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4-07覃志勇
覃志勇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众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仍差强人意,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人们往往看重的是文化课,而不重视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要在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中积累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体育文化素养的良好体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更是大学生为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激烈竞争所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
一、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种体育素质。它涵盖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体育个性等六个方面。
二、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与分析
1.现状
通过调查与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
第一,体育意识不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如果喜欢体育就是学习不好的表现,相反,如果想要学习好就得放弃体育,这在无形之中就扼杀了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对体育的喜好。这就导致了无论在小学还是到大学,学生只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忽略了体育的锻炼和学习,学生整体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严重缺乏,从而无法培养其对于体育的兴趣,更不用说自发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大地减少。
第二,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普遍偏低。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知识和技能至今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为了“达标”而达标,为了“考试”而考试。在体育课上,学生的体育活动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学生难以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体育技能,使得自身的体育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导致体育能力逐渐低下。
第三,没有掌握到适当的体育知识。如今,许多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上仍只注重运动技能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运动欣赏知识、身体锻炼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正因为学生在体育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丧失信心,进而失去兴趣。这也是社会上对体育人评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而逐渐向运动休闲发展。尽管在传统体育上参与锻炼的人数有限,但近些年来,大学生参加休闲运动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运动休闲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的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自身既能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和享受,又能在身体上得到锻炼。这种运动休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体育俱乐部和各种体育社团和协会,其中,健美操、散打、跆拳道、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已成为主流。
2.原因分析
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存在误解。重文化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在潜意识里把体育列入低品位、低价值、低效能形式,他们往往觉得参加体育锻炼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会影响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成为人们苦苦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好的未来是建立在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看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闪光点,无法发现体育锻炼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益处,更不要说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知识,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低下。
第二,学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为了“达标”而达标,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其次,忽视了体育人文学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最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实践课的教法只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及游戏和比赛法等,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
第三,体育教师自身对大学生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高低,最直接来源于体育老师本身。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但在多数高校的体育课上,课堂沉闷,教学内容单一,有些教师甚至采用“放羊式”教学,这是抹杀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当一个引领者,在完成课时目标的同时,应当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最长久的一个目标之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能在体育课上,而且在课余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对策的研究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摒弃对体育的错误认识。旧观念对体育的影响之深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素质教育呼声很高,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现在大多提倡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目标与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虽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其区别还是很大的。前者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直接和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对体育其他方面的认识和学习,使学生对体育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认为体育只有一个强身健体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一个长远目标,不仅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授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更要改变学生内心深处对体育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个全面、全新的理解,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加强宣传,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高校要大力开展体育宣传教育,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知并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同时结合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技能,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或活力,从而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
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活跃性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共性而轻个性的,这就导致一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无法更有效地得到提升。因此,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各高校应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的试验范围和内容,努力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弹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等为基础框架;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应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促进人格的成长,使体育教育真正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的思想。
第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参与其中,而且通过锻炼还能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使大学生养成自觉进行科学锻炼的风气,为培养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各种趣味运动会、体育节、文化艺术节、运动训练、知识竞赛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如公平竞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开放创新精神、体育道德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
四、结论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其体育文化素养也成为主导社会的一个标志。学校体育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和技能,还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更是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激烈竞争所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
[1]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
[2]李贤彪,夏志琴.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3]范 果.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与培养路径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