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融合——“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3-04-07孙开畅
孙开畅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用型和创新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以适应我国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超强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无疑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载体,如何通过一门课程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这一问题有过许多思考。针对此问题在赴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访学期间,通过对大学教育的考察和对比,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回国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性质和改革目标
施工系列课程的认识实习、授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环节往往是教育方法和方式脱节,不能贯彻始终,因此有必要把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优化,突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研究调查,针对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适应当前工程建设实际培养人才,整体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当今实际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宽就业前景。
针对上述目标,我们施工教研组对主干课程如“水利工程施工”等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对应的教学研究。施工系列课程是水利水电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也是应用型专业课。经调查,目前该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传统施工技术为主,造成书本知识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工作单位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教学方法也多以书本知识讲授,配以课后习题的方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只会做题,而实际工程却不会。这种是从已知条件而做出结论的做题研究模式,很多工程的数据靠多种测量计算方法、信息捕捉、推测才能获得,对于施工技术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新施工技术不断涌现,而课本知识和新技术之间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因此需要对授课方式和课本知识进行整改。
目前,我们施工教学团队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授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如何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好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还未见到有效的实施方法。本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达到将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理念有效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目的。
二、格拉茨技术大学的经验
访学期间,多次与该校的Erich.Bauer教授谈到高校的课程教学与就业问题。Bauer教授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和雇主不再仅仅关注新雇员的学历和学术背景,而更多的是关注其他能力,比如教育能力、团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满足这些需求,格拉茨技术大学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第一,提升“软技能”。所谓“软技能”,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因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部分人员都需要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只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还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创新和创造性方面所需要的技能,即软技能。针对这一目标,该校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之外,加大了课外实习内容。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也要基于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我们国家目前由于扩招以后,出现了毕业生严重积压的现象,对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的冲击也很大。因此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这就需要大学生有很强的“软技能”。通过中西的对比教育,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非常注重实验、实习课,很多实验都是亲自设计和监督流程,由于实验是为理论的结果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除了提高动手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实验课可能出于对仪器的保护等各种原因,都是拟好流程,学生实验仅是按照规程进行机械性的实验。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能力。在谈到提高就业能力时,Bauer教授强调,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计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等。同时,还涉及到个人职业发展和未来学习计划的制定。从宏观上讲,还应该包括劳动力开发及个人能力与职业发展的不断更新等内容。这是全球教育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应参与社会企业的实习,使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不陌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三、“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通过了解格拉茨技术大学的经验,回校后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课题以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施工系列课程的实验、认识实习、授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环节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以下各项研究工作:
第一,施工系列课程的实验、认识实习、授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环节往往教育方法和方式脱节,不能贯彻始终,因此有必要把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优化,突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这将是本项目首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在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过程中,如何引进丰富实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随着目前新的对水利工程时间、空间的组织理念出现,加之诸多设计软件的出现和更新,传统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和思路正在面临诸多的变革,如何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让学生尽快掌握实用高效的设计方法是本课程的宗旨之一。因此,建设新的实验理念,重新建设新理念的实验室,以及在设计环节中如何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放在重要的环节上。
第三,教学如何与实际工程进展相接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中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都需要在传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上进行改进,如何在本课程中体现这一变化,引入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结合这一理念,正在着手建设施工技术与施工风险应急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了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管理给工程带来的风险,这将使学生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这门课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使学习的原理更加深入,更加有意义。
四、结语
目前,三峡大学作为新成立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如下原因: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三是强化教师队伍的工程经验,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的意义如下:
第一,通过把施工课程的认识实习、授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作为整体进行优化,达到各教学环节的目的一致性,教学内容连贯性,能力培养多面性。目前在施工教学研究中对于教学环节整体优化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可以通过优化后的施工教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根据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增加施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采取“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系统训练,突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三,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紧跟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应用性”,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渗透工程文化,贯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四,与实际工程接轨,建立“个性化、能动式”学习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第五,把最新施工技术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当今实际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宽就业前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巩绪发.从国际成人教育发展史看新世纪初中国成人教育之发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8).
[3]余长洪,韦 未,刘 远.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
[4]杨红侠.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水利,2009(3).
[5]汪繁荣.关于“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6]李明超,王仁超,刘东海,等.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
[7]王德广.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