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模因的语用探讨
2013-04-07李捷
李 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华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转喻言语和语言模因(meme)是近来语言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社会语境中,转喻言语的使用还体现出一种大众文化行为,呈现出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符合语言模因的传播和产生规律。对于这一类的语言模因,本文称为转喻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思潮,试图对文化的传承性特征进行诠释。模因一般被看作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replicator),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和文化进化单位。复制性是模因的本质属性,某种思想、语言结构形式只有在被传播或仿制后才能被称为模因。语言模因论将模因论的理论思想运用于语言研究,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一 转喻模因的类型及形成机制
(一)转喻模因的类型
何自然在 Blackmore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语言模因的复制过程中,原件与复制件无论内容或形式都未必完全一致;受不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其复制和传播的途径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这两种方式。
1.基因型转喻模因。据Blackmore和何自然的研究,基因型语言模因指以相同或不同形式传播但内容始终不变的言语模式,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模因,有两种复制传播方式: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形传递。由于转喻与其所指称的事物之间具有偶然不确定性,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如果随意改变形式结构会使后继的宿主不知所云,因而大多数基因型转喻模因是以直接传递的方式进行复试传播的。如下列各例:(1)把“毕姥爷”们赶走;(2)达芬奇对待顾客退款玩“躲猫猫”。这里的“毕姥爷”和“躲猫猫”都是复制传播很快、流传很广的转喻模因,使用的具体语境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语义都与原始意义相关:“毕姥爷”原指“姓毕的姥爷”,转指后盾、靠山、后台或各类走后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躲猫猫”这一转喻模因通常用来转指企图掩盖真相以逃脱责任的事件、做法或态度。这也说明,基因型转喻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意义会产生嬗变,但不会脱离其起源义。
2.表现型转喻模因。表现型语言模因指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有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复制传播方式。基于手头的语料,转喻模因主要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为复制传播途径,指某种语言结构和形式保持不变,填充不同的词语,意思也因此有所不同。例如:(3)楼脆脆、楼歪歪、楼裂裂、楼坑坑。模因的母体结构实为众所周知的“X跑跑”。“跑跑”是用具体的动作代替了不负责任、只顾自己、自私狭隘等抽象的人类道德品质或相关人物。而此例则是以源结构形式及联想方式为线索复制得来的,用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来指代它们的低劣质量,用建筑商的产品来代替他们本人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实则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捞钱、弃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于不顾、毫无责任心的房地产商人,属表现型转喻模因。
(二)转喻模因的形成机制
转喻模因被频繁复制甚至改编成模因复合体所依靠的基本线索是各类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可以是客观的类同性,也可以指那些表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交际者认知加工而具有的深层次的内在一致性。这里需区分两种机制:母体结构本身的形成机制和母体被复制传播的机制。前者具有单一性,后者具有衍生性,这里重点讨论后者。
