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探索
2013-04-07黄首晶
黄首晶
(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2)
本文地方高校主要指非省会地方区域性城市的省属本科普通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意味着非重点性,与“地方”没有多少关系,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处于十分艰难的发展境地。比如,办学资金短缺,优秀师资向重点高校流动,学生报到率不高而退学率不断增加,学生思想不稳定等等。然而,这类所谓的二类、三类学校已占全国高校近半数。深入思考其特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认为,时代背景变革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一、“创新”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既为中国“重点”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更为地方高校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地方高校创新发展已具现实的可能性。以往,和那些“人为”的重点大学相比,中国的地方高校就意味着落后,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发展。有权威研究早已指出了这一不正常的境况。“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较中发现,地级城市高校经费完全到位或基本到位情况是最差的”;“地方高校,特别是地级城市高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低,教育经费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导致其发展速度和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大城市的高校”;“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中,对办学条件很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地级城市高校”[2]。然而,随着“创新”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与发展为地方高校真正带来了现实的机遇。事实上,重视和加强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教育报》在《关注地级城市高教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这一部分高校的建设发展水平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政府在下大力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更应关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以保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这一纲要内容无疑为地方高校创新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第二,历史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首先,中国地方高校在创新时代更具有发展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创新时代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遍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内在要求地方高校独特发展。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公平,意味着缩小中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的差距,改变极其不平衡的现状,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创新内容就是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的发展,简言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意味着地方高校的大发展,否则,就不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就不是健全的。从现实困境角度来看,也需要更多重视地方高校的发展。中国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省城以上的特大城市,带来了就业、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十分严重的问题,更多重视地方高校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方法之一。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转型中,地方高校具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其本质来看必然包含地方高校的发展,没有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传统既是改革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改革的阻力。在性质上,中国的“重点”大学一律是精英教育,这可以从所有“重点”大学所表述的发展目标定位看得出来,所有的“重点”大学的定位都是学术性大学、研究型大学。而且目前在中国似乎只有发展传统的学术型精英高等教育才被认为是发展得好的大学。然而,创新时代不仅要求发展精英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大众教育,而大众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多样化的,绝不仅仅是学术性人才,这就需要发展更多新的类型大学。新的类型大学需求便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在内容上,地方高校改革在创新时代同样具有更多的创新空间。人才是高校发展第一资源,改革首先是人才使用的改革。在重点大学中,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论资排辈仍然是现实法则。重点大学由于存在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青年学者的发展多数情况下只能按部就班,不可能有跨越发展。然而,地方高校由于后发而较少有传统的阻力,并且地方高校现有教师主力为大批年轻博士,这就为地方高校创新带来了真正的快速创新力量。
二、“大学城市”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在中国,地方高校概念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非重点性,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地方性含义,即其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传统意义上,地方高校是不可能有真正发展的。然而,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已成为当今地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地方高校积极争取地域城市发展特有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现代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地域城市,往往伴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香港和澳门是现代地域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即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就是其城市自身发展的内容。香港面积只有1000 平方公里左右,比内陆半个县域的面积,人口只有700 余万,比内陆地级市人口多一点。澳门面积仅有32.8 平方公里,仅为2 个乡村的面积,人口55 万余人,只是内陆半个县的人口。然而,其大学的规模与影响却远远不是一般“地方性”的,而是“中央部属”级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小小”的澳门就有大学11 余所。其中澳门大学曾排名大中华区前28 名,澳门科技大学排名前36 名。地域性很强的香港,其高等教育发展更具重要影响。香港高等学校数量就有30 余所,知名的大学有8 所,其中有世界级的大学。国际高等教育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大学位居21位,香港科技大学亦稳占50 强中一席。香港、澳门城市的世界性影响包含着大学的重要内容。
在内地,大学也成为重要地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高等院校已有11 所,其中大学城引进高校近50 所。深圳大学建校仅有27年的历史,但已发展成为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教育高水平、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其建设目标是,凝聚一批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数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核心学科,将其中部分学科方向建成国际一流水平;学科结构布局合理,形成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相符合的学科框架。更能给现代城市发展以启示的是,珠海已从一个“珠海大学”变成“大学珠海”[3],珠海以大学发展为特色。在2007年前,珠海就集中了一大批大学及产学研基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省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中央音乐学院珠海校区、中国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北大教育科学园、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等等。
