为在讨论立谁为太子的时候,大部分的大臣出于附和皇帝的心意都认为要立定陶王为嗣时,“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所以在立定陶王为帝时,还安排了孔光为丞相,这也是成帝为了死后政治平衡的一种考虑。第三,就是成帝死的时间很值得关注,“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3]成帝死于宗室诸王在朝时,这也为自杀论提供了一个时间论据。因为在外戚势力强大之时,宗室诸王在朝能够更好地保证皇位顺利过渡到定陶王,这样的时间巧合使自杀论更趋于合理。
从结果来看,哀帝登基后,王莽被遣之国,王氏一时在朝中的地位被哀帝的外戚傅氏和丁氏所取代,两家外戚的争斗客观上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傅太后精于权谋,这也许就是成帝钟情于立哀帝为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结果应当是成帝所预算到的一部分,从而更可以反观成帝之死对当时朝廷政局所起的重要影响。
综合以上的种种迹象,笔者做出大胆的推测,成帝死于自杀。一生都生活在外戚专制阴影下的成帝,不断地与外戚做着斗争,甚至用自绝子嗣的极端手段,所以用自杀来改变当时的外戚专权局势的推论也就更合理也更容易被接受了。成帝用自己的死亡扳倒王氏,以让刘氏皇族可以重新掌握朝廷的核心权力。
[1]班固.汉书·成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330,328.
[2]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6,194,189.
[3]班固.汉书·外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989,3999,3973,3974,3989.
[4]班固.汉书·谷永杜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444.
[5]班固.汉书·元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17,4018,4020,4019,4018,4019,4019,4021,4022,4019.
[6]班固.汉书·刘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34.
[7]班固.汉书·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