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走罐补泻的关键因素

2013-04-07潘馨莹陈波陈泽林郭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走罐机能介质

潘馨莹,陈波,陈泽林,2,郭义,2

(1.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天津300193)

走罐法是依靠有润滑功能的介质,将火罐吸附于人体上并来回推移以此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集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疗法的功效于一体[1]。罐疗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为其补泻的基本原则[2]。在走罐过程中以个体的机体功能状态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法,不同介质的运用,对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刺激,使机体内部得到调节,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现根据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总结影响走罐疗法补泻的关键因素,愿与同道探讨学习。

1 走罐手法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补泻是根据《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基本理论所设立的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有言:“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病既有虚实,则应施补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灵枢·禁服》:“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应鼓。”走罐疗法中对于补泻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控制走罐的时间、速度,吸罐深度以及手法组合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以此来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效果。根据《灵枢·营卫生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以及《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理论,确定了营卫深浅补泻的方法,补则予之,故从卫取气以深纳之入内,泻则夺之,故从荣弃气以散之外出[3]。这也就是说,手法力道的深浅,对于补泻的效用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的治疗原则[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轻度刺激可激发经气,强壮内脏,对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正气亏损,以致气血瘀滞,筋脉失养,经脉拘急者,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扶正补虚之功,属补的手法。重度刺激可祛除邪气,排出内毒,对于实证新病,青壮年,正气尚足而又偶感外邪者,具有消瘀散结,活血止痛,导闭消肿之功,属泻的手法。而中等度刺激具有平补平泻作用。实际操作时,可参考以下具体手法。

补法,吸附力轻,动作缓和,润滑剂相对较多,走罐时间长,速度慢,罐口经过处以皮肤红润,不出瘀斑为佳,适用于久病老人、儿童及体质羸弱、病情偏于虚证者。《灵枢·官能》有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龚居中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故此法应注意操作,可先将罐体烧至微温,加强温补之功。

泻法,吸罐深度深,重按急摩,润滑剂相对较少,走罐时间短,速度快,罐口下皮肤以明显瘀痕为主,走罐后在病灶局部的穴位或相应背部腧穴上通过留罐 5~10 min加强刺激量,激发其穴位功能,促进其气血运行,从而有利于病灶局部的疏通,以达到泻实之功用,适用于新病、体壮、中青年及病情偏于实证者。

临床运用时,要结合个体的差异、病变部位和所取穴位的位置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等仔细辨证灵活运用,避免单纯地以走罐的轻重、快慢、方向等作为补泻的因素,把走罐所产生的作用局限化,失去了中医辨证和手法治疗的整体作用。

2 介质性质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疗法通过大面积的作用于皮肤、肌肉及神经组织,使局部各级血管扩张,提高了皮肤的渗透作用,有利于药液的直接吸收。通过选用不同介质作用于人体,使其不仅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同时可以起到药物治疗作用。走罐的介质有很多种,如石蜡油、凡士林、万花油、红花油、刮痧油、按摩膏、自制药液、风湿油、香油、蓖麻油等,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性质的介质或应用不同的药物配方,使药物治疗和走罐疗法完美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按介质所含的药物成分不同可分为温性介质、凉性介质和平性介质3种。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性质的介质或应用不同的药物配方,使药物治疗和走罐疗法完美地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5]。在治疗组织损伤、疼痛等疾病时,选用温性介质的红花油,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此为泻法的体现。雷跃[6]在治疗肺气虚弱所致咳嗽时,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芥子、苍术、艾叶等研末浸酒,涂于大椎、风门至肺俞穴区域行走罐,可温经散寒,宣肺通窍,此为补法的体现。又如姜汁作为介质时,因其本身具有温中散寒作用,可治疗寒湿为患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或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肠炎,加肾俞至气海俞,可治疗脾肾阳虚、气虚不固的腹痛泄泻,此亦为补法的体现。

3 穴位特异性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选穴最常用的是以痛为腧,即“哪病哪罐”[7],在治疗疼痛证时,在疼痛区域走罐,有缓解肌肉紧张度,松解粘连的疗效。而对于虚证或机能状态较差者可选用背俞穴、督脉穴。背俞穴为五脏之气在背部输注之处,《灵枢·卫气》:“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说明背俞穴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夹脊穴和相应的背俞穴作用相似,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背俞穴调整脏腑的作用,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其为“总督诸阳”、“阳脉之海”,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故用督脉可以振奋阳气。

深究其具体穴位的补泻特性,这个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背俞穴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闫佑民等[8]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失眠时,取心俞到肾俞走罐,用同样手法刺激背俞穴取得的疗效是不同的,取心俞、脾俞、肾俞用来补养心神,补益心肾,肝俞则是用来清泻肝火,行气解郁;张翠红[9]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在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上走罐,激发人体的阳气和内脏功能,起健脾、补肺、益肾之效。由此可知,同一刺激施加于某一腧穴,使其能够对其相应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这种作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最主要的是由该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我们很难给腧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说它是补还是泻。

4 机体功能状态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是一种良性刺激性的整体疗法。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有两种形式,即兴奋与抑制,而反应性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主要取决于生物体的机能状态[10]。如曾澜[11]用相同走罐手法治疗痛症43例,其中实证(外伤血瘀型,风邪袭络型,血瘀闭阻型,寒湿滞络型)36例,虚证(气血亏虚型)7例,均有好转。由此可见,在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用相同手法走罐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当机体处于虚弱或者正气不足时,走罐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亢奋或者邪气旺盛的状态时,走罐可起到泻实的作用。走罐补泻效应的产生是以受刺激者本身的机能状态为内因,补泻手法只是施加于人体的外在因素。所以,决定其补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个体的机能状态。

5 小结

走罐补泻是根据中医虚补实泻理论所提出的治疗方法,验之于临床,有较好疗效。走罐疗法的补泻作用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影响走罐疗法补泻功用的4个因素中,受刺激者的个体机能状态是基础,是内因,手法的运用和介质的选择是施加于人体的外界因素,而腧穴的补泻特性是由其相关联的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个体的身体机能状态是走罐疗法所产生补泻效用的关键。所以临床运用时,我们要根据中医辨证和手法治疗的整体作用,结合个体的差异、病变部位和所取穴位的位置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等仔细辨证灵活运用。

[1]陈波,陈泽林,郭义,等.罐疗之走罐研究——天人地三部走罐法[J].中国针灸,2010,30(9):777-780.

[2]黄铁桥.罐法补泻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4):27-28.

[3]张景明,陈震霖.《难经》对针法的贡献[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747-748.

[4]刘智斌.浅论推拿手法补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10-11.

[5]Yu NN, Chen B, Chen ZL, et al. Basic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ree-layer moving cupping method[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4):257-264.

[6]雷跃.临床应用药液走罐的体会[J].中国针灸,1998,18(3):177-178.

[7]陈筑芳,邱德文,付文心,等.罐疗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1):1-3.

[8]闫佑民,白娜.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失眠 2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47-48.

[9]Zhang CH. Treatment of 31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2):93-95.

[10]陈少宗.针刺作用四大规律的统一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67-73.

[11]曾澜.走罐法治疗痛症43例[J].新中医,1999,31(11):21.

猜你喜欢

走罐机能介质
信息交流介质的演化与选择偏好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走罐疗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考虑中间介质换热的厂际热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