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

2013-04-07王启珊黎治潭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海南人才

王启珊,黎治潭

(1.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教研室,海南 海口,570105;2.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一 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独特的自然风光

海南中部地区①本文所指的海南中部地区指五指山、保亭、白沙和琼中等中部内陆山区市县。有着保持完好、丰富而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自然资源,被誉为海南岛的“绿心”。海南最长的三条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像强有力的动脉,由此处向全岛“输血”。同时,这里还坐拥海南5大热带森林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自然区、5个待建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连绵不断的山脉构成海南的脊梁,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依附上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成许多稀缺野生动植物、温泉、冷泉、瀑布、热带岩溶地貌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优质自然环境,正是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之一。

2.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海南中部地区是海南先民黎族、苗族聚居地,黎、苗人口约占中部市县人口的65%,占海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1%[1],拥有历史悠久而稀缺、神秘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经过3千多年社会变迁保存下来的黎族原生态文化及400多年存续下来的苗族入迁文化是海南文化的核心特色。海南黎、苗族先民在四面环海、群山环绕的中部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服饰、建筑、宗教、制度、伦理、艺术、民俗等文化特质,尤其是黎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文化正是当前海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发展潜力大

保亭的槟榔谷、呀喏哒热带雨林等景区等,借助三亚的辐射带动已发展成为海南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此外,对异族文化强烈好奇心以及对优良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的追求,使拥有巨大优势的海南中部地区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成为人们旅游目标,其发展后劲强,潜力大。

(二)劣势(weakness)

1.旅游环境较恶劣

海南中部地区深处海南内陆山区,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旅游成本较高。该地区至今没有铁路轨道连接,公路绕山而建,极为险恶,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很不健全。同时,该地区旅游法制滞后,旅游市场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无序开发、短线开发和政绩开发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五指山市因大兴房地产,严重破坏当地生态,挤压了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当地风土人情被侵蚀,官民冲突和社会矛盾激化,居民生活成本急速高涨等,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持怀疑甚至抵触心理。

2.旅游品牌不足

与发展日趋完善的“阳光、海岸、沙滩”蓝色旅游产品不同,海南中部地区绿色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旅游品牌。该地区旅游品牌寥寥无几,较闻名的仅有呀喏哒热带雨林景区、南山寺、五指山旅游景区、落笔洞、南湾猴岛、吊罗山森林公园、尖峰岭森林公园、槟榔谷、七仙岭温泉旅游景区等旅游产品。政府对该地区旅游开发规划、投资不到位,产品宣传及推介不力,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3.人才资源短缺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在各生产要素中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海南中部地区人才资源一直相对短缺,而持续缺乏成为当地发展的一大阻力。

(三)机遇(opportunity)

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机遇

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台两地三区”①指“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将有利于深化海南改革开放、促进海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实现海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以旅游业及衍生的服务业为龙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转型。这是海南发展的机遇,也是海南中部地区全面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和分工的好时机。

2.省委省政府对当地发展的持续重视

海南中部地区是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热带农业基地重要试验田,省委省政府一直关心该地区发展,对其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补助、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及培训。如200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我省中部地区发展的决定》;2005年修编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积极推进西线旅游和海上旅游,有序开发山区和森林旅游,形成东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新格局”;2008年颁布的《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2009年发布的《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等文件。由此可见,海南省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充分重视的。

3.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物性需求、人性需求、神性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一是能满足人各种感官的具有综合性的体验,如综合知识性、享受性、体验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二是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如探险、极限挑战、背包旅行等特色项目;三是静谧体验,渴望回归自然与本色,追求田园生活,寻求宗教的安抚;四是动态体验,强调主动和积极参与,如进行科考、动手制作等[2]。而海南中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多元旅游需求。

(四)挑战(threat)

1.同类旅游产业竞争激烈

海南中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存在激烈同质竞争,不仅受到海南东部和南部海洋旅游产品屏蔽影响,同时还存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分割竞争态势,如云南、广西、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及国际上著名的四大热带、亚热带海岛旅游胜地等的竞争。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不仅在旅游成本、旅游产品、旅游特色上稍逊一筹,人民币升值也对国内游客到该地区旅游消费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2.国际化发展对当地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

海南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需要旅游硬件和软件都与国际接轨,形成高标准化、规范化。作为海南大旅游格局中的重要部分,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需要在旅游基础设施、景点规划、交通运输、旅游标语、金融技术支持、电子信息设备、公共卫生与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符合国际惯例。此外,亟需一批高素质旅游业专业人员。

3.旅游业缺乏有力支撑

该地区因历史、地理原因造成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分散,至今仍未形成“大旅游”格局。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资源互补的产业链条,旅游业未形成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此外,旅游开发造成物价上涨,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使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持不支持态度。

二 促进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一)多渠道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1.形成“政企学民”共建模式

