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分析
2013-04-07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271100亓宪银刘民杰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271100)亓宪银 刘民杰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对确定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分期、选择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预后至关重要。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是据淋巴结大小评估是否转移,而PET/CT利用组织对18F-FDG摄取和代谢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结合CT,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同时取得解剖和功能图像,能明显提高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阳性[1][2][3]。本研究通过对58例NSCLC患者术前PET/CT检测与术后病理检查的比较分析,探讨PET/CT在NSCLC区域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采用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随机选择58例NSCLC患者,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37~77岁,中位年龄62岁。术前均经痰细胞学、肺泡灌洗、纤维支气管镜检或肺穿刺检查得到细胞学或病理诊断,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其中,中心型39例,周围型19例。36例分别合并真菌感染、间质性肺炎、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泡、支气管扩张、陈旧性结核灶等。手术前均行PET/CT扫描,同时行胸部增强CT检查,分别记录PET/CT和增强CT检查纵隔淋巴结转移结果。所有患者均施行肺叶或左全肺切除并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后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验证,并与PET/CT及增强CT结果对比。
1.2 PET/CT显像及评价 患者均空腹6h以上,血糖均值为5.36±1.08mmol/L,检查当日禁止剧烈运动,安静避光休息15min后,即按体重7.4MBq/kg经肘静脉注射18F-FDG,平静休息40min后行CT和PET全身图像采集,采集方式为3D采集,采集时间为3min/床位,获得的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CT、PET及PET/CT同机融合的三维影像,并行图像重建。根据病变位置勾画ROI后自动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原发病灶SUVmax>2.5为恶性;对淋巴结的判断:有原发肿瘤病灶,在PET/CT融合图像上,如18F-FDG摄取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且SUVmax>2.5视为转移淋巴结。
CT图像上判断淋巴结是否受侵,采用淋巴结的短径为标准,短径≥10mm(隆突下淋巴结≥15mm)视为转移淋巴结[4]。各由2位有经验的CT医师和PET/CT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诊断,根据病灶的放射性浓聚程度、形态、位置、放射性分布,并结合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获得诊断的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类变量资料行卡方检验及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58例患者中,共清扫区域淋巴结315枚,病理证实阳性52枚,阴性263枚;PET/CT查出45枚真阳性,8枚假阳性,255枚真阴性,7枚假阴性;CT则检出35枚真阳性,27枚假阳性,236枚真阴性,17枚假阴性。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PET/CT对肺癌区域淋巴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7%,95%,85%和97%;CT为67%,90%,86%,56%和93%,PET/CT比CT有明显的优势。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正确评估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是对NSCLC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法有无创的CT显像、MRI扫描;有创的纵隔镜、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等。
近年来,PET作为无创的检查手段已逐渐应用于NSCLC的术前分期中[6]。胸部CT、MRI等通过检测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来判定有无转移,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PET/CT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功能和解剖信息,CT和PET优势互补,可降低CT或PET单独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假阴性,以便有效地降低误差,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Weng的资料显示[7],PET/CT联合扫描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6%、91%。本研究表明,PET/CT扫描判断肺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明显优于胸部增强CT,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7%,95%,85%和97%;而CT为67%,90%,86%,56%和93%。
本研究证实了PET/CT对排除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高度可靠性,阴性预测值达97%,这提示对在PET/CT扫描时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可避免纵隔镜等有创检查,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笔者的研究同Gould的结果均显示[8],对于胸部增强CT显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时,由于PET/CT的敏感度较高,有较多的假阳性出现,因此应结合纵隔镜等有创检查,将PET/CT阳性淋巴结作为活检的靶向目标,从而提高阳性检出率;而对于胸部增强CT未显示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应进行PET/CT检查以进一步排除癌灶转移的可能性,以此避免进行有创的纵隔镜及胸腔镜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目前,PET/CT融合图像的分辨率仍逊于高分辨率CT,无法探测到低于系统分辨率的病变,因此PET/CT在显示肿瘤淋巴结的转移上,尽管其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但仍有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9],假阴性多见于直径小于PET/CT空间分辨率的小淋巴结或微转移淋巴结;假阳性主要见于炎性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如淋巴结核、结节病、增生性组织、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炎等。因为炎性病灶的代谢旺盛,导致FDG的摄取增加。因此,尽管PET/CT在定性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常规CT无法取代的优势,但仍需与胸腔镜、纵隔镜、超声内镜引导穿刺等有创检查相结合应用,以获取细胞学或(和)病理诊断,降低其诊断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提高患者癌灶定位的准确性,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