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导向性教育的嵌入实施
2013-04-07吴志樵
吴志樵,杜 强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由于初、高中阶段所受书本教育的局限性,很少参加生产劳动,对工业企业生产管理十分陌生,对企业管理实践更是所知甚少。如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设计薄弱,会造成学生尽管学习十分努力,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管理实际较好地联系起来,毕业后必然需要较长的时期去了解企业并熟悉工作岗位[1]。
相形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后适应期长的困境与企业一些职工在“五大”学习后即可在本企业发挥较好作用相比,“五大”毕业生在处理工作实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显然比同期毕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能力。这正是一些企业宁愿针对有潜力员工投入教育培训经费,培养本单位“五大”生也不愿接受本科生、研究生的一个原因。
为此,在国内外的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均应注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相吻合,增强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3]。
一、导向性教育概述
加强导向性教育是企业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上岗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4]。简言之,导向性教育是一种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并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专业导向教育、感性导向教育、理性导向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教育和素质技能导向教育等方面。针对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际,各方面可按如下操作实施:
二、专业导向教育的嵌入
教学中,专业导向教育应在学生入学后进行,包括以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为内容的目标导向和系统导向两方面。
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政策上,应符合我国干部管理要求;在实践中,应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无论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为学生和用人单位带来目标与实际背离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5]。培养目标设定过高,尽管会对学生和企业产生较强吸引力,但高目标的确定亦会使学生错误地对就业机会、从业岗位产生过高憧憬,误以为企业管理工作就是当厂长、做领导,就业后感到事与愿违、大材小用,最终成为“大事办不了,小事不愿干”。对企业来讲,要按学以致用的原则为毕业生安排工作。同时,由于相对于毕业生数量而言,企业中管理岗位十分有限,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以国家颁布的专业技术职务为基础来确定,才能符合企业实际,并真正起到对学生正确导向的作用。
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门课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对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内容上的关系,任课老师除应在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理出课程内容衔接的资料系统印发给学生外,还必须在上第一节课时给学生陈述清楚,从而避免学生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造成因忽视基础课学习而学不好专业课的情况。课程的授课时数与课程在时间上的衔接,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为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的系统性,应在入学时将教学计划印发给学生,使授课系统性转化为学生学习系统性的导向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感性导向教育的嵌入
在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上,应于学生入学后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参观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使其对生产过程组织、工艺过程有初步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有助于启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为加深企业管理的认识奠定基础。感性导向教育的实施,必须有明确的见习内容、严格的计划控制、严格的纪律要求,赢得企业的充分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一是设立企业资料室,广泛收集企业的各种计划、原始记录报表、统计分析资料等,供学生阅读使用,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资料的认识;二是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前,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工厂进行企业管理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接触企业管理,了解和体验企业管理活动,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基本上对企业管理有一种“轮廓性”的认识,并可能发现许多管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其回校后系统学习专业课时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并增强今后学习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通过感性导向教育,有效加强学生在实践中对于企业这一事物内在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增强其对企业和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
四、理性导向教育的嵌入
理性导向教育是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企业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产生间接、深刻的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通过认识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增加对企业这一对象的判断和通过推理提高认识程度的能力。
进行理性导向教育应逐步改变第一学年只学基础课不学专业课的倾向,探索将“工业企业管理原理与组织”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授课,使学生提前一年从理性上开始认识企业,如掌握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基本特征,以认识与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区别;掌握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可以正确有效地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加强投入产出这一系统观念,可以提高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选读与管理有关的参考书籍,有计划地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提高其自身素质,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热爱。
五、方针政策导向教育的嵌入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企业确立经营理念的依据,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就会迷失社会主义方向。企业各个时期的改革内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具体措施等都与当时党的方针政策有着密切联系。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策意识,强化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的观念。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必须系统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和经营者。
方针政策课是学习企业管理专业课的先行课程,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管理需要所必不可少的导向教育。企业管理专业应探索开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课程,深化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国策和国力的认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演变过程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只有如此,才可能具备客观分析、总结、判断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形势、经验和发展的能力,并将党的方针政策的演变过程与企业发展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企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形成具有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总结经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奠定基础,成为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六、素质技能导向教育的嵌入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除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意识素质,较好的意识能力和实干能力,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较好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这些构成了素质技能导向教育的内容,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环节锻炼,以及开辟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自觉培养各种所需素质,为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创造必要条件。
对以上素质、技能的认识和培养,是学生从入学时起即应接受的教育,并应始终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知识与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它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实事求是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及掌握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意识素质就是指人在意识运行中的质量表现,包括善于将大目标划为子目标,确定目标在环境中的地位,创造性地完成目标所规定的任务的深化目标的素质;在工作过程中能敏锐觉察到环境的变化为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影响,而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对策的适应环境的素质;在目标转换、环境变化和在实践中自觉吸取新鲜知识充实自已,为完成既定目标不断吸取的素质;知识、环境、目标的融合、升华转化为保证目标实现,适应环境发展的新意识。意识能力是指才智上的能力,包括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实干能力是指在完成管理任务时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方案、措施的设计能力,计划、组织的统筹能力,方法实施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对事物进行提炼概括的总结能力,掌握和应用各种管理手段和计算工具的能力,以及写作与书写等能力。
通过上述不同阶段导向性教育的嵌入实施,改进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期间从职业认知培养、专业知识储备及专业素质打造等方面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升大学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缩减入职适应期、提高工作适应性、增强工作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1] 郝秀峰.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2] Richard L.Allington.Unintended Effec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New York[J].Educational Policy,1992,6(4):397-414.
[3] Costas Meghir, Marten Palme.Educational reform,ability,and family background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1):414-424.
[4] 于林林.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导向教育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1(34):76-77.
[5] 金春花,黄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