1.泛称代专称法。转喻模因母体结构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人、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的人、事、物的名称来实现。这一类的转喻模因在复制和传播时采用泛称来取代母体结构中的专名,可以用来指代各类与专名事件具有某种共性的事件或事物。从形式上看,这类转喻模因的结构非常灵活,以名词/动宾+母体模因结构最为常见,它们的具体意义确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相差各异。换言之,同一形式的专名和各不同人、事、物之间的同类同质性或近似性所形成的相关性是这类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线索,以经久不衰的转喻模因“XX门”为例:(4)虐囚门、论文门、隐婚门、价签门、家暴门。“XX门”这一转喻模因的母体源于美国政治丑闻水门事件(Watergatescandal),是一个专名;汉语“××门”的含义指类似于水门事件的丑闻或负面事件。例(4)中的例子涉及政治丑闻、高校负面事件、娱乐圈负面事件、商业丑闻和名人丑事等方面。从模因传播复制的角度看,它们体现了由专名指代同类事件,再扩大到指代任何具有同类本质的事件、事情等。这些模因形成后,每一个都可以直接传播的方式在千万中不同的语境使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社会语用现象。
2.抽象代具体法。这也是转喻模因很常见的一种复制传播法,指使用与某事件、事物或现象相关的抽象性特征来取代模因母体结构中具体的事件、事物或现象。这些抽象的特征既可以是事物的性状、性能,如“楼脆脆”、“楼裂裂”中的“脆”和“裂”指事物的性能性状,用它们来指代质量出问题的楼房,也可以是事件的原因、结果,如“楼倒倒”、“楼歪歪”中的“倒”、“歪”指事件的结果,指代倒塌或倾斜的建筑物;等等。概言之,这类转喻模因是以抽象代具体的方式来复制传播的。再如:(5)a.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民二代;b.文二代农二代权二代垄二代;c.独二代房二代红二代星二代。这一组例子中,最先出现的是“富二代”,多指父辈有钱有势,而本人却是昏庸无能、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其中不乏有所作为之后辈,但仍称之为“富二代”的)。习惯上,“X二代”的“X”过去常指具体的家族姓氏,如“伊丽沙白二世”、“秦二世”等。从形式上看,它与“电脑二代”、“种子二代”等语言结构具有相当高的相似度,也可以认为是以它们为母体复制出来的。不过,过去无论是“X二世”还是“X二代”,其中的“X”习惯上都是具体的姓氏或名称,而现在的“富二代”这类结构中的“富”含义却是抽象的。本组的其它例子可以视作来源于同一个母体结构,“X”都是一些诸如“穷”、“官”、“民”、“文”(人的社会地位或职业),“独”(独生子女)、“房”(房主)、“红”(革命者)、“星”(歌星、影星)等抽象的概念,并不指具体的某家族姓氏或某人、某物的名称,是抽象代具体的转喻模因。
二 转喻模因的语用视角
(一)转喻模因与语境
语境是导致语言模因得以传播流传的因素之一,语言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有选择性重复或类推出某种语言结构,让语言模因传播、复制,从而有效地达到使用者自己的交际目的。同时,语境是转喻模因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转喻与隐喻的一个重要区分特征,如对类似“玫瑰花离开这里了”的转喻句的理解必须依靠语境才能确切得出,“玫瑰花”可能是卖玫瑰花的小姑娘,或者是头戴玫瑰花的老太太等,而在“青春是玫瑰花”这样的隐喻句中,语境并不是那么重要。同样,转喻模因在复制传播、成功入驻其宿主头脑时,都离不开语境。宿主在理解和接受转喻模因时涉及对相关语境的认知。Gibbs提出,在理解转喻表达时,听者或读者会在大脑潜在的可及意义中选择适当的词义。当听者和读者意识到缺少语境所合适的意义时,就给它以异常(anomalous)的解释,创造出一种与语境相吻合的意义来加速话语的理解。这种意义的产生是暂时的,此意义可以通过话语内的线索来加速,通过部分代整体、抽象代具体等转喻激活机制来实现对该意义的解读。如:(6)a.国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遭人肉;b.一“人肉”就“炸弹”。如果不了解“人肉”这一词语产生和使用的语境,很多读者读到这里会吓一跳或不知所云。但在具体语境下,通过一些语言本身的线索,如此例中的语法线索:这里的“人肉”显然都用作动词,词性的代谢让读者启动了对该词异常意义的读解。再扩大到网络语言这样大的语境,就不难发现:“人肉”是个转喻模因,指人肉搜索,即通过网友人工追索人或事物的底细。该词现在已经成为媒体、网络常见的转喻语言模因了,常见的结构还有“人肉一下”,“人肉龙卷风”等等。
