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灸法学思想探析
2013-04-07王娅玲关新军
王娅玲,关新军
承淡安灸法学思想探析
王娅玲,关新军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湖州 313000)
承淡安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他有感于民国初期针灸几成绝学,慨然以“发扬祖国之针灸绝学为急务,推广针灸之仁术为己任”,先后创办针灸研究社、《针灸杂志》,创建针灸专门医院。毕生教授、推广针灸学术,弟子遍天下,使针道昭彰,岐黄光耀,被誉为近代针灸学一代宗师,开创形成了著名的“澄江针灸学派”。先生著述宏富,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及《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等。其灸法学思想继承前贤,集其大成,又有创获,流风至今尚存。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将其灸法学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继承前贤,集其大成。二是学有创新,衷中参西。他经过反复实践认为灸法效力强于针刺,并尝试中西医汇通,应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灸治原理。三是灸术精微,辨证施灸。临证注重细节,发挥灸法疗病的最佳效果,而避免不良反应。承淡安在民国针灸衰微湮没之际,大力整理发扬,教授推广灸法学,使之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对中国针灸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学;承淡安;灸法;辨证论治
承淡安(1899—1957),江苏江阴人,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幼年秉承家学,青年时期又师从名家,精通中医内外各科,尤以针灸见长。而立之年,有感于民国初期针灸几成绝学,慨然以“发扬祖国之针灸绝学为急务,推广针灸之仁术为己任”,先后创办针灸研究社、《针灸杂志》,创建针灸专门医院。并亲赴东瀛考察针灸发展状况,以为办学借鉴。毕生教授推广针灸学术,弟子遍天下,使针道昭彰,岐黄光耀,被誉为近代针灸学一代宗师,开创形成了著名的“澄江针灸学派”。先生著述宏富,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及《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等,开创了以经穴针灸注解《伤寒论》,使针药并举、相互补充,开一代风气之先,诚可谓仲景之功臣。先生治学,针灸并重,皆有创见。其灸法学思想继承前贤,集其大成,又有创获,为后世推崇,流风至今尚存。笔者业针灸之学,深入研习了承淡安的灸法学思想,兹将一得之见论述如下,乞方家指正。
1 继承前贤,集其大成
承淡安早在1937年1月将针灸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时,就将原来针灸速成班和针灸普通班升格为针灸研究班和针灸本科班。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课程。充分体现了承淡安重视经典的针灸教育观,他认为“中医数千年来的治疗经验完全站立于《内经》、《伤寒》、《金匮》等几本书上面,……历代名医,无不从这几部基础医书上得的力……”[1]至于灸法,承淡安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推断,艾灸的起源较早,当在火发明之后,至针刺出现以前的时间段内,大致与砭石应用的时代相同。他的这种认识和推断,显示了其丰富的人文史学知识背景和精密的逻辑思维。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以来,灸法与针刺一直并行,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如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说明《内经》时期就形成了初步的灸法补泻理论和实践探索。其后《针灸大成》进一步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补泻的手法,对于承淡安的灸法学思想深有影响。承淡安对灸法相当重视,在不断总结历代医家医著记载的基础上,在临床中反复实践揣摩,到晚年著有《灸法草稿》专著,惜稿散佚。但我们从他另外的著作中依稀可以窥见其灸法学思想,集历代之大成,又有独到的见解。
2 学有创新,衷中参西
2.1 灸法效力强于针刺
承淡安在《承淡安伤寒论新注》中论述到,针灸法能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在“伤寒”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剂治疗,其收效较药剂为迅速而无偏弊[2]。同时认为针灸亦各有适应证,如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承氏深以为然,并将灸法的作用概括为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调节各系统免疫功能。不仅可以治病,亦可防病保健。承淡安认为艾灸的特殊作用,不仅在于温热刺激,更由于艾的特有药物功效,在热和芳香双重作用下,起到治疗作用。正如《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承淡安在其反复的灸疗实践中,形成了“灸法效力强于针刺”的观点。他经过系统的思考,总结为几个方面,一是艾灸刺激的感受器范围大,感传力大;二是发泡灸破坏力大,起泡的变性蛋白与血清,有补体和抗体作用,认为古云“不起泡不治”为至理;三是火伤毒素的某种刺激作用[1]。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对某些顽固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应用瘢痕灸、发泡灸,三伏天灸治,“冬病夏治”,具有卓越疗效。
