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类型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2013-04-07曾国安郑勇敢
曾国安 郑勇敢
( 武汉大学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我们关心居民收入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它关涉公平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会对经济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后者来看,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是收入差距即使不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不至于损害经济效率。从逻辑和实际情况来看,同样水平的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不同水平的收入差距既可能对经济效率产生相同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何以如此,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性质、机制、结构、程度等)不同。本文旨在从理论上讨论不同类型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劳动收入差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1)公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收入差距和不公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收入差距;(2)单位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3)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4)低度的劳动收入差距、中度的劳动收入差距与高度的劳动收入差距;(5)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垄断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6)初次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再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7)由自身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和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8)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和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9)偶然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和系统性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10)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可变的劳动收入差距。
以下我们从理论层面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类型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公平分配制度下和不公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对劳动收入的分配而言,公平分配的标准就是按劳分配,公平分配制度就是按劳分配,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贡献越多,所获得的收入越多。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意愿、劳动机会、劳动强度、劳动质量等等的不同,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出现劳动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付出劳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劳动收入,只要执行按劳分配制度,遵循不劳不得、少劳少得、多劳多得的原则,一方面它会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发挥作用,因为不付出劳动就不可能获取收入,不付出更多的劳动,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它会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因为只要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在按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收入差距应会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如果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是不公平的,即不是按劳分配,那就意味着不劳不得、少劳少得、多劳多得的原则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不劳不会不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激励机制就会消失,劳动者会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会损害经济效率。经济活动的开展只能依靠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劳动者的被迫性的劳动付出,即使由此会带来社会生产的扩大,但社会生产扩大的潜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情况可能十分复杂。有的单位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的,另一些单位是不公平的;有的行业、地区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的,另一些行业、地区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是不公平的。因此,劳动收入差距既可能来自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差距,也可能不是来自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差距,因而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最终影响就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只有公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收入差距才可能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激励作用。
二、单位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单位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会对生产效率产生最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决定着一个单位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单位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什么性质的影响,这依赖于以下多方面的因素。第一,单位内部劳动收入分配规则的公平性。如果分配规则是公平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公平分配规则的结果,那么从性质上来看,这种劳动收入差距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分配规则是不公平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不公平的分配规则的结果,则会损害生产效率。第二,单位内部劳动收入分配执行的公平性。在分配规则公平的条件下,若单位内部劳动收入分配的执行也是公平的,则会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正向激励。相反,如果单位内部劳动收入分配的执行是不公平的,即使分配规则是公平的,也只会产生损害生产效率的结果。第三,单位内部劳动者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的认同。由于劳动收入分配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的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取向(少劳多得、不劳也得是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劳动者个人的伦理倾向,这样,即使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一个劳动者基于其劳动贡献无论获得多高或者多低的劳动收入应该说都是公平的,但如果逾越了单位内部劳动者所认可的合理度,就会在单位内部产生各种形式的内耗活动,最终损害经济效率。由于价值观、单位文化等的差异,不同单位的劳动者所认同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会存在差别,也因此会对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产生影响。总的来看,单位内部劳动者所认同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低,劳动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内耗活动会越多,对单位内部生产效率的损害会越大,单位内部劳动者所认同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高,劳动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内耗活动会越少,对单位内部生产效率的损害会越小。第四,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标准)的高低。尽管单位内部劳动者所认同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高,劳动收入差距对生产效率的损害会越小,但即使劳动收入差距处在单位内部劳动者所认同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之内,即使劳动收入的分配规则和分配的执行都是公平的,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分配状态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因为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标准)的高低会对劳动收入差距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产生影响。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标准)受经营情况、单位内部发展战略等的影响,也会受非劳动力要素报酬率的影响,在单位可分配总收入既定的情况下,非劳动力要素报酬率越高,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标准)就会越低。在劳动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标准)越低,劳动者的不满意度越高,劳动积极性越低,对生产效率的损害越大。反之,劳动者的不满意度会越低,劳动积极性会越高,对生产效率的损害会越小。
