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81例
2013-04-07张洲伟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西安710038
张洲伟 宋 峰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西安710038)
笔者为了探讨针刺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自2008年以来,对81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针刺治疗,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我们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观察我院中医科中风后遗症病人81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5 例,女36 例;年龄最小43 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脑梗塞患者64例,脑出血患者17例。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头皮针顶中线,运动区颞三针,体针取人中、内关、曲池、手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语言障碍或吞咽困难配廉泉、通里;口眼歪斜配地仓透颊车、下关;下肢活动障碍配环跳、阳陵泉、风市等。操作方法: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头皮针顶中线,运动区颞三针用1.5寸毫针沿线透刺1.2寸,深度以达帽状腱膜下为宜。人中穴:用1寸毫针刺入,并行捻转泻法,以患者双眼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后缘针尖向后45度角进针,局部有麻胀感;太冲行泻法,以足部抽动为度。除太冲穴外,均采用平补平泻,留针40min,2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肢体功能障碍基本消失,能徒步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饮水无呛咳、吞咽困难基本消失。显效:肢体活动等症状明显改善,能步行,肌力恢复2级以上。好转:肢体活动等症状有所改善,肌力恢复1个等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81 例患者,临床治愈30 例,显效41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
典型病例 陈某,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吞咽困难1 月CT 示: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现喝水呛咳,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轮椅推入诊室。头针选:头皮顶中线,运动区颞三针;体针选:廉泉、通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留针40min,20min行针1次,治疗2个疗程后,喝水无呛咳,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
讨 论 本病属于中医之“中风”范畴,其病机为气滞血瘀,脑脉痹阻,筋脉失于濡养,导致肢体失用。现代研究表明百会透前顶对脑血管有良性调节作用,可使血管功能增强,头皮针疗法是在祖国医学经络脏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1],在相应的头皮区进行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人中穴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交会,为醒脑开窍急救之要穴,诸阳经均与之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2]。内关穴为心包经的络穴,又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主血脉的作用,可调整心脉功能,改善体循环,增加脑的血氧供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可有效防止和减少大量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内关、足三里分布于上、下肢主要神经干周围,针刺刺激可使肌肉有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3,4]。
本研究证明,脑梗塞、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头皮针治疗,可以提高血管的再通时间,缩小梗塞灶,促进出血吸收及改善临床症状[4]。头皮针、体针相结合治疗脑中风不但疗效可靠,患者配合度高,操作方便,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石学敏,杨兆钢,周继曾,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8):491-493.
[2] 何利宙,闰 兵,罗 任.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浆TXβ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44-66.
[3] 杨 骏,许冠荪,张庆萍.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科技,2004,11(5):257-259.
[4] 赵建新,田元祥,曹 刚,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缺血、缺氧、脑水肿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60-64.
[5] 朱崇霞,程为平.针刺百会穴、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GSH-PX、CAT 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40-42.
[6] 赖新生,王 黎,江雪华,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SOD 和MDA 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20(8):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