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地区杨树林下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技术*

2013-04-07侯祥保强承魁

食药用菌 2013年6期
关键词:菌袋菌棒出菇

魏 峰 侯祥保 强承魁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江苏 徐州 221006)

黄淮地区杨树林下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技术*

魏 峰 侯祥保 强承魁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江苏 徐州 221006)

以林下套栽香菇为例,从其栽培场地、栽培季节选择,品种选用,菌袋制作,发菌期和转色期管理,及入林出菇方式,简介了林间覆土栽培香菇的新技术,并分析了其中有7点改进创新之处。长期研究显示,高杆杨树和喜阴香菇套种是科学可行的栽培模式,既弥补营林周期长见利慢的不足,又解决了食用菌在夏季生产的高成本和难管理这一技术难题。

杨树林;套种香菇;覆土栽培;黄淮地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道路的建设,人工营造防护林、经济林面积迅速扩大。黄淮地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林的生产发展尤为突出,高速公路两旁杨树林纵深50余米,行宽2~6米;徐州市5年以上树龄的速生林随处可见,透光率在35%左右,形成了凉爽、湿润、荫蔽、氧气充足的林地自然环境,且行间距大,株行整齐,适宜栽培食用菌。杨树林下套栽食用菌,实现了高杆树木和喜阴菌类的最佳种植搭配,优化资源,弥补了营林周期长见利慢的不足,化解了菌类在夏季生产的高成本、难管理的技术瓶颈。笔者连续3年在刘集镇及本校试验地树林下进行平菇、木耳、香菇的栽培试验,摸索出林菇套种技术,指导徐州菇农林下栽培食用菌20万平方米,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现以香菇覆土栽培为例,介绍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1 栽培场地选择

林地间作香菇的子实体发育阶段是在树林中进行,适度的散射光有利于产品肉厚、柄短、菌盖丰满、色深而有光泽。栽培场地一般选择行间距4~6米、树间距3米、树龄5年以上、树冠基本封行、林间郁闭度约0.7~0.8的速生林地。地势平坦,每3 000平方米打1口井,雨季不积水,铺设微喷设施,排灌方便,树势偏弱的林地可适当增设遮阳网等辅助措施改善遮阳度。

2 栽培季节确定

香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2 ℃,最适温度为24~27 ℃,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5~25 ℃,因品系而定,高温品系20~25 ℃,中温品系15~20 ℃,低温品系5~10 ℃。结合本地气侯条件及树林郁闭情况安排栽培季节。一般在林地开始郁闭时入林生产,到落叶前生产结束。徐淮地区一般2月中、上旬开始制作菌种,室内养菌,4月初制作菌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分批将发好菌的菌袋放入林地出菇,9月下旬出菇结束。

3 品种选择

栽培时期正值夏季高温,应选用高温型优良菌种。以菇体大、肉厚、耐高温的高邮食用菌研究所的武香1号、L931为主栽品种。

4 菌袋制作

4.1 栽培料配方 配方1: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为基础配方。配方2:杂木屑55%,棉籽壳24%,麦麸18%,石膏2%,硫酸镁1%。配方3:棉籽壳45%,玉米芯32%,麦麸20%,白糖1%,过磷酸钙1%,石膏1%。

在搭配栽培原料时可因地制宜灵活选用配方,备料时主料一定要新鲜、无霉变,木屑最好选用阔叶硬杂木,且粗细、新旧各半为宜,因棉籽壳中含少量棉酚,不利于香菇菌丝生长,可在使用前用0.5%~1%石灰水浸泡至饱和再堆积发酵5~7天,用清水冲到pH 6.0~6.5后再使用。

4.2 拌料 各种干料混合拌匀,硫酸镁、白糖等可溶性物质要先溶于水再加入,边拌边加,同时加清水反复搅拌,直至均匀无结块,含水量达55%~60%。

4.3 装袋 选用55×15×0.004(厘米)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装料要求圆滑饱满不松散,外壁光滑无凸凹不平,手指用力捏筒有微凹。装好的料袋重量约1.9~2千克,装袋时间应控制在4~6小时内完成,防止搅拌后的散料放置时间过长酸败变质。注意菌袋口一定扎紧扎牢,装好后的料袋要检查有无破损和孔洞,发现孔洞可用胶带粘贴,破损严重的要更换,防止在发菌过程中杂菌侵入造成菌棒污染。

4.4 灭菌 装好的菌袋采用常压高温蒸气灭菌,采取猛火攻头:加热4~6小时,使蒸锅内温度快速升至100 ℃;稳火控中:稳在100 ℃,保持12小时左右;灭火保尾:猛火攻一阵停火,焖一夜再出锅。出锅后的菌袋单排码放在经过消毒的清洁、干燥的棚室内冷却。待温度降低后,用宽大塑料薄膜罩上,四周压严,密不透气,里面用气雾消毒盒点燃熏蒸6小时,再次进行杀菌消毒。菌袋内部料温降至25 ℃左右时开始接种。

4.5 接种 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在接种帐内进行,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为了发菌迅速,一般采用侧面2行6点打穴接种方式,穴深2厘米,接种人员动作要熟练迅速,尽量缩短接种时间,防止杂菌侵入造成污染。接种后的菌袋最初单排码放10~12 层,并用等宽的薄膜进行分层覆盖,待菌丝长至5~6厘米时撤去覆盖薄膜,同时改变码放方式养菌,以防止菌棒水分挥发过快和杂菌的入侵。