这就说明,当今真正有影响的地域城市必须伴随大学的发展。在重要地域城市建设中,在城市与高校建设关系上,我们看到这样几个重要特征。第一、高校即是地域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地域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高校发展。当我们谈到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城市,不可避免地要论及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深圳大学、珠海大学。大学已与重要城市紧密联系起来。第二、高校是地域城市产生超地域乃至世界影响的重要内容。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早已成为世界级的大学。深圳大学已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从一开始就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大事情。所以,大学是当今地域城市扩大影响的重要因素。第三,高校建设直接促进地域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直接现实内容,地域城市的发展必须发展经济。仅从日常生活消费来讲,一般地域城市有1 至2 所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在4 万左右。如果生均年消费1.5 万元,在校生年消费总量将达到6 亿元,再加上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工作消费和个人消费,将会形成一个10 亿元左右的巨大消费市场。第四,大学是地域城市自主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体现,地域城市的发展也必须依靠创新。但创新只能是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大学,来自高等教育。所以,地域城市创新和自主性必然要求地方高校的大发展。
在当前“大学城市”建设背景下,积极争取地域城市在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便成为地方高校重要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建立地方高校与地域城市互动发展研究平台,开展“大学城市”特征研究,深刻认识时代特有的发展内容。既然当今地域城市发展必须伴随大学的发展,那么,探讨地方高校与地域城市发展关系,探索当今“大学城市特征”就成为双方共同新的时代发展课题。
第二,争取地方政府物质基础支持,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特有的外部物质条件。既然“大学城市”是当今地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那么,重视大学的发展就成为地域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省城以上的重点大学由于数量太多,再加上大城市土地稀少和价格昂贵以及其它外部物质条件有限,每个大学不可能得到“省部级中央城市”政府更多的支持。而地方普通高校在地域城市一般只有1 至2 所,在当前地域城市发展需要高校发展背景下,争取地方政府外部物质条件的支持将是地方高校特有的发展之路。
第三,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地方高校不仅仅在外部物质条件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政策方面也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某S 大学由于深刻认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当地政府建立了科学的互动发展机制,其发展的土地资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支撑,同时给予了该校在税收、环保等方面特有的政策支持,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学位培养资格新型的全国知名地方高校。某X地方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努力把X 学院建成具有特色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大学城市”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特有外在条件。
三、“研究和传播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地域文化”指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时代需要地域文化的发展。第一,地域文化是文化丰富多样性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展现。第二,发展地域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往往深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地域文化是整个文化和民族精神个性风格与内在价值的直接承担者。第三,发展地域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地域文化既然是文化的具体展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那么发展地域文化便是揭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在继承性和时代性规律与轨迹的重要内容。第四,发展地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现实需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只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文化就只能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弘扬。第五,发展地域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必须从爱家乡、爱故土做起,开发地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4]。
那么,如何研究和传播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以发展?文化的自觉研究和传播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文化的发展首先需要研究和创新,而高等教育就是研究和创新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和创新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文化的传播更是要依靠高等教育。如果说研究是创新文化的前提,那么传播文化就是创新文化的实现;研究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内在表现,传播文化就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实现,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而实现文化的传播。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两个任务,缺一不可。没有研究,就不是现代高等教育,没有教学,就体现不出教育的本质特征。创新文化的传播必须依靠高等教育。
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同样需要依靠高等教育,地域文化的发展呼唤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只能是“本土学者”的独立研究与创新,“本土学者”只能由地方高校体现出来。发展只能是自我的发展,然而,在中国,“被发展”普遍存在,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同样如此。目前,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往往由非地方高校的实质上与地域文化没有本质联系的重点大学专家来实施,成果也往往由他们来发布,如何发展也由他们来领导。中国地域文化不是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创新,而是“被发展”。钱理群教授在谈到如何发展贵州地域文化的“唯一出路”的思想给了我们研究和创新地域文化深刻的启示。他说:“在中国内部的文化结构中,后发达地区的贵州文化也是一种弱势文化,也同样处于‘被描写’的地位。而且至今为止,关于贵州的叙述,都是强势力量眼里的贵州,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贵州的看法,所谓‘夜郎自大’,所谓‘黔驴技穷’,所谓‘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地无三里平”,已经成为压在贵州人精神上的三座“大山’。要摆脱这样的‘被描写’的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描写自己’。我们当然不会简单地拒绝他者的研究、描写,但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本土学者独立自主的研究”[5]68。地域文化真正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自己描写自己”,“是本土学者独立自主的研究”。“独立自主的研究”是地方高校学者的研究,而不是其它人的“被研究”。
第二,地域文化传播的主体只能由“本土人才”体现出来,而“本土人才”主体的培养只能由地方高校承担。地域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传播,而传播是需要人才的,而且需要本土人才。如何培养本土人才?大多数本土人才显然只能由本土的地方高校来培养。因为只有地方高校才能“自己描写自己”,才能真正传播地域文化。有学者明确指出,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地域文化,还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资源,也就是传播地域文化,使其发挥社会作用。“还有一个将我们研究成果、学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文学资源,以至经济、社会建设资源的任务”。如何传播地域文化使其发挥社会作用,这就是地方高校的作用。“在这样的文化实践基础上,又总结、提升出了‘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理念——这是何光渝先生首先提出的,安顺的朋友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又深化了这一理念,并生发出一系列教育、新闻、文学创作的理念,主要有:地方院校应该成为‘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地方文化研究的中心’”[5]69。当前关于地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地方院校应该成为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地方文化研究的中心”。
