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对联的英译

2013-04-07李玉杰

关键词:云卷云舒译介春联

李玉杰,田 昌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从我国的第一幅春联谈起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春节时创作出的一联桃符诗句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诗对偶工整,表意清晰,最妙之处在于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

如今,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一幅春联,以表辞旧迎新,企盼新年之意。这已经成为一种我国必不可少的习俗和文化现象。当然,春联只是我国对联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婚联,也称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意在祈祷新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寿联,为老年人祝寿的专用对联,寄寓延年益寿之意。挽联,也叫丧联,专用哀悼死者,治丧祭奠。对联的种类可谓繁多,从形式和应用范围来看就可以分为十多种。可见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中国特色文化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历来被人们称作是诗中之诗,是艺苑奇葩。其虽为短品,却是妙文,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颗明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对联英译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翻译界的引进与输出比例极不相称。国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我国,西方的思潮理论概念在我国的研究几乎达到了同步的境界。但让人遗憾的是,我国的优秀文化,好的文学哲学著作却没有及时介绍到外国,甚至中华文明史上的精华沉淀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译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翻译工作日显重要。尤其是在向西方世界宣传我国特色文化时,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桥梁。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对联应当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国粹之一。笔者认为,对联的英译并不仅仅只限于对部分重要的名联进行翻译,简单地变成另一种语言,更应是让这种特色文化走出国门。我们应尽可能的向世界译介我国文化,扩大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使之在世界文化倾同融合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1]。

三、对联英译的原则

根据对联基本特征——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在对联的英译中我们应该把握好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韵似,神似的原则。其中形似与意似为基本,韵似次之,神似则为最高境界。一般而言,当译文做到了形似,意似,韵似,神似也就自然出现了。

四、对联英译的探析

笔者在文首所提到的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最妙之处在于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而对于译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挑战了。

笔者试译1:

May New Year enjoy abundant good fortune.新年纳余庆

Wish the joyous festival would prolong the spring.佳节号长春

原对联表达出了作者对新年的期盼与佳节的祝愿。笔者在译文中,用“may”、“wish”两个祝愿词力求将作者的这一情感完整的表达出来。在形似与意似上都达到了一致,唯独没能将原对联中的那一“新春”妙笔翻译出来,甚为遗憾。

笔者试译2:

Spring is prolonged by the blessing holidays,

May happiness fill the New Year Festival.

笔者尝试调整对联的语序,以求再现原对联中的妙笔“新春”——“Spring festival”。此译虽在语态上没有与汉语完全对应,而是上联采用了被动语态,下联则采用了主动语态。这样并不影响译文的美感,反而使其读之朗朗上口,体现了一种语言的曲折美。此两译文仅为笔者之鄙见,以飧读者。

在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的门前,曾经贴过这样一幅对联:“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此联最早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的《菜根谭》。洪应明为明代学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热衷于功名,晚年入道,用对联体写出一本《菜根谭》。此联后亦被陈眉公收录于《幽窗小记》[2]。此对联表达了一种不思得失,不思荣辱,不思胜负,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心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处事坦然的人生境界。对其英译的最难之处则在于将“花开花落”处理得当。在此,“花开花落”象征着人事的沧桑变换。“云卷云舒”则是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形象化表述,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双关、象征手法的运用加大了翻译难度。勉强要翻译的话,必定要采取明喻,这就漏掉了汉语中含蓄双关的意味[3]。

网络上曾出现过如下几种译文,笔者现引用并探析之:

译文1:

Never caring for being hither or thither,I myself come and go like the transient clouds;

Either in favor or out of it,I take it lightly as flowers bloom and wither in my court.