2.2 灸治原理的现代阐释
承淡安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科学思想、先进技术涌入国门,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古老的中医学首当其冲。中医界仁人志士面临内忧外患,自强图存,逐渐吸收西医学的理论知识,融汇中西,开创了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如张锡纯、唐宗海、陆渊雷、祝味菊等。承淡安兼擅中西医学,立论高远,认为“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1]所谓持之有故,就是指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所谓言之成理,是指形成了一套能够自我贯通、具有相当说服力的理论体系。承淡安在针灸教学和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针灸理论的基础和术语还几乎完全停留在《内经》时代,十分不利于当代人学习、理解,大大阻碍了针灸学术的自身发展。基于此,承淡安将大量解剖学知识引入到针灸理论中来,对各腧穴重加考证、定位;确定每穴主治病症;阐述针、灸术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上起什么作用等。他注重搜集并向国内同行介绍日本关于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资料,如神经纤维损伤的变质学说,电气交流变化学说,海特带反射学说,物理刺激促使神经功能兴奋或抑制学说等。虽然承淡安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无法做到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研究,但他的理念是超前。承淡安立足于针灸学传统理论,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针灸学进行研究的实践,标志着中国针灸学研究及发展走上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3 灸术精微,辨证施灸
灸法起源甚早,是用艾绒或配置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进行烧灼、温熨,借助艾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历代针灸医家都对灸法极为重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神灸经纶》等古代经典医著,都有详尽论述总结。承淡安对灸法也是极其重视,在其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中专篇《灸科学讲义》,详述灸法之起源、艾之制法、艾炷之大小、壮数、刺激之强度、应用要点、灸后处置法、施灸之禁忌等,可谓集灸法学之大成。另外对前代医家某些论述不盲从,理性分析,有自己的创见。如对“施灸之禁忌”,结合现代科学理念,从禁灸的病种、穴位、特定部位等详细罗列。这些都是从他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所谓辨证施灸,就是在临证时,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排除施灸之禁忌后,施以不同灸法种类,处以不同的艾炷大小、壮数、刺激强度,从而起到最佳疗效而避免不良反应。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讲义·灸科学讲义》中,对灸术之应用条分缕析,如对于小儿与体质虚弱者,施灸之艾炷如雀粪,大人则如米粒;男子施灸壮数稍多于女子;肥人壮炷较瘦者为多;另外还针对病症之不同、职业之不同、营养状况及感受的敏感性与迟钝性、施灸经验之有无确定艾灸壮炷的多寡,可谓详尽矣[3]。充分体现了承氏灸法学的辨证观。艾灸作为一种医疗技术,涉及到具体操作的步骤规范,先后缓急,不容或紊。对此,承淡安都有详述,包括施灸前之准备,环境风俗习惯之注意,灸后处置法,特殊灸法的要点等,纤毫靡遗,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直至今天仍有指导价值。
综之,灸法是发明于我国周秦之前的古老医疗技术,历代广泛应用传承不绝,但由于历千百年传统一贯,未尝有进一步之新理发现,渐不为今世所重视。有感于国内灸法之几将湮没无闻,而日本学者对灸法的科学研究屡有新发现,并渐获得欧美医者一致推崇,承淡安致力于灸法的整理研究与弘扬,使这一古老的疗法重光于世界,逐渐为国人所重视,这是承淡安对我国针灸学的重要贡献。
[1] 项平,夏有兵.承淡安针灸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62,17.
[2] 承淡安.承淡安伤寒论新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6.
[3]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0.
2013-03-20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2.986
1005-0957(2013)12-0986-02
王娅玲(1977 - ),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