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籍中关于发光真菌的记载

2013-04-07

食药用菌 2013年3期
关键词:夜视本草道教

芦 笛

(肯特大学,英国 肯特郡坎特伯雷)

中国古籍中关于发光真菌的记载

芦 笛

(肯特大学,英国 肯特郡坎特伯雷)

发光真菌;荧光;古籍

作为生物发光研究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美国科学家埃德蒙德· 牛顿· 哈维 (Edmund Newton Harvey, 1887—1959)不仅在1952年出版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1],而且还在其5年后出版的专著《生物发光的历史》(A History of Luminesce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ntil 1900)一书中详细梳理了1900年以前世界上关于生物体发光现象的记载和研究[2]。后者内容既有水准,又很有趣,但或许由于哈维对东方文献不太熟悉,书中虽然也提到了近东、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文献记载,如《诗经》中的萤火虫等,但都是浅尝辄止,绝大部分篇幅仍然用在了对西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上。事实上,东方文献中关于这个主题的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生物发光有多种类型,而真菌发光现象则是其中较为罕见的一个类型。哈维把西方对真菌发光现象的记述追溯到了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古罗马的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相关著作[3],却没有考察中国的历史文献。笔者试为此做一点补充。

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发光真菌至少有71种,主要分布在小菇属(Mycena)、脐菇属(Omphalotus)、蜜环菌属(Armillaria)等,能在暗处发出荧光。这种荧光通常是不同程度的绿光,由于亮度较弱,白天难以观察得到[4~6]。中国古籍中关于发光真菌的最早记载为可以追溯至梁代的道教文献《真诰》和唐代的本草文献《本草拾遗》。《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在该书《草部》的“毒菌”条中,“夜中光者”被视为辨别毒菌的标准之一[7];同书《木部》的“诸木有毒”条和“木菌”条中,“夜中现光”的木耳和“夜中有光”的木菌被认为是有毒的[7]。后世典籍对《本草拾遗》中的这些描述多有转引,此不赘述。除了本草学著作之外,在古人的笔记和类书中也能找到部分的原始记载。北宋黄休復《茅亭客话》卷五“食虾蟆野菌”条云:“夫蕈菌之物,……又有生于腐骸毒蛇之上者,大而光明,人误以为灵芝,食而速死。”[8]又,明方以智《物理小识》之《饮食类》“菌栭”条云:“朝菌有夜光者,……杀人,以夏秋间毒蛊行吐涎生也。”[9]最为细致的描述出自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该书《饮食类》“炒松蕈”条云:“凡蕈之呈鲜美色泽者,……蕈面于夜间放绿色之磷光者,皆有毒,不可食。”[10]虽然徐珂同样错误地把发光与否视为判断大型真菌食毒性质的标准之一,但是他准确地描述了荧光的颜色。不同的发光真菌,其发光部位并不完全一致,徐珂所描述的是一种菌盖发光的伞菌(如老伞属的Gerronema viridilucens)。然而,现代研究表明,能发光的真菌不一定有毒,簇生小管菌(Mycena manipularis)[11]便是一例。

除以上本草学著作相关记载外,道教文献中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由于道教文献描述生物时往往天马行空,故在对待时需极其谨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之《仙药》篇云:“木芝者,松柏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茯苓,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然。”[12]茯苓(Wolfiporia cocos)的菌核可以生出子实体,但并不“状似莲花”,也不会“夜视有光”。这则记载不可信。尽管如此,在梁陶弘景的《真诰》中,有两处文字十分值得注意:“良常山有荧火芝,此物在地如荧火状,其实似草而非也,大如豆形,紫华,夜视有光,得食一枚,心中一孔明。……荧芝可烛夜,田泉常澣尘。”[13]由于古人把大型真菌子实体的生长过程等同于开花(如《尔雅·释草》云:“苬,芝。”郭璞注:“芝,一岁三华,瑞草。”)[14],因此其中的“华”并非指植物的花,而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似草而非”的形态也明显把植物排除在外;“大如豆形”则可以理解为菌柄短且菌盖圆而小,俯视之如豆形;“夜视有光”和“烛夜”也道出了“荧火芝”和“荧芝”的发光性质。之后,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萤火芝的特点被改为:“良常山有萤火芝,其叶似草,实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15]可见篡改之后显然失去了大型真菌的形态特征。《酉阳杂俎》还记载了“食之为太清左御史”的“句曲山五芝”之一的“夜光洞鼻”[15],以及“一株九实,实坠地如七寸镜,视如牛目”的“夜光芝”[15],二者与发光真菌均无任何联系。在《道藏》的其他文献中,也有不少相关记载,但都大同小异,此不赘录。

由于道教文献中提及的“芝”大部分都是伞菌(灵芝科的真菌是不发光的)[16],因此其中对发光的“芝”的描述虽然夸张甚至荒诞,但也显示了道教徒对发光真菌的发现。从道教文献之外来看,古人描述发光真菌时,一直坚持把发光的性质和毒菌的毒性联系在一起,这也给古人科学鉴别毒菌造成了阻碍。

[1] Edmund Newton Harvey. Bioluminescenc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52: 1-649.

[2] Edmund Newton Harvey. A History of Luminesce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ntil 1900[M].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7: 1-692.

[3] Edmund Newton Harvey. A History of Luminesce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ntil 1900[M].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7: 23-28.

[4] Dennis E Desjardin, Anderson G Oliveira, Cassius V Stevani. Fungi Bioluminescence Revisited[J]. Photochemical & Photo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7: 170-182.

[5] Dennis E. Desjardin, Brian A. Perry, D. Jean Lodge et al. Luminescent Mycena: New and Noteworthy Species[J]. Mycologia, 2010, 102(2): 459-477.

[6] 芦笛. 71种能发荧光的大型真菌[J]. 食药用菌,2011,19(5): 55-57.

[7] (唐)陈藏器 撰,尚志钧 辑释.《本草拾遗》辑释[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2, 187-188.

[8] (宋)黄休復. 茅亭客话.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9] (明)方以智. 物理小识[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152.

[10] (清)徐珂. 清稗类钞[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6520-6521.

[11] 卯晓岚 主编.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23.

[12] (晋)葛洪 撰, 王明 校释. 抱朴子内篇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197-200.

[13] (梁)陶弘景 撰, (日)吉川忠夫 等编, 朱越利 译. 真诰校注[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13-434.

[14] (晋)郭璞 注. 尔雅. 四部丛刊本[M].

[15] (唐)段成式 撰,方南生 点校. 酉阳杂俎[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93, 17,183.

[16] 芦笛.《太上灵宝芝草品》研究[M]. 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 2011, (16): 10-22.

猜你喜欢

夜视本草道教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西夏道教补议
夜视眼药水,让你拥有一双“夜视眼”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夜视能力药水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