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分析

2013-04-07郭红燕张金涛

关键词:肌萎缩无力肌电图

郭红燕 张金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88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DM)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临床医师容易漏诊或误诊。此病是一组以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为特点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患病率为(3-5)/10万。D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骨骼肌受累外,还常累及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心脏、眼、胃肠道、神经系统等,表现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伴有白内障、心律失常、糖尿病、秃顶、多汗、性功能障碍和智能障碍等。现将我院2012年3月收治的一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来自山东省东平县同一家系的三代成员,其中2例由笔者进行病史询问和详细体格检查,另一例已死亡,为其家属提供病史。诊断标准为:有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为肌强直、肌萎缩、肌无力,伴眼部、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等多系统损害,肌电图证实。

患者,男性, 54岁,农民,因进行性双上肢无力4年来院,自50岁开始自觉双手无力,当时双下肢活动灵活,不影响正常生活,未诊治,双手无力逐渐加重,经常持物落地,双手握拳后放松手指困难,并逐渐出现言语不清,咀嚼无力,张大口困难,不能吃生硬食物,入院前半月感头晕、行走不稳。查体:血压110/80 mmHg,头顶部毛发分布不均匀,宽额头,斧状脸,意识清,言语含糊,智力粗测正常,双侧咬肌颞肌萎缩,咀嚼无力,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转头及耸肩无力,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双侧前臂肌萎缩,右侧明显,双侧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手握力差,肌力3级,双侧下肢5级,叩击双手及双上肢可见肌球,四肢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病理征阴性,闭目难立征阳性,直线行走不能完成。辅助检查:肌电图提示右侧拇短展肌、右侧骨间肌、右侧三角肌、右侧胫前肌、左侧小指展肌、肱二头肌可见大量自发电位,并可见肌强直样电位发放,右正中神经、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右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略减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肌酶:肌酸激酶297.6 U/L(正常值25-171U/L),乳酸脱氢酶210 U/L(正常值140-271 U/L)。头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眼科会诊提示双眼轻度白内障。

患者之女,自幼学习成绩差,约在18岁左右出现四肢无力,蹲起困难,伴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放松手指,咀嚼无力,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但不能正常工作,目前24岁,月经规律,结婚已2年,未怀孕,查体:行走呈鸭步,宽额头,斧状脸,鹅颈,意识清,言语略含糊,计算力下降,理解力、判断力、定向力、记忆力均正常,双侧咬肌颞肌萎缩,咀嚼无力,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转头及耸肩无力,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双侧前臂肌萎缩,双侧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手握力差,肌力4级,双侧下肢5级弱,四肢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肌电图示可见肌强直及强直样电位发放,其中右侧胫前肌、右侧腓肠内侧肌、左侧股内侧肌、右侧拇短展肌、右侧三角肌、时限缩短,右侧腓肠内侧肌、右侧三角肌、左侧肱二头肌、右侧拇短展肌多向波增多,其中右侧腓肠内侧肌大力收缩成病理干扰相,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肌酶示:肌酸激酶408.8 U/L(正常值25~145 U/L),乳酸脱氢酶237U/L(正常值140~271 U/L)。

患者之母,大约60岁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蹲起困难、咀嚼无力,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于80岁时去世。患者父亲死于癌症,患者兄妹6人,其2个哥哥2个姐姐1个妹妹及另一女儿均无类似表现,未行正规检查。

2 讨 论

目前认为,DM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患者体内广泛的膜(包括骨骼肌膜、晶状体膜、红细胞膜和血管膜等)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多系统损害。此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与(CTG)n及(CCTG)n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的长短有关,重复数越大,临床症状越重,且越易发生遗传早现现象[2]。本组病例有阳性家族史,三代中均有人发病,且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病情逐代加重,呈现了DM遗传早现特征,充分体现了三核苷酸重复性疾病的特点。本组病例患者大约50岁发病,其母晚年发病,大约60岁左右发病,80岁死亡,基本不影响正常生命年龄,其女发病较早,大约18岁发病,自幼学习成绩差,目前24岁除蹲起困难、手部动作笨拙外,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肌强直、肌无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肌强直表现为肌肉用力收缩后不能正常松开,主要影响手部动作、行走和进食, 查体时叩击四肢肌肉、舌肌,如出现叩击性肌强直,有重要诊断价值。肌萎缩多出现于肌强直及肌无力之后,往往先累及手部和前臂肌肉,继而累及头面部肌肉,病程越长肌肉萎缩越明显,特征性表现是斧状脸和鹅颈。本组2例存活患者均有肌无力、肌强直及手部肌肉萎缩、斧状脸、鹅颈。

DM患者化验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本组2例患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均有轻度升高。

肌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DM的重要方法,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是DM的主要肌电图特征[3]。不但可以协助有症状病例的诊断,而且还可用于亚临床病例的筛选[4]。研究显示:肢体远端肌强直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近端,而且上肢明显高于下肢,这表明本病受累的肌肉以上肢远端为主,这与临床表现一致,本组2例患者均符合以上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5]。DM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既往文献显示DM是否累及周围神经有争议,有人认为DM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是合并糖尿病所致,而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由于DM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突变,不但弥散性侵犯肌纤维,而且侵犯神经纤维和轴突,导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5]。本组病人感觉传导速度全部正常,有1例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表明本病可能也累及周围神经。

DM肌活检可见Ⅱ型肌纤维肥大,Ⅰ型肌纤维萎缩,伴大量核内移,可见肌浆块和环状纤维,以及肌纤维的坏死和再生[6]。本组患者因条件限制未行肌活检。由于检测手段及费用原因,基因检测在基层医院很难开展,本组患者未行基因检测。

总之,DM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临床医生对于临床上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的患者首先需要考虑DM诊断的可能,结合患者可能的多系统或多器官受累证据,如早发性白内障、心脏传导缺陷、呼吸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额顶部脱发、睾丸萎缩和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7],再结合肌电图检查发现有肌源性损害和肌强直电位发放,诊断此病不难。因此,仔细询问家族史,对怀疑此病者尽快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此病目前缺乏根本治疗,针对肌强直可口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但本组患者曾口服苯妥英钠,效果差。随着基因检测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此病新的治疗方法。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55.

[2] Kim SY, Kim JY, Kim GP, et 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in Koreans[J]. Korean J Lab Med,2008,28(6):483-492.

[3] 汤晓芙. 临床肌电图学[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973.

[4] 黄泂,冯慧宇,张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电生理和病理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4):289.

[5] 张燕,杜闽,康素玲.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69-70.

[6]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56

[7] Mueller CM, Hilbert JE, Martens W, et al. Hypothesis: neoplasms in myotonic dystrophy[J]. Cancer Causes Control,2009,20:2009-2020

猜你喜欢

肌萎缩无力肌电图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瑞风车加速无力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争论,有力的和无力的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自主呼叫装置的设计和实现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重复电刺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