形成“政企学民”共建的旅游发展模式。政府着重突出对旅游业发展进行法制保障、政策扶持、吸引投资、扩大宣传推介、扶持本土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障人权等;企业进行旅游市场开发与投资;学校及研究机构对当地旅游发展进行持续研究,做好调查报告,及时反馈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性。可借鉴桂林阳朔等地,在旅游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场地摆小摊,允许卖自制民族特色服饰、特色小吃、工艺品等。允许有条件居民建家庭小旅馆,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体验住船形屋、动手织布、酿糯米酒、跳竹竿舞等黎苗族特色文化魅力。这些举措也可促进当地居民增收创业,让其共享旅游开发成果。

2.整合和发展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严格遵守“生态立省,环境保护优先,在保护中有效开发”原则,不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破坏当地固有生态系统和风土人情。保亭的城市规划建设就保持了当地黎苗族风情,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统一规划、统筹开发,根据区域特征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找准旅游区功能定位;要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形成不同文化保护区、本土文化展览区、民族融合参观区等;充分挖掘特色业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旅游、自然观光、科学考察、疗养保健、体育培训、探险等旅游综合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需求。如琼中县开发绿橙产业,白沙县发展大林产业,保亭县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业,五指山市发展南药、茶艺等。还可依托当地热带农业基地,建立多个热带水果体验园,让游客到果园中自摘自买香蕉、槟榔、芒果、荔枝、石榴等海南特色热带水果。

3.建立和完善民俗博物馆

可以五指山博物馆为参考,在每个中部市县扩充、展览和宣传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及海南特色文化。同时,利用“三月三”文化广场,经常性举行民族歌舞表演。

(二)加强人才特区建设

人才,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前提性、基础性作用。各地区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竞争。人才特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即要引进和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多层次吸引人才,怎样留住人才。

1.重点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海南中部地区发展所亟需人才

海南中部地区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法律、金融、软件技术、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热带农业等领域人才。当前要重点优化导游队伍。因该地区语言环境和民俗特殊,对导游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技巧也有较高要求。因此,要通过多渠道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既要懂得国际惯用语言与交际方式,又要通晓当地方言(如黎话、苗语)和民俗、禁忌文化等。

2.在引进方式上,可以采取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精尖人才

海南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因地制宜,量才而用,特区特办”原则,用优厚政策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参加该地区建设。同时重点培养本土中、高级人才,实施本土人才提升计划,培养和引导本土人才积极投入到建设家乡热潮中。

3.切实保障人才特区建设

首先,当地政府要树立尊重人才观念,全面关注人才发展;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规范、人才引进与培养标准、各方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最后,用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海南中部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人才幸福家园,让各类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其在此地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建立区域间合作框架

针对海南中部地区旅游业条块状发展现状,该地区要努力形成各市场主体资源分配和利益协调的区域合作[3]的开放型模式。各市县要打破各自为政局面,形成协商、合作和相互配合,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契合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内在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旅游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对现有旅游模式有所突破。

1.建立区域性立法合作框架

可由保亭市牵头,就本区域内各市县间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业共同事项进行协商、合作,签署共同协议,并提交省人大形成效力更高的地方性法规。

2.形成“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辐射下的各市县旅游业发展互利、互惠、互补模式,开发与三亚等蓝色旅游产品相得益彰的绿色生态旅游产品

就旅游政策、客源分流、旅游路线设计、金融、交通、落地签证、旅游收费、旅游参与者权益保障等旅游共同事项签署合作协议,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共同促进世界旅游业健康发展。

3.加大区域间旅游业管理和市场维护力度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各市县间可对交叉问题联合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和违法责任,提高执法能力,切实做到依法办事,违法追究,侵权赔偿。

(四)借鉴先进经验

海南中部地区可以借鉴阳朔、丽江、台湾等国内知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同时,还可借鉴美国夏威夷、泰国等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模式,并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创新。

1.完善旅游业相关制度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本地情况及时制定单行条例,在本地区优先适用。重点规范市场、社会和政府界限。使政府从琐事中解脱出来,发挥杠杆作用,引导、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型企业、集团企业等大型企业到当地投资,培植大量社会自治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旅游建设。

2.设立专门的旅游新闻发言机构

针对中部地区旅游产品缺乏宣传和推介现象,可考虑设立专职旅游新闻发言人或旅游专员。政府可以委托该机构,让其发布有关该地区旅游业发展重要事项,如旅游政策、旅游规划、项目引进、重大突发性事件处理、食品安全、气象灾害及预报等重要事宜的信息发布与回应。此外,旅游专员作为当地旅游形象代言人,主要负责包括旅游产品推介、消费侵权、旅游合同纠纷、导游、旅行社行为等旅游行业相关事宜。

3.坚持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中部地区发展的命脉,但其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因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该地区发展关键。旅游业发展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关系。此外,充分保障本土人民安居乐业,使其认同与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1]尹正江.海南中部地区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5).

[2]李颜,李卫东.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海南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科技广场,2011(2).

[3]陈书全,吴静.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1).

[4]王珏.海南各市县旅游竞争力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旅游业海南人才
人才云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