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的现代生成机制研究
2013-04-07陈功立
梁 艳,陈功立,何 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六安 237011)
对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的现代生成机制研究
梁 艳,陈功立,何 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六安 237011)
以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为个案,研究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生活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皖西民俗体育“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结果显示:社会的快速转型给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对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体现出多元素融合的特点。充分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探讨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生成机制,才是民俗体育得以传承的最佳方式。
肘阁、抬阁;机制;民俗体育;传承
皖西正阳关肘阁、抬阁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寿县正阳关肘阁、抬阁据说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的山西、河南经皖北地区的阜阳,沿颍河流域,传入寿县正阳关。肘阁、抬阁作为一项外迁于此的民俗体育项目,在皖西地区广为流传数百年。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俗体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民俗体育在传承方式、表现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社会变迁对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影响。皖西肘阁、抬阁的发展同样受社会变迁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社会快速转型下皖西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其目的是为皖西肘阁、抬阁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一 皖西抬阁、肘阁的文化解读
对于肘阁、抬阁来历,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肘阁、抬阁是由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肘阁又名肘阁戏,它集杂技、舞蹈、戏剧艺术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小演员们在道具上表演民间传统节目,以锣鼓和箫、笛、管伴奏,整个表演高、难、险、美,被誉为“空中芭蕾”。肘阁表演,一般由一些身强体壮的大汉俗称罗汉和一些5—7岁的儿童组成。罗汉身着罗汉衫,用铁棍顶着铁架上的1—3个小演员,小演员身着戏服、画着戏妆在铁架上表演。肘阁表演的内容大多是戏曲中的人物故事,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铁架上的小演员根据各自伴演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在空中左右摇摆,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整个场面活泼惊险诙谐,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有“空中舞蹈”之誉。常引得观众紧追不舍,惊叹不已。肘阁、抬阁表演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每逢重大节日和庙会,都有精彩纷呈的肘阁、抬阁表演。特别是每年的正阳关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九玄帝庙会期间,正阳关一些民间艺人,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便纷纷上演肘阁等一大批民间文艺节目,表演精彩纷呈。
二 皖西肘阁、抬阁的健身功能
肘阁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在整个抬阁、肘阁表演过程中,对抬阁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抬阁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要能够抬起上百斤的铁衣和铁架,还要抬起1-3个小演员,对力量要求较高。抬阁者不仅需要一定的力量,还要具有较好的耐力,由于每次演出往往延续数公里,抬阁者要连续工作数小时,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能随意更换,以确保上层儿童的安全,所以,抬阁者大部分都要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在上面表演的儿童一般要求身体轻盈,反应敏捷、柔韧性好,要求不仅能够在固定的位置摆出各种形象逼真的造型,同时还要和抬阁者互相配合,随着抬阁者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相比较而言,对上面的小演员要求更高,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势的稳定,不能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以避免从高空落下的危险,同时也避免给其他演员和抬阁者造成伤害,整个演出过程中,抬阁者和上面表演的儿童互相配合,也使下面的抬阁者和上面表演的儿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气势宏大的立体场面。经常参加抬阁、肘阁表演可以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全面发展机体的健康体能,增进健康,益寿延年。而在台上表演的儿童可以发展机体的平行、灵敏、柔韧等素质,促进少年儿童机体的全面发展。
三 皖西肘阁、抬阁历史沿革
正阳关肘阁、抬阁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每逢重大节日和庙会,都会有精彩纷呈的肘阁、抬阁表演。特别是每年的正阳关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九玄帝庙会期间,正阳关一些民间艺人,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便纷纷上演肘阁等一大批民间文艺节目,表演精彩纷呈,万人空巷。解放后,正阳关肘阁表演日渐式微,“文革”期间肘阁表演甚至销声匿迹,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又开始表演。近年来,正阳关镇高度重视肘阁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整理肘阁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10月成立民间艺术团体,后经市文化局批准,于当年11月正式成立正阳关民间艺术团。2006年,“正阳关抬阁、肘阁”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名录。2008年初,“正阳关抬阁、肘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四 皖西抬阁、肘阁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俗体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导致农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样就致使民俗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俗体育在传承方式、表现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上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着皖西肘阁、抬阁的发展。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使皖西抬阁、肘阁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鉴于民俗体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006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还规定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挽救了一大批面临失传的民风和民俗,也给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1.政府主导与民间结合。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定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动员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一模式下,政府作为主管单位,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动员鼓励民间团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种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政策过于宏观和民间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正阳关抬阁、肘阁”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名录。2008年初,“正阳关抬阁、肘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正阳关抬阁、肘阁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作为指导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对皖西抬阁、肘阁的保护措施,统筹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职能,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作用,对皖西抬阁、肘阁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以乡镇文化站作为工作载体,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放工作重心,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皖西抬阁、肘阁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皖西抬阁、肘阁的保护工作中。积极引导组建民间艺术团体并把民间艺术团体作为促进皖西抬阁、肘阁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民间团体可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对抬阁、肘阁进行创新、技术的培训,民间团体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艺人进行交流,吸纳新人并进行培训。
2.与现代传媒的结合。