此译文将源对联中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直译为“the transient clouds”“as flowers bloom and wither”,虽然毫无遗漏的将源对联中的信息传达出来,但是这样译文很难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源文化中,“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潜在含义是:淡定,泰然。而“the transient clouds”“ as flowers bloom and wither”给目标语读者除了传达浅层次的景观意象外,并没能将源对联的要旨表达出来。尽管此译文在形式与意义上忠实于源对联,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汉语中的象征意义,而不能达到原文与译文神似上的统一。

译文2:

Forget honor or disgrace,they’re none other than the overblown and withered flowers in the garden;

Abnegate the idea of gain or loss,they’re as elusive as the changing clouds.

此译文中每个词都是对应的,“forget”与“abnegate”,“honor or disgrace”与“gain or loss”,“overblown and withered flowers”与“the changing clouds”。它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在形似上做到了完全地一致。然而却存在着与译文1类似的问题,没能将源对联中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另外,在上联联首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词汇“forget”,与下联联首用的一个生僻晦涩的词汇“abnegate”虽是意义对应,却显得不和谐,不免有故作高深之嫌。

译文3:

Not touched by glory or disgrace,keep sober with the ups and downs.

Not concerned about leaving or staying,life is flexible as the ever- changing clouds.

译文首先以两个“not”开头,不仅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而且还增强了语势,更加强烈的表达了一种不受荣辱所扰,无心是去是留的淡然境界。与以上两个译文一样,译者用“glory or disgrace”与“leaving or staying”相互呼应,寻求对称美。有所突破的是,译者没有简单地将“花开花落”直译,而是将其意译为“ups and downs”,这一点是比较可取的。

译文4:

Fame,mimicking flowers in the yard,blooms and withers in cycles;

Fortune,resembling clouds in the sky,comes and goes always.

此译文的最大亮点是在形式上有所变通,做了大胆的尝试,没有拘泥于源对联的结构模式。译者还巧妙地将汉语中潜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释,用花开花落的周期性来象征“Fame(名誉)”,用来去匆匆的云朵来比喻“Fortune(财富)”。

译文5:

Flowers in my garden bloom and wither,

So do the emperor’s favor and disfavor;

Clouds keep changing in the sky,

Good fortune comes and then hide.

Detached as I am,

From either ups or downs.

对联的翻译,并不可以随意发挥任意创作。首先它存在着形式上的限制。这也就注定其不能像翻译散文式的诗歌一样,可以不受形式的束缚。诗歌、散文的翻译只需做到意似和韵似即可为翻译佳品。而对联的翻译,如果没有了形似上的追求,则其与译诗无异了。于是,力求形似成了对联翻译的首个瓶颈。其次才是意似与韵似。译文5的最佳之处就在于其完美地体现出了原文与译文在意似与韵似上的统一。然而,它舍弃了形似,置原文的形式于不顾,背离了中国对联的第一大原则:对联之“对”。中国对联首先讲究的是对称美,要求平仄协调,工整对仗。其具体基本要求有如此六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而考虑到英汉语言层面上的差异,英文单词并不具备这些功能。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体现出中国对联的特色,又要做到译文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需做到形似,意似,韵似的统一,然后才会使译文产生神似的效果。

若一味寻求与目标语的吻合,而置我国特色文化的语言结构和基本原则于不顾,这将有损于我国特色文化的特殊地位,也必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总而言之,以上5个译本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然而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在剖析了以上译本之后,取其长避其短,根据“形似+意似+韵似=神似”的翻译原则,试译之。拙译仅为一管之见,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No intention of leaving or remaining,I just admire at the clouds changing at the ends of earth.

Regardless of honor or disgrace,I still appreciate flowers blooming and fading in the courtyard.

五、结语

我们应该顺应全球化的大潮,面向世界,在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努力向外传播和译介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作为最具中国特色文化之一的对联,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向西方世界进行译介是非常必要的。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典故、语言特点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形似、意似、韵似、神似的统一,以期达到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目的。

[1]包惠南,包 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任喜民.详说对联[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http://bbs.translators.com.cn/mtsbbs/viewthread?thread=42465.

猜你喜欢

云卷云舒译介春联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落枫叶
岁月的脸
吴海琼
新春联
《风》
新春联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