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语言学习刍议
2013-04-07夏素芬
夏 素 芬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语言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在基本表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中的民俗语言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因为它不仅仅是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们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片沃土,才孕育出了如此瑰丽的语言宝藏。民俗语言亦称“民间语言”“语言民俗”等。常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语言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类:①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亲属称谓、社交称谓、人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方言词、流行语、招呼语、脏话、骂詈语等;②特殊场合或仪式中的套语:咒语、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神谕、祷词、誓言、隐语(含暗语、黑话)等;③语音形式以外的表意方式:体态语、文字、图画、隐喻性实物等[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民俗心理和民俗精神,因而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
由于“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当前培养的汉语教师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一些未受过对外汉语教学正规训练的非师范类甚至理工类学生,也加入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队伍。他们对民俗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知之甚少,难于将民俗语言的教学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此,带有中国特色和蕴藏深厚文化内涵的民俗语言,很难有效地实施教学。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表示,国外学汉语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我们在师资方面、教材方面还是很缺乏的。由此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民俗语言面临着缺乏留学生使用的教材、高标准的课堂教学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缺乏反映民俗的语言教材
在缺乏反映民俗的语言教材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教材本身缺乏有关民俗的解说,二是教材内容缺乏文化差异的分析。
(1)缺乏有关民俗的解说。民俗语言大多具有语义双关的修辞格,如果教材不对民俗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做详细介绍,将会违背语言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我国派教师出国任教,提供教材和理论指导。笔者考察了目前留学生用得比较多的几本教材,如:陈灼的《桥梁》、杨寄洲的《汉语教程》、刘珣的《新实用汉语课本》等。这些教材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时间了,有的甚至有二十多年了,缺乏创新。虽然它们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对民俗语言的讲解并不多,即使涉及到民俗语言内容的,其解说也不够到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因此,学生很难从字面理解民俗语言的含义,这样就会丧失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2)缺乏文化差异的分析。哲学有云: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民俗语言上,其南北差异是一直存在的。而这种南北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说明。民俗语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地域文化对民俗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进行解释。
2.缺乏高标准的课堂教学
在海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主要以听说为主,教师特别注重学生们的实践技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互动充满热情。然而,这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容易出现语用失误。而在中国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注重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与教师互动去共同探讨民俗语言的双重释义、文化背景及其他特有属性。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过分注重汉字和拼音的学习,而忽视了民俗语言的听说练习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对于一些短期培训的留学生来说,如果无法从课堂上获取真正能代表民族文化的民俗语言,将会给他们在今后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困难。
3.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由于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艰难程度较高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必须掌握比普通汉语教师更多的知识,而教师很难对国内外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都比较精通,这种高要求给本就缺乏足够数量的汉语教师的现状平添几分困难。在国内的绝大多教师中,汉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但在课堂上并没有将其母语自觉提升到理性的层面,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并不强,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拼音和汉字的拼写,缺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民俗语言的教学理论基础。2009 年,许琳在国家汉办公派教师培训活动中反复强调,目前海外师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需求。当前汉办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出富有教学经验,懂得因材施教的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团队[2]。
二、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施
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体现在编写合适教材、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师素质。
1.编写适合留学生使用的教材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种类丰富。但是在语言方面,教材体现的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和实际,书面语所占比例较大,对民俗语言的解说不够系统,并且没有突显修改差异。因此,编写一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适合留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应该是重视交际文化和突出个性差异。
(1)重视交际文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宝贵意见,邓恩明认为,教材要针对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针对他们的学习目的,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3]。杨寄洲指出,初级汉语教材应该以语法结构为主线,但是语法解释和练习要对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给予极大关注[4]。赵金铭指出,首先要了解汉语学习的走势,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不同母语编写多样化的教材[5]。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教材在坚持创新和不偏离语言生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初学者或零起点者,更多的注重他们在语法、词汇和基本口语表达方面的学习,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汉语体系有一个整体把握,交际文化处于次要地位。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在教学中应日显突出地位,如亲属称谓、社交称谓、人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等等这些反映中国人独特文化心理特征的语言,在教材中应详细注释和解说,并且是学习的重点。
(2)突出个性差异。民俗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各民族之间的民俗语言具有共性和个性。共性决定了语言解码的简易度,而个性则决定了语言解码的困难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语,由于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文化背景迥异,势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汉语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汉语内部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南北文化差异,所以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语言的文化特征随之不同。来自不同国家受不同文化熏陶的学习者,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大多会沿袭在习得母语过程中所有的经验,甚至在交际过程中忽视中国独有的南北语言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更多的考虑语言的个性特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M.Wolfson)曾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理。显然,民俗语言是汉语明显区分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在新编的二语教材中,关于民俗语言差异方面的内容,要坚持语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同时更要突出个性化差异,以此来调节交流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不同文化差异,减少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跨文化语用失误,使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有效地交际,达到语言教学的目标。