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一个单位与别的单位(既包括同行业的单位,也包括不同行业的单位)相比较的劳动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既会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也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什么性质的影响,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如果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是由分配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这种差距会损害经济效率;如果分配制度是合理的,是其他因素导致了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性质则依具体情况而定。第二,劳动报酬率的差别。如果劳动报酬率相同,造成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就只能是劳动投入量的差别,劳动投入量的差别与单位的市场拓展等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会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影响,对生产效率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单位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是因为单位之间的劳动报酬率不同所造成的,一方面会导致劳动报酬率低的单位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从而损害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会促使劳动力由劳动报酬率低的单位向劳动报酬率高的单位流动,从而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不过,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性质如何,则要取决于导致劳动报酬率差异的原因。因为,单位发展战略、单位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市场业绩、市场结构、政府管制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单位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果是因为单位发展战略造成的,是否会导致劳动力资源流动,取决于战略的合理性和劳动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若认为战略合理,对未来有较高的收入预期,劳动力则不会因此流出,反之,则会促使劳动力的流出;如果是因为市场业绩造成的,是否会导致劳动力资源流动,取决于劳动者对单位未来市场业绩的预期,若对单位未来市场业绩预期乐观,劳动力则不会因此流出,反之,则会促使劳动力的流出;如果是因为单位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则会驱使劳动力由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率低的单位向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相对合理、劳动报酬率高的单位流动,这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因为一些单位垄断市场和政府不合理的管制等造成高于其他单位的劳动报酬率,则会驱使劳动力由其他单位向劳动报酬率高的单位流动,虽然这种流动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结构特征的制约,但从性质上来看,由此导致的劳动力流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消极的。第三,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其可变化性。在劳动报酬率相同的条件下,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经济效率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过大,并且长期不变,其对生产效率会产生消极额影响,如果劳动力流动性很低,对资源配置效率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劳动收入差距小,则会对生产效率产生正向的激励,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则取决于存量资源的配置。在劳动报酬率不同的条件下,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劳动报酬率与单位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果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则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或者不相关,则会损害经济效率。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在单位之间的流动性,若能低成本地自由流动,其对经济效率的危害会小一些,否则,会对经济效率产生更大的危害。第四,劳动者对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合理度的认知。由于有生产率的差异、市场格局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分配制度是公平的,即使没有政府的不合理管制,单位之间出现劳动收入差距也是无法避免的。劳动收入差距到底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什么影响,与劳动者对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合理度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者所认同的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低,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会越大,越会损害生产效率;劳动者所认同的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高,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会越小,对生产效率的危害会越小。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效率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劳动者所认同的单位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合理度越低,劳动力流动性越高,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效率的影响越大,影响性质则具有双重性,最终影响取决于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效率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净影响;劳动力流动性越低,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效率的影响越小,影响性质也具有双重性,最终影响也取决于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效率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净影响。
三、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就外部的劳动收入差距来看,主要包括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它们对经济效率会有何种影响呢?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劳动收入的分配制度;第二,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第三,取决于劳动收入差距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四,取决于劳动收入差距的程度和持久性;此外,劳动力的异质性程度、转移的能力和成本等也会影响到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总体而言,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到底会对经济效率产生什么影响,取决于上述多方面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地给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1.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一,行业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业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会起促进作用;如果行业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或者无关,就会损害经济效率。第二,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可流动性。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可流动性越高,越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就无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劳动收入的决定机制。如果劳动收入是由市场机制决定,劳动收入差距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无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第四,行业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程度和持久性。如果行业间的劳动收入差距过大或者过小,并且呈固化状态,其会损害经济效率;如果行业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而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则会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一,地区之间劳动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地区之间劳动收入出现差距。因为,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会刺激劳动力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低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高的地区流动,而且从劳动力成本来看,会促使投资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高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低的地区流动。这样来看,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会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负相关或者无关,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第二,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地区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地区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会起促进作用;如果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地区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或者无关,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第三,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可流动性。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可流动性越高,越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无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第四,劳动收入的决定机制。如果劳动收入是由市场机制决定,地区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会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导致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的劣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下降。第五,地区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和持久性。如果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过大或者过小,并且呈固化状态,既会对高收入地区,也会对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产生负向激励;如果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而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则会对劳动供给产生正向激励。