5 发菌期管理

发菌棚要求环境洁、光线暗、空气新,逐渐加强通风,保持料温25 ℃左右、空气湿度低于70%,以防止污染及烧菌。

5.1 排放菌袋 发菌期间菌棒呈“#”形排列码放,每层3~4袋,高4~10层,勿压接种穴。

5.2 翻堆 每隔7~10天翻一次堆,逐渐降低袋层高度,轻度污染处及时注射杀菌药液。

5.3 刺孔增氧 发菌期间根据菌丝生长状况,及时刺孔增氧。刺孔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把握好时机。接种后当菌丝生长直径达6~8厘米时,在接种孔向外2厘米处刺3~4个1厘米深的孔;第2次刺孔,要待接种孔周围菌丝生长至完全相连后,在菌丝外边缘向内2厘米处刺8~10个孔;第3次要待菌丝完全长满菌袋后,在菌袋上均匀刺20~30个深1.5~2厘米的孔。刺孔后因菌丝生长加速,呼吸作用增强,自身散热量大,菌袋温度会高于室温2~3 ℃,这期间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减少堆叠层数,控制室温在26 ℃左右,防止高温烧菌和烂筒现象发生。

5.4 发菌结束 菌丝满袋,瘤状物占菌袋2/3,接种穴周围有少许棕褐色、浅黄色液体渗出,表明菌丝生理成熟,进入转色阶段。

6 转色期管理

目的是让表面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有保护作用的菌膜,以防止断筒和病虫害的侵害及抵御强光、温湿差的刺激,防止水分散失。

具体措施:不脱袋,卧排菇架上,间距5~8厘米。首先促菌丝徒长,头4天不通风,后少通风,光线暗,气温控制在20 ℃左右,湿度保持85%,直至菌丝浓白,约2毫米长;继而促菌丝倒伏,增强光照、通气、温差、干湿差,黄水多时扎眼放水。转色15~20天,菌筒表面形成棕褐色菌膜。菌膜厚薄适当,有光泽棕褐色,达到优质的转色效果。转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出菇率,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是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7 入林出菇

出菇场所在树行间,做畦半覆土出菇,水分管理采用微喷法。

7.1 畦床整理 出菇床按南北走向做畦,畦宽1米,畦床之间留50厘米通道,在通道上安装微型喷淋设施,以利保湿降温。

7.2 畦面消毒 先用50%的辛硫磷乳液1 000倍喷,40%克霉灵600倍液洒畦面后再按每亩(667平方米)15千克的比例扬撒石灰粉,闷畦两天以达到杀虫、杀菌之目的。

7.3 覆土筛选 覆土要选用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污染的沙壤土,过筛去掉碎石杂物后在烈日下暴晒2天待用。

7.4 菌袋入棚 菌棒转色完成时脱袋,于4月底至5月上旬,择晴好天气,用锋利刀片划开菌袋薄膜将其剥离,平排于畦面,用覆土把菌袋缝隙和两端填满塞严。菌袋表面3厘米不覆土,利于长菇。

7.5 出菇管理 覆土后喷重水1次,之后每天喷水3次。因天气日渐炎热,而此时夜间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因此要掌握中午喷水时间略长于早晚两次以利降温,并使菇床内湿度保持在85%左右。经4~5天的干湿交替和温差刺激菌棒长出菇蕾;为使菌棒多产优质菇,又不消耗过多养分,须及时疏蕾。随着幼菇的生长,要逐渐减少喷水次数,缩短喷水时间,因为树冠的庇荫菇场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28 ℃,林下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能促进幼菇健壮生长。

7.6 适时采收 由于环境温度较高,香菇生长较快,极易开伞。以菌伞尚未全部张开、菌盖边缘稍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浅黄褐色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采大留小,避免碰伤小菇蕾;采收后要注意清理残存于菌棒上的菇脚,以免引起菌棒腐烂。第1潮菇采收完毕后,停止喷水,养菌1周左右。待菌棒含水量降低,表面菌皮变硬,采摘头潮菇留下的伤口恢复至红棕色,再喷重水1次,重复上面的出菇管理措施,准备出第2 潮菇。

8 技术创新要点

林地套种香菇改进创新栽培方法获得成功,解决了本地香菇周年化栽培的难题,提高了速生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创新要点如下。

8.1 林地种菇,节约用地,节省成本 ①杨树林地的土壤、环境、空气洁净,提高了香菇产品的商品性。②树叶的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吸收了大量的汽化热,降低了菇场温度,增大了湿度,改善了小气候,提高夏菇的产量和质量。③树叶的光合作用,增加了菇场的氧气,有利于好氧香菇的生长。④树叶缝隙透射的阳光可满足喜阳香菇的光照,有利于着色,提高质量。⑤增加了林地的肥料和水分,促进树木的快速生长。⑥种菇不占用粮田,不与粮食争地。⑦不用搭建菇棚,节省建棚费用。

8.2 变浇畦沟水为微喷 ①不用浇水,省水省工。②高温季节井水比气温低得多,抽取井水进行微喷可有利于刺激出菇。③井水卫生,雾化后轻轻飘落在菌棒表面,完全没有泥沙飞溅,菇体洁净。

8.3 不用农药预防出闭袋菇 ①菌棒培养阶段能严防“烧菌”和缺氧。②适当提前脱袋,菌丝未完全生理成熟不易出菇。③变先催蕾后覆土为先覆土后催蕾。④选择温度高的晴天脱袋覆土,不易出菇。

[1] 黄毅. 食用菌栽培[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04.

[2] 李德舜. 香菇与双孢菇优质高效栽培[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 宋秀红. 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09(1): 42-43.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2011)380和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2011B04)。

魏峰(1968.3—),女,高级实验师,从事食用菌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 wfnlgc@126.com。

猜你喜欢

菌袋菌棒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固定菌袋插杆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