2.提供高标准的教学课堂
教学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语言的交流。笔者认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生活和习俗,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提供真实的情景,更要在实践中去体验。
(1)情景渗透。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产物,了解民俗语言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民俗语言所表现的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社会生活。民俗语言交际具有多重属性,如语言的调节职能、民俗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参与社会交际,使它成为立体的、动态的、多方面的交际系统[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要利用一些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感受,如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反映中国民俗题材的电影《喜盈门》《白鹿原》,等等。通过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模拟各种情景,创造性地发挥想象进行对话。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必要背景知识。教师也可设置虚拟情景,突出交际性教学原则,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化差异,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2)社会实践。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顺利交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俗语言,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的活动。在课外,有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能更好的贴近民俗,与老师的交流也会变得轻松自在,学生想要掌握知识的渴望从在课堂上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当进入到中高级阶段,学生对汉语言及所属的文化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可组织学生举行相关的一些辩论赛,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分价钱一分货”和“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使学生在理解俗语和句子表层意义的同时,更能对辩论的整个语篇的文化含义有深刻见解,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以多元文化为根基的思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还有一项非常重要但被很多学生和老师忽略的课外实践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资源里对这类俗语无论是读音、语音、解释、语法、反义词、近义词,还是出自情景对话、翻译等都有详细的说明。网络不仅能带给学习者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使学习者自由地以小组、群体和论坛等方式实现不同时间、空间和地点的交流。
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早在唐朝,我国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国外,也有教育家如美国的乔治贝雷迪(G.Bereday)曾说“一个教育系统之优劣,必然是大大地依赖于在这个系统中服务的教师。”由此可见,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素质教师更是在整个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专家Peter Strevens认为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特点:①个人品质:内在的品质特征应是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有较高的智慧,有坚强的性格。感情上达到成熟的程度;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特征有:受教育程度较高,有比较宽广的生活知识,精通掌握所教的语言。②教育能力: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可根据情况进行改编和设计;有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识别所教学生的成绩和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速度达到最大限度。③事业心: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整个语言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能正确理解语言教学形势和发展趋向,并具有正确的观点[7]。因此,民俗语言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讲清民俗语言的文化内涵,善于通过中国文化背景,使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俗语言,把璀璨的语言文化介绍给外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好汉语言学理论知识体系,尤其是民俗语言的知识及其他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学习者所在国的文学艺术、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
(2)国外对外汉语教师培养。对国外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外民俗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把理论运用实践中。可以让国外教师参与到国内有经验教师的讲课之中或对课堂进行观摩。也可以就某一民俗主题,在主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商讨,从而更好的将民俗语言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李嘉郁认为,派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海外中文学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海外称之为督导。派国内有关专家赴海外巡回讲学,或邀请华文教师来中国内地进行短期培训,一般为二至三周[8]。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海外汉语教师进行培训,不仅受到了他们的广泛赞同,而且这些受过训的教师回国后,可以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参加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涉及到未加入培训的教师中,能带动和影响周围的教师,起到相当大的辐射作用。
三、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识
根据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势,也为更好地推进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还应具备学科意识、跨文化意识。
1.学科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语言教学是一项特别的教学任务,学科意识在教学中是每位想致力于教好这门学科的教师的必备素养与学术视野。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认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何谓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陆俭明指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要有它的哲学基础,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必须有明确的学科内涵,必须有与本学科相关的、起辅助作用的学科[9]。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本学科的特殊性进行科学定位,端正本科学的态度,贯通本学科知识的理念,对本学科的问题回归到认识的源头,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相统一。
2.跨文化意识
首先提出“跨文化意识”概念的是汉维(Hanvey,1979),他将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差异称为“跨文化意识”。民俗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在汉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交际中体现平等原则,防止表现汉语言优越感,同时预防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对本国语言和文化表现的优越感膨胀。也要让学生清醒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是尽善尽美的。
四、结 语
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拥有适合留学生使用的教材、高标准的教学课堂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民俗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在民俗语言这个学科建设上认真搞好上述三个研究,今后必将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有所促进。
[1]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中国文化新论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2] 许琳.国家汉办公派教师培训活动中的讲话[R].世界汉语教学,2009:106.
[3] 邓恩明.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心理学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8(2):56-62.
[4]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52-57.
[5] 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4(2):109-118.
[6] 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25.
[7] Peter Strevens.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53.
[8] 李嘉郁.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问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2):102.
[9]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