3.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一,城乡之间劳动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如果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是由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并且与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差距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结构效率的提高,如果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不是由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并且与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或者无关,这种差距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结构效率的提高。第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可流动性。如果劳动力能在城乡之间自由和充分的流动,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可能会损害农业部门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可能会保护农业部门的效率。不过,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缺乏可流动性或者流动性低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还要受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自的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程度高低的影响,城市地区内部、农村地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程度越高,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损害会越小,反之,则会越大。第三,城乡劳动收入的决定机制。如果城乡劳动收入均由市场机制决定,城乡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第四,城乡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和持久性。如果城乡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而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则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城乡间的劳动收入差距过大或者过小,并且呈固化状态,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要说明的是,在城乡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状态一定的条件下,其对经济效率到底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也要受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自的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程度高低的影响,开放性和竞争性程度越高,越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4.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一,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类型。粗略地来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可以分为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三种不同的类型。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类型不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会有差别。如果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高于私有制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会促使劳动力由私有制单位向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流动,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生产效率会提高,私有制单位的生产效率会下降;如果私有制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高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会促使劳动力由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向私有制单位流动,私有制单位的生产效率会提高,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生产效率会下降。第二,造成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原因。原因不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会不同。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是由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所造成的,这种差距会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是由不同所有制之间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则会导致劳动收入分配比重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促使劳动力由劳动收入分配比重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向劳动收入分配比重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流动;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是由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则会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形成竞争;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其必然对生产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促使劳动力由劳动报酬率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向劳动报酬率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流动。第三,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由于政府管制以及资本规模等因素的作用,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会呈现出相应的特征。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所引起的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如果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具有合理性,劳动收入差距导致的劳动力流动会朝着增强具有合理性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的方向进行,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是不合理的,劳动收入差距导致的劳动力流动会朝着增强不合理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的方向进行,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反之,则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劳动力在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性。如果劳动力在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性很低,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会很小,反之,对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的性质取决于劳动收入差距所导致的劳动力流动的结构,如果是由低生产率单位向高生产率单位流动,则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相反,则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对生产效率而言,无论劳动力在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性是高还是低,只要劳动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不合理,都会损害生产效率。第五,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可变化性。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可变化性能够作为独立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其他因素与其一道会强化或者弱化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很大,且具有长期性,其对生产效率会产生消极影响,若差距系由劳动生产率以外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其对生产效率会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很大,但不具有长期性,且若差距系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所致,则其对生产效率应可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收入差距不大,且具有长期性,其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会很小。
四、低度的、中度的和高度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劳动收入差距程度,可粗略分为三类:低度的劳动收入差距、中度的劳动收入差距和高度的劳动收入差距。劳动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经济效率会有何种性质的影响?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似乎存在着这样的结论,即差距过小或者差距过大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只有适度的收入差距才会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也许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有其合理性。因为差距过小,自然意味着付出的劳动是多还是少,所得到的收入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别,自然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向的激励;而差距过大,又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低收入者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即使分配是公平的),如果由收入差距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劳动供给都会产生负向的激励。