语境还在转喻模因背后的动机和意义迁移中起作用。Radden & Kovecses研究了转喻关系背后的动机和方式的选择,指出转喻由表达目的激活,而这个目的是由社会要求和修辞目的决定。他们指出委婉语违背了交际原则,但在特定语境中却是合适的。他们还主张转喻为第一主要的思维比喻性模式,像其他思维比喻性模式一样被用来获得修辞效果。如:幽默、文学、劝说、俚语和诗歌等,指出原则违背的结果自然地产生转喻。关于这些转喻是如何迁移的,Nunberg指出意义的迁移是转喻发生的一种可能性。这些研究同样适用于转喻模因的阐释:上例中的“人肉”这一转喻模因也发生了意义代谢和迁移:语法上,名词变为动词;词义上,由“人身肉体”变为“人工提供线索进行搜索”。它们都与语境密切相关。
(二)转喻模因的语用语法化
转喻模因是广为流传的语言结构,最为典型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模因与基因一样,也需要在广大的模因库里经过竞争,只有那些强势的模因才能存活下来。同样,有些强势的转喻模因也能存活下来,成为语言库里的成员。这就导致语言的语用语法化问题。语用与语法之间沟通的方式有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两种。语用学产生之初,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以便确立各自的研究范围,但时下的热点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语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语用过程中形成的;同一说法被广泛使用,形成规律,就会成为语法[8]。一旦语法化,它们就会成为该语言体系中的稳定成分,对现行语言体系产生一些影响,如:(7)a.吃俩蛋黄派,司机“被醉驾”;b.村民“被代表”敲锣找领导。“被 X”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语言模因,其中也包含转喻模因,如上例中的“被醉驾”(“被”+NP)、“被代表”(“被”+VP)。据《辞海》对“被”的释义——“被字句,定义是:汉语句式之一。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构成这类句子的一般条件是: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谓语动词须是及物动词”,这几个例子都不符合汉语传统语法,但它们彰显了说话人的某种“语态”,是说话人语用意图的有力体现,现在已经成为既典型又普遍的语用现象。关于这种现象,李捷等认为:语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能相互补偿,说话人在语法上各类词类的调用,在语用上能准确传达他当时的主观感受或对事件所抱的态度,从而取得更好的语用效果。
三 转喻模因的语用效应
(一)时尚化
时尚性,或称赶时髦,是流行语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某种语言形式在特定时段先由少数人率先试用、而后不断波及大多数人而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仿效。从模仿到大众化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必经的过程。因此,语言模因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种修辞效果,转喻修辞模因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时尚总是追求至善至美,因而刷新的速度也快。同样的,为追求不断的时尚效果,语言模因的变异也快。曾经红极一时、高频使用的语言模因可能会销声匿迹,但有些强势模因会得到一脉相承、发扬光大。试看:(8)a.维塔斯透露,这次他肯定不会“打酱油”,不仅有歌舞表演,还要秀中文。b.雷雨昨晚“打酱油”未来三天南京仍是高温唱主角。“打酱油”是一个自2008年就开始流行的转喻模因,以言语来转指说话人对某事某物所持的不干预、不参与的态度和立场,是很时尚的强势语言模因,以至于现在还在广泛传播。
转喻模因所产生的时尚性效应反映了人们对新事物、新事件的敏感和关注。但当这种关注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令公众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此时该模因也就到了弱势,甚至濒临消亡之时了。可以说,流行性和大众性是转喻语言模因所诱发的时尚性修辞效果的巅峰见证,但大流行之后往往意味革新时代的到来,革新可能只发生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深层次意义却始终得到保持和传承,如“X跑跑”这一结构。
(二)形象化