第三,现实状况需要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需要地方高校重视地域文化的发展。重视地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然而,我们的年轻人却正在逃离生他和养他的土地,生他和养他的地域文化。绝大多数“优秀青年”被“重点大学”录取,踏上了研究“大”学问的道路,踏上了大城市工作的道路,从此也就踏上不回归之路——再也不回归生他养他的故土了。现实的状况是,地域文化正处于消失危机之中。“其实,我们对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是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我们,特别是年青的一代,都存在着‘逃离土地’的倾向,出现了对这块土地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5]69。为什么我们的年青一代都存在“逃离土地”的倾向?出现了对乡土文化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重视地方高校的建设!没有重视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没有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播!时代发展要求重视地域文化的发展,要求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地方高校迎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四、“应用型人才需求”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传统上,中国的高校主要是培养理论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而非“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首先,知识经济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的特征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依赖于自然资源向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人才转变,在于主要实际生产劳动者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即未来经济的多数实际劳动者必须是通过高校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清华大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未来需要应用型人才的企业占66.2%[6]。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前提就是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否则我们只需要继续选择精英教育的模式,而不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不是建立在深刻的研究基础之上,没有深入研究其客观前提,没有根本意识到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在传统精英教育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张,没有同时进行大学类型改革,发展严重同质化,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果导致大量毕业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致使现在大学出现了严重畸形发展态势: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只要深入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高等教育改革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
我们认为,在地方高校发展举步维艰情形下,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代背景需求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地方高校扩张、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主要使命。位于省城以上大多数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需要,其实际培养的人才也主要不是实际“劳动者”。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发展的重点是硕士教育和博士生的培养。而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发展的直接原因却不是精英教育的需要,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才有自身的发展,才有特色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地方性”要求或内在要求。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应用型人才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需要,是更为广大的基层地方人才的需要,是“地方性”的需要,“应用型”与“地方性”具有必然联系,应用型必然包含地方性,甚至更多的是地方性。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通过基层地方实现。地方高校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还是实践环境,都最大可能体现着浓厚的“地方性”。历史上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高校,都是很好体现了当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比如,师专是典型的传统地方性大学,当时之所以发展得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了师范生应用型素质的培养,重视了教师实践性能力的训练,重视为当地培养合格的教师。现在升格的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的培养之所以出现严重的问题,重要原因就是师范生实践性、应用型被严重忽视。
第三,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地方高校减缓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困境中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在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在已产生一般高校大学生毕业回炉现象,这种现象已非个案,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尤其值得地方高校注意。回炉现象的实质说明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说明一般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没有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上,当前地方高校改革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并没有真正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践的培养性”或者“教育上的实践性”。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只有重点大学,只有这些注重精英教育的大学才能得到相当多的发展资源,因此,几乎所有地方本科院校关注的重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向重点综合性大学看齐。“学院”名称的学校向“大学”名称学校看齐,“大学”名称学校努力的方向就是“重点大学”、“与中央共建”、“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现实的不公平迫使这些学校不可能真正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上,尽管地方高校在现有教学基础上也努力强调“实践性”,然而,现有教学的实践性并没有“培养性”、“教育性”。现有课外的实践性,既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严密的计划,没有到位的指导,没有科学的评估,更没有必要的反馈。中国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实践,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当前中国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毕业即失业”困境,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没有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质、没有真正重视实践性、使实践流于形式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只要地方高校、教育决策部门真正重视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就能使地方高校获得特色发展。从地方高校自身来说,要深刻认识自己发展的特殊性,当前中国地方高校发展的直接动因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不是精英教育的发展,一味向现有所谓“重点大学”看齐,将违背地方高校发展的本质。所以,只有主动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可能有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说,创造公平的环境,建立不同类型的评估体系,才能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1]赫钦斯.普通教育[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0.
[2]张 婕,王保华.关注地级城市高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05-21.
[3]陈昌贵.从珠海大学到大学珠海[J].高等教育研究,2007(6):38.
[4]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6.
[5]钱理群.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9(1):68、69、69.
[6]项蓓丽.地方性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