虽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能够形成上述结论,但从实践来看,同等程度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却会存在差别。一些国家收入差距很小,经济效率很低,另一些国家收入差距很小,经济效率却又比较高,一些国家收入差距很大,经济效率也很低,另一些国家收入差距很大,经济效率却又相当高。横向比较来看,这一现象客观存在。纵向来看,这一现象也客观存在,许多国家既存在劳动收入差距小、经济效率低的时期,也存在劳动收入差距小、经济效率高的时期;既存在收入差距大、经济效率低的时期,也存在劳动收入差距大,经济效率高的时期。这意味着,一方面难以对不同程度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性质做出简单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说明还存在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五、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劳动收入分配的对象是商品的社会价值,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创造和获得的社会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市场结构来看,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都可能会形成劳动收入差距。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别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一致性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会造成在不同的单位、部门付出同样数量的劳动而所获得的劳动收入却不同的结果;而在垄断的条件下,一方面可能在不同的单位、部门付出同样数量的劳动而所获得的劳动收入不同,另一方面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单位和部门的劳动报酬率高于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劳动报酬率,致使在不同的单位、部门付出数量相同的劳动,但所获劳动收入也不同。
在按劳分配制度和劳动力同质的情况下,在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会成为劳动力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流动的推动因素,只要劳动者个人认为其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率低于他在其他单位和部门工作可能获得的劳动报酬率,那他就会从劳动报酬率低的单位和部门流向劳动报酬率高的单位和部门,同时迫使劳动报酬率低的单位和部门要提高生产率,由此来看,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应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劳动力存在异质性,虽然会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但单位和部门之间劳动收入差距的存在对经济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依然存在。
垄断的存在会阻碍生产要素在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流动,也会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分配,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脱节。垄断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源于垄断,因此如果垄断不除,这种收入差距就会持续存在,这有别于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收入差距。由垄断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的常态是垄断单位和部门的劳动报酬率高于其他单位和部门,实际上就是垄断单位和部门无偿地占有其他单位和部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这既会损害其他单位和部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也会对垄断单位和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负向的激励。当然,垄断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最终对经济效率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还取决于垄断的结构、垄断的覆盖面、垄断单位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垄断的程度、垄断单位之间、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程度等因素,但从性质上看,垄断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负面的。
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从收入分配的环节来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因此收入差距可以有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和再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之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初次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无论从收入的性质,还是从收入的来源上看都是可以成立的,但从性质上看,是不存在再分配的劳动收入的,因为再分配不再依据劳动贡献进行;劳动者在再分配中所获得的收入从性质上看不是劳动收入,不过从收入来源看,再分配的劳动收入是存在的,因为尽管再分配不依据劳动贡献来分配,但再分配的对象却是劳动收入。再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在劳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要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应会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劳动收入的再分配包括两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收入的再分配,包括征收工薪税等手段(扣除性的再分配);第二种情况是给予劳动者收入的再分配,根据一定的规则从劳动收入这个收入库中向劳动者提供的收入,包括给付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等多种收入给付形式(给付性的再分配)。
就第一种情况来看,如果对劳动收入的再分配不改变初次分配所形成的相对结构,劳动者之间的相对差距不会发生变化,不会因此对经济效率造成影响,但如果对劳动收入的再分配对劳动者劳动收入的绝对水平产生过大的影响,在不考虑给付性的再分配条件下,对经济效率应会产生影响,如果因此导致实际的劳动报酬率过低,劳动供给必会减少,经济效率必会受到损害。
就第二种情况来看,劳动收入的再分配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所形成的最终分配结果。如果最终分配结果与初次分配结果相同,那么这种再分配除了会造成再分配过程本身的非生产性消耗,并不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其他的影响,但如果最终分配结果与初次分配结果不一致,则可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最终分配结果的线性的顺向调整,即依劳动收入由低到高,最终的劳动报酬率也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率高的经过再分配以后更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率低的经过再分配以后更低。若如此,此种性质的给付性再分配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劳动者会努力增加劳动供给,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另一种可能是导致低收入者劳动供给的减少,从而损害经济效率;在垄断条件下,既会导致低收入者减少劳动供给,也会导致高收入者减少劳动供给,从而降低经济效率。(2)最终分配结果的线性的逆向调整,即依劳动收入由低到高,最终的劳动报酬率不断下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率高的经过再分配以后下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率低的经过再分配以后上升。此种性质的给付性再分配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逆向调整的程度,逆向调整的程度越高,对经济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反之,会越小。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如果经过给付性的再分配以后,彻底改变了初次分配的格局,劳动贡献多的最终所得低于劳动贡献少的,势必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向的激励,严重损害经济效率;如果经过给付性的再分配之后,并未改变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这种再分配对经济效率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3)最终分配结果的交错性调整,即经过给付性的再分配之后,既有一部分低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率超过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率,也有一部分高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率超过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率,既有一部分低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率低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率,也有一部分高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率低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率。在这种情况下,再分配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最终会对经济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的净影响。
七、由自身因素造成的和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自身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原因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从劳动者个人来看,其劳动意愿,对职业、对岗位、对行业选择的刚性或弹性,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以及提升或者改变劳动技能的意愿和潜能,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特征等等都不尽相同;从劳动者的家庭来看,不同家庭家庭成员的数量和结构,家庭的变故,家庭成员对职业、对岗位、对行业选择的刚性或弹性,劳动者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等等因素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的差别会导致劳动者劳动数量和质量,从而劳动贡献的差别,因此会造成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劳动收入的差距。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因素是劳动者可以控制或者必须接受的,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也应该是劳动者可以接受的。由自身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因素以外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外部因素既包括各种经济因素,例如就业体制,宏观经济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改制等等,也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例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宗教等等。这些因素既影响劳动者的就业率,也影响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职位、行业、地区选择、晋升机会和报酬率,并由此造成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劳动报酬率的不平等,并且还会影响劳动者对劳动收入的期望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可接受度等等。外部因素是劳动者个人所无力左右的,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劳动者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因此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就可能不被劳动者所认可和接受,这样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劳动供给就会产生负向的激励,从而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当然,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最终会对经济效率造成多大的影响还要取决于劳动者对这些外部因素存在的合理性的评判,越是认为不合理,越会损害经济效率,反之,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越小。