转喻模因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大众理解。人们在复制和传播模因时也偏爱于这些能带来形象化效果的转喻形式。如转喻模因“雷”①准确地说,流行语“雷”是隐喻用法,又是转喻用法——将某种令人震惊、诧异的感觉隐喻成被雷电所击后的感觉,但用“雷”这一动作来代指此动作的结果,则是转喻用法。及其复制体:(9)a.雷人雷到雷倒雷晕雷死。b.雷贴雷文雷语雷吧雷战雷文化;c.雷友雷客雷人;d.没有最雷,只有更雷;e.每天一雷,直到你焦;f.今天你被雷了吗?“雷”原指受到强烈电波或雷电冲击,流行语中用它来指代如同遭受雷击后的诧异感觉,非常形象。例(9)a给出的是关于“雷”这一转喻模因的种种变体,在本组变体中“雷”用作动词,整体也用作动词;(9)b组中的“雷”是形容词,是在动词意义上的转喻化的结果,(9)d与此同,意为“让人感到很震惊的……”;c组中的“雷”是名词,转指令人大跌眼镜的言语、行为或文章等,整个词组的意思是指与这些言语、行为和文章相关的人。
例(9)d、e和f除了上述的效果外,还分别复制了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医生叮嘱病人服药的惯用语“每天一片,直到病好”和广告语“今天你喝了吗?”“雷”的转喻意义与这些熟悉的结构搭配,无疑是锦上添花,语用修辞效果更上一层。
(三)幽默化
幽默诙谐是转喻模因另一个主要的语用效应。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在使用语言时都力图兼顾推陈出新和诙谐幽默,以博得受众的青睐。根据乖讹理论(the Incongruity theory),幽默是由某事物、事件、思想、社会现象等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所出现的相互抵触、不合时宜等现象即“乖讹”所导致的。Palmer认为处于乖讹状态中的两种事物虽然存在分歧,但在特定语境下又能得到统一,这样就触发了幽默。在转喻模因复制中,不和谐的是表面,统一的是各转喻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如源于相声《巧立名目》中的“吃XX”结构:
(10)甲:“谁?”
乙:巴甫洛夫!
甲:“好!就吃他了!哈哈………”
甲:“光吃一个巴甫洛夫就够了?难道米丘林就不该吃吗?数以万计的科学家都是需要等着我们慢慢地去吃的,那么多科学家不吃怎么能记得住?”
甲:“反正这么说吧,外国科学家我们已经吃遍了,现在开始吃国内的了。”
乙:吃国内的!
甲:“昨天,我们在东来顺举行隆重的纪念科学家陈景润诞辰——”
乙:据我知道,这陈景润可还健在呢!
甲:“啊,就得吃活的了,死的已经吃两遍了。”
乙:是呀?我看你要是都吃遍了你可怎么办呀?
甲:“啊,那就吃你了。”
这里的幽默主要来于“吃+人物名词”这一结构的多次复制。它是一种转喻模因:用人名或人称代词转指与其相关的纪念、学习活动等存在依存关系的方方面面,而与“吃”相结合指的就是利用各种借口进行公款吃喝,例如“吃+巴甫洛夫”就是假借纪念巴甫洛夫的诞辰来公款消费,这里的“巴甫洛夫”不是指他本身,而是指与他相关的诞辰纪念活动等。幽默由此得以诱发:这些活动什么的也不能作为“吃”的受事啊!这样就产生了不和谐性。同时,字面上的不相宜体现在:吃+人称代词——吃他、吃你;吃+专有人名——吃巴甫洛夫、吃米丘林;吃+名词词组——吃科学家、吃外国科学家;吃+“的”字结构——吃国内的、吃活的、吃死的。人是不吃人的,但那些成日拿公款吃喝的人居然能以开展学习活动为借口、滥立名目的方式轮番吃“他们”,让人忍俊不禁。
转喻模因在修辞过程中的复制和传播体现了语言的大众化进程。转喻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所凭借的线索是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转喻模因能成为成功模因关键在于它们提高了语言的运作效率,推动了语言的时尚性进程,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表达,使语言富有幽默感,起到了良好的语用修辞效应。
[1]李捷,何自然,霍永霍.语言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捷,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21-27.
[3]李捷.模因论视域中的言语幽默[J].外语学刊,2008,(1):74-78.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V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Gibbs, R.W.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Cambridge: CUP,1994.
[7]Nunberg,G.Transfers of meaning[J].Journal of Semantics,1995, (12), 109-132.
[8]Palmer,H.Taking Humour Seriously[M].Routledge,1994.
[9]Radden,G&Z.Kövecses.Toward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K-U.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p.17-60)[C].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