民俗体育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区域性的体现,表现为在一个地区或区域广为流传,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制于交通和通信的不畅,民俗体育只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自娱自乐,很难对外展示其特有的魅力,也很难让外界了解和接受。信息的不畅给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民俗体育很难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也很难让其他区域的人们接受。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的畅通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世界范围内的交换和传递,企业和商品可以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广泛宣传,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商品的社会知名度。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民俗体育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借助媒体的功能,皖西抬阁、肘阁逐步拓宽发展空间,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年来,皖西抬阁、肘阁借助媒体的宣传,多次受邀赴滁州、广州、合肥、南京等地演出,2006年“正阳关抬阁、肘阁”和“寿春紫金砚”一起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2009年10月9日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山花奖”金奖。并于2011年与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联合录制了气势恢宏的抬阁、肘阁表演。同时,正阳关镇还利用网络媒体对抬阁、肘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宣传。媒体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皖西抬阁、肘阁对外的传播和发展,也使皖西抬阁、肘阁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
3.传承路径的商业化。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鼓舞着人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已成为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在这一形式下,收入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而在对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个人的经济收入低甚至没有保障一直是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事民俗体育的收入偏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活动,致使民俗体育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民俗体育应引入商业化发展模式,就是在保持民俗体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商业化发展途径,通过各种庆典和商业演出,提高艺术团体和艺人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不仅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艺术团体还可以利用多余资金进行交流、培训。皖西抬阁、肘阁为适应时代需求,于2000年成立艺术团体,负责对外商业演出,所得资金一部分补贴艺人和购置服装、道具需要,另一部分用于整个艺术团体的日常运作需要。这种商业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皖西抬阁、肘阁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经费紧张的问题,提高艺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商业演出扩大皖西抬阁、肘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皖西抬阁、肘阁良性发展。
4.以娱乐性为主,融入表演元素。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并以重要节日为主线,是融入民众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传统性、生活性的体育活动,它依托民俗节日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民俗体育逐步由祭祀功能转变为节日和丰收时候的庆祝活动,实现了由祭神到娱人的转变,并增添了娱乐的元素,主要反映人们在节日和丰收时的愉悦心情,并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皖西抬阁、肘阁也由最初的祭祀活动转变为重大节日和丰收之时的庆祝活动,增添了娱乐的元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皖西抬阁、肘阁在增添娱乐元素的同时,也融入了表演元素,特别是皖西抬阁、肘阁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皖西抬阁、肘阁取得了长足发展,多次受邀赴外地演出,并多次与电视台联合录制皖西抬阁、肘阁表演盛况。为适应媒体传播需要,皖西抬阁、肘阁在演出的时候在原来表演基础上,增添了现代表演的元素,主要体现为融化妆、剪裁、音乐、广场艺术等为一体的现代表演元素,现代表演元素的融入丰富了抬阁、肘阁表演形式,提高了抬阁、肘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增加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五 结语
社会的变迁给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民俗体育作为时代特征的体现,只有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出现阶段的时代特征才是民俗体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但是,面对社会的快速变迁,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社会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为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承相对薄弱,文化传承存在很大的偏差,在融入现代生活过程中也存在过度商业开发、传承方式过于形式化以及政府和民间团体在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区分问题。因此,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层面探讨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选择,同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生活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在传媒、娱乐、表演等多元素参与下民俗体育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选择,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许明思.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8(7):118-119.
[2]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30(7):81-90.
[3]卢玉,等.许村大刀舞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一项民俗体育的田野考察与文化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79-83.
[4]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任海.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研究,2005,9:56-60.
[6]王若光,刘昱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28.
[7]赵乐,曾吉.我国民俗体育流变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8(4):103-104.
[8]王俊奇.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特点及其现代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31—33.
[9]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65—67.
[10]郑国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指标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13-19.
[11]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 [J].体育科学,2010,30(10):80-96.
ClassNo.:G852.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GenerativeMechanismofFolkSportsof“ElbowandLiftCourt”inWesternAnhuiProvince
Liang Yan, Chen Gongli, He Bi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Defense Vacational College,Liu’an, Anhui 237011,China)
Taking the folk sports “Elbow And Lift Court” in western Anhui province as cas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ath sel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t found that social transition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the folk sports , which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element integration. Fully excavating folk spor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is the best way to inherit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elbow and lift court;mechanism;folk sports;heritage
梁艳,讲师,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
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名称:《对皖西民俗体育流变的研究——以“抬阁、肘阁”为例》。项目编号:SK2013 B100。项目负责人:何标。成员:梁艳、陈功立、陆航、匡宁、吴方庭。
1672-6758(2013)11-0146-3
G85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