此外,虽然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劳动者可以接受的,但“经济人”的行为倾向会导致劳动者将自身因素归咎于外部因素,这样就会降低对劳动收入差距合理性的认知,即使劳动收入差距完全是由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差异所造成的。
八、市场因素造成的和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劳动收入造成影响的包括劳动力市场,也包括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等,直接决定劳动收入的市场是劳动力市场,其他市场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值实现等途径决定或影响劳动收入。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的激励还是产生负向的激励,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收入差距的大小。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即使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也无法避免。第二,收入差距的持续时间。如果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短期性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如果劳动收入差距持续时间很长,造成长期性的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不仅会造成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的下降,而且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面的影响。
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因素以外的因素(包括政府干预、社会力量干预等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政府干预、社会力量干预既可以通过直接决定劳动收入标准、劳动收入分配规模等途径造成劳动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决定或者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途径造成劳动收入差距。非市场因素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三种基本的可能性:第一,缩小劳动收入差距;第二,扩大劳动收入差距;第三,在一部分领域缩小劳动收入差距,在另一部分领域扩大劳动收入差距。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主要取决于非市场因素对劳动收入差距作用的性质。如果非市场因素发挥出来的是矫正市场因素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或者背离按劳分配原则的收入差距,其对经济效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非市场因素发挥出来的不是矫正市场因素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或者背离按劳分配原则的收入差距,而是助推市场因素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或者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背离,或者非市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扰乱劳动力市场和非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扰乱劳动力市场和非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那么其对经济效率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九、偶然因素造成的和系统性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偶然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各种随机性的、不确定的因素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这些偶然因素既可能是经济因素,也可能是非经济因素;既可能是自身因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既可能是政策因素,也可能是非政策因素。偶然因素既可能造成一些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非常规性增长,也可能造成一些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非常规性减少。虽然偶然因素不可避免,且会经常出现,但因其出现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因此由其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也只是暂时性的,并不会决定劳动收入差距的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就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性质来看,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过因其暂时性,所以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系统性因素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是指由各种长期性的、确定性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系统性的因素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其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会是长期性的,它决定着劳动收入差距的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由于系统性因素的长期性和确定性,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会具有长期性和确定性,据其性质而言,既可能对经济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对经济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应该主要关注系统性因素所造成的劳动收入差距。
十、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可变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从劳动收入差距的状态变化情况来看,一种可能性是劳动收入差距固定不变,另一种是劳动收入差距不断变化。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等因素,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不相适应,按劳分配原则不可能得到实施,因此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消极的,而可变的劳动收入差距则存在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适应的可能性,因此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应是积极的。不过,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和可变的劳动收入差距最终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还要取决于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取决于:第一,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的特征。如果差距悬殊,其对生产效率必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是其他状态,其对经济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则要取决于其他因素。第二,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关系。如果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低,收入水平越低,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会比较小;如果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负相关关系或者无关,其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从逻辑上来看,劳动收入差距的固化与劳动收入的自由市场决定机制不可能并存,因此造成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必是其他因素。一种可能性是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固化,另一种可能性是政府的收入管制。如果是由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固化所引起的,则既会损害生产效率,也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是由政府的收入管制所引起的,则会对生产效率造成严重的损害。第四,劳动力的流动性。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既可以与劳动力的高流动性并存,也可以与劳动力的低流动性并存。在固化的劳动收入差距下,如果劳动力的流动性高,其对生产效率的损害会小一些,甚至可能对高收入部门的生产效率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为保持就业岗位所形成的压力),但如果劳动力流动性低,就会对生产效率造成严重的损害。
可变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取决于:第一,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果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则会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第二,导致劳动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管制政策的变化以及其他非市场力量等都可能造成劳动收入差距的变化。如果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劳动收入差距的变化,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会发挥促进作用;如果是因为政府管制政策的变化或者其他非市场力量的干预导致劳动收入差距的变化,则要取决于干预的性质,如果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矫正,则可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是对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干扰,则会损害经济效率。第三,劳动力的流动性。如果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劳动收入差距的变化无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劳动力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劳动收入差距的变化则会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劳动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的条件下,会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