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师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2013-04-07杨德政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话语权公平话语

杨德政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在近年来的论著中一般是从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德等方面入手去实现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鲜有关注教师公平问题。现实中,教师群体时常面临着种种不公对待,如待遇低、话语权受限、角色超载等问题。作为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能否受到公平对待,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主观情绪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教育公平总体目标的落实。

一 教师面临的问题

1.尴尬的教师职业。

教师身份已被“制度化”,在我国《教师法》中就指出: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上认定教师的专业教学人员地位。周浩波认为:“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与产业工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服从于一定的职业技术规范而从事生产。”[1]而现实层面,教师的经济地位和专业地位还处在尴尬的境地。调查显示:有54.9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是“普通工作者,和别的职业没有什么区别”。[2]河北教师赵鹏服毒自尽,称“工资月光活着太累”,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作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工资民工化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许多教师羞于谈论工资。在教学方面,许多学校“唯学生是从”,教师被剥夺应有的权力。受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愿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不愿从教。

2.超载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核心角色——教书育人,其附属角色是学生的管理者、家长的代理人、模范公民、朋友与知己、人际调解者、心理辅导者等。随着角色的赋予,教师就该享有对应角色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然而在现实中角色附加的更多的则是教师的义务性角色。蜡烛、园丁、工程师、春蚕等角色定位就偏重强调教师的奉献,加之新闻媒体对扎根奉献的教师褒奖不绝,以至形成刻板印象——教师本应无私奉献、多予少取。角色超载轻则使教师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产生角色冲突,重则使教师迷失自己的方向,产生职业倦怠、离职意向。调查发现,47%的认为应加强知识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能力,[3]教书育人核心角色受到质疑。

3.缺失的教师话语权。

教师个体话语权,即作为社会个体,基于教师个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感悟,用个人话语表达课程的权利。“在现实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权相当有限,个人话语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它们受控制、被淹没、遭冷遇,甚至被教师自觉自愿地放弃,个人话语权沦丧。”[4]在教育场域内的话语空间,教师受到了特定的话语情境、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教材乃至特定的话语方式的严格限制而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此,教师很容易矮化成传声筒,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丧失话语权。人们总能感觉到的教师的话语权,实质上这种话语权仅是教师对课堂话语的控制。[5]由于新教育理念深入和对教师强势话语权的批判,注意力转移到了学生的话语权保护,却忽视教师个人话语权的维护。教师不能惩罚学生,校方和家长却向教师要成绩,要升学率。许多时候,教师被家长责骂,被领导斥责,被教师法约束,被学生责难,被专家批判。参加非教学性事务,稍有怨言,就会影响到日后的评比晋升和绩效工资。

二 正视教师遇到的问题

现实中教师遭遇到的不止以上不公现象。教师是宝贵资源,肩负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权益理应受到保护。国家和社会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正视教育与教师问题,将其纳入到教育公平的范畴加以重视解决。

1.真正保障教师待遇,提高经济地位。

首先,育人先育己。育人育己都需要有国家必要的物质和经费支撑,仅仅靠法律显然略显保障不足。教师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七情六欲、自立自爱,对物质和幸福具有理性需求的人。按照需求层次理论,首先要满足教师物质上的需要,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自我完善和成长,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是教师能坚持终身学习的物质保证,教师困囿于书本课堂知识的范围显然会受到外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质疑。其次,提高自身素质。社会上充斥的“认为教师已不能和崇高、神圣相联系,教师素质太差”的看法,都在逼迫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真正赢得尊重和信任,赢得社会地位,不愧于教师,不羞于教师。所以基本物质和保障是教师得以专心教学的基础条件,如此,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在经济上有所显示,才能降低教师的流失率。

2.还原教师本真角色,专注教学艺术。

教师的本真就是要教书育人,教师职责要始终围绕教学工作进行。杜威认为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其实做好教师本职,教育好学生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社会各界对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社会希望教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并时刻监督教师,教育专家希望教师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配合教育改革,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更加平易近人,能满足学生各种需求,而学校领导则对教师提出更多的教学外要求。如此以来,外界的希望转化成对教师的压力,对教师的严厉指责,最终教师面对难以调和的同时来自于外界的不同期待角色造成角色混乱和超载。这些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不公平。当然,教育是承载者传承社会文化的重担的,社会必然对教育及教师寄予教育期望,教师也能在这种期望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荣耀。在我们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应该不能忽视了已经身负重担的教师们,他们往往在行动时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承担了各方的压力,因此还原教师本真归还公平期望势在必行。

3.倾听教师心中所想,保证话语权利。

保障教师的话语权也是促进公平对待教师的途径。教师的话语权往往是与其社会地位、权力相一致的。教师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教学上,从学校看,教师话语权依赖于学校管理民主作风的形成,有赖于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教师们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大脑,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话语权;从个人看,教师“话语权”直接取决于本人实力的大小,一个人的实力越强,其“话语权”将会越大,本质上就是要靠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撑其话语权。对教师话语权价值的认识,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与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机或动力,从根本上通畅教师的成长之路,因而注意搭建教师与校长、师生、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平台,让教师表达出在教学、管理上的诉求,相互充分理解,才能发泄不满情绪,摒弃各方的偏见,持更加公平的态度看待教学活动。

三 结语

许多的教育学者高呼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诚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资源,但我们不能用经济学里面的效益最大化来对待教师,高负荷让教师身心疲惫,话语受限让教师噤若寒蝉,当我们在指责教师的理念落后时,指责教师的某些私利行为时,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时,我们又为教师全心投入教育做了什么呢?教师拿什么去承担如此之重呢?靠什么来支撑他们的教育理想和使命呢?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9.

[2]新安晚报-新浪调查:当代教师生存状态如何?[DB/OL].http://edu.sina.com.cn/l/2008 - 09 - 02/0918146537.shtml.

[3]万伟.亦断亦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生存状态”之文化品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5-22.

[4]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5]牛海彬,白媛媛.学校场域的教师话语权失却及其改善机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猜你喜欢

话语权公平话语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笨柴兄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公平比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