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政府对“九·一八”及“一·二八”事变之反应

2013-04-07黄民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国联事变汪精卫

黄民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娄底 417000)

“九·一八”事变对国民党之影响究竟如何?“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本文试图对此做粗略阐述,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 从“九·一八”到淞沪停战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强盛,1895 年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1915 年又迫使中国签订了“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窃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后来又通过扶持张作霖,进一步控制中国东北。在北伐战争取得成功之际,日本为维持其在华既得利益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制定出《对华政策纲要》,决定当“帝国在中国之权益及日侨之生命财产,有受非法之虞时,将断然采取自卫措施以维护之”,并且提出先征服满蒙,然后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世界之总目标[1]。

“东方会议”以后,日本对张作霖提出了控制东北的种种要求,张作霖虽为日本扶持之军阀,但也不甘对日本俯首听命,因此日本决定除掉张作霖。1928 年6 月4 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但其子张学良很快掌控了东北局面。同年12 月,身怀父仇国恨的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归从国民政府,并且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如不顾张作霖与日本达成的铁路约定,积极着手建设包围满铁的线路,“阻止过去的二十一条中所规定的日本人在南满居住往来的自由及商租权”等[2]。张学良的这种爱国举措损害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因为当时的东北对日本至关重要,沈阳事变前,居住在满洲的日本平民已有23 万,满洲已成了日本经济兴衰的晴雨表[3]。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以后,日本加紧了侵略的步伐,决定以武力驱逐张学良。1931 年6 月19 日,日本出台“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大纲决定“如排日行动仍有发展之势,则应预作最后必须采取军事行动之准备”[2]185。此后,日本军方开始着手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夜10 时20 分,日本关东军有预谋地炸毁距离东北军北大营不到800米远的柳条湖段铁路后,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随即杀进北大营。11 时左右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命令向这一地区的中国军队全线进攻。19 日凌晨1 时,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关东军进攻长春及沈阳。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9 月21 日关东军占领吉林、辽宁主要城市及铁路沿线地区。1932 年2月初,东北3 省落入日军之手。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上海成了反日抵货运动的中心。当时上海也是日本在华的重要据点,日侨将近3 万。日本的工商业巨头强烈要求其军事当局对民族救亡组织采取行动。1932 年1 月18 日,日本特务煽动日本日莲宗的和尚与中国三友毛巾厂的工人产生冲突,日莲宗的和尚2 人受伤1 人身亡。1 月21 日,上海领事村井仓松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提出赔偿、道歉、镇压反日抵货运动等要求,并要中方将驻防上海的19 路军撤退30 华里,且设定最后答复时间为1 月28日。蒋介石为避免与日本冲突,让吴铁城接受了最后通牒。吴于1 月28 日离最后通牒时限几小时之前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但当天夜晚日本海军以最后通牒没有执行为借口向19 路军发动进攻。此后日本陆续调来第9 师团、第11 师团、第14 师团参战。然而中国方面,蒋介石除了派第5 军增援以外,再无更多支援。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后援不足被迫撤退。日军进攻上海,影响到了列强在华利益,列强积极进行调停。3 月3 日,在英美的协调下中日双方开始协商停战,但直到5月5 日才签订停战协定。

东北方面,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就有了成立伪满洲国来控制东北的计划。1931 年4月,日本参谋本部在这一年的《形势判断》中提出了对东北统治的3 种方式,其中第2 种即为“建立脱离中国政府的亲日的‘独立国’”[1]2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方面确立了这一方案。9 月22 日关东军制定了《解决满蒙问题政策案》,决定建立受日本政府支持、“以东北四省及蒙古为疆土、以宣统皇帝为首脑的中国政权”,但“国防、外交以及新政权委托之方式由日本掌握,主要的交通、通信也由日本管理”[4]。当天,日军天津司令官将宣统皇帝及其亲信“保护起来”,并开始网罗张景惠、臧式毅、熙洽等人,准备组织伪满政府。10 月21 日,板垣征四郎等人炮制了“表面上由中国人统治,实质上掌握在我方(笔者注:日方)手里”的《满蒙共和国统治大纲草案》[5]。1932 年1 月6 日日本陆军省和外务省、海军省的有关课长决定了《中国问题的处理方针纲要》。2 月17 日,以张景惠为委员长的伪满政委会成立并发布了独立宣言。3 月1日,伪满建国宣言发表,东北傀儡政权由此成立。

以上是“九·一八”事变到淞沪停战协定签订期间的大致情况,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张学良及国民党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 国民党内部由纷争到合作

“九·一八”事变之时,国民党各派系正纷争不已,“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外敌当前,国民党内部开始由纷争走向合作。

1925 年孙中山突然病逝,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当时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3 人在国民党内都有相当的地位,蒋介石是粤军的参谋长,但4 人中无1 人可以取得孙中山一样的绝对领导权。1925 年胡汉民的堂弟胡翼生谋杀了廖仲恺,胡汉民因此威望大损,不得不暂避苏联。1926 年中山舰事件后,“苏联不仅不支持汪,反而向蒋介石低头”,汪精卫失去了苏联这座靠山[6]。蒋介石由是取得了高于汪胡的实际权力。然而宁汉对峙后,国民党元老们又迎接汪精卫抵抗蒋介石,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削弱了蒋介石的权力,1927 年8 月蒋介石被迫下野。汪精卫上台后想利用张发奎驱逐李济深以重新控制两广,授意张发奎发动广州事变,共产党乘机进行了广州起义,汪精卫因此被元老们指责,蒋介石借机复出。然而当时控制两广的李济深、控制两湖的李宗仁、控制华北的白崇禧却形成了对南京的包围之势,蒋介石不得不与刚刚回国的胡汉民合作。可胡汉民掌握党权,想以党治国,蒋介石掌握军权,要以此独裁,两者之间矛盾重重。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后,胡适等人鼓吹约法,蒋介石决定借助民意来削弱胡汉民的党权。1931 年2 月28 日蒋介石扣押胡汉民,3 月2 日,在胡汉民缺席的情况下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制定约法案。扣押胡汉民,蒋介石冒了天下之大不韪,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控制的两广实力派、孙科的太子派等联合反蒋,在广东组成中央执委会“非常会议”,并另立国民政府与蒋对立,宁粤大战一触即发。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9 月19 日晚,国民党临时召开中央常务会议,与会者均认为必要“谋全国国民及本党同志牺牲成见,一致联合”[7]。9月20 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执委致电广州非常会议,要求共纾国难,与此同时,粤方也“有联合一致对外之表示”[8]。此后张继、蔡元培、陈铭枢3 位中委赴粤接洽,持蒋介石手谕与汪精卫会晤,蒋介石表示“当国三年,过去是非曲直,愿一人承之。惟愿诸同志以党国危亡在即,各自反省,相见以诚,勿使外间以为中山党徒只顾内争,不恤国难”[9]。此后,蒋介石两次托人拜访胡汉民,望其复职。13日蒋胡会谈,两人决定宁粤双方各派代表于上海开会商谈相关事宜。14 日,胡汉民抵沪,即电汪精卫、孙科等赴沪“共商大计”。17 日,粤方代表汪精卫、孙科等抵沪。10 月19 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恢复二届四中全会以来被开除党籍的汪精卫系、冯玉祥系、阎锡山及桂系党员的党籍。10 月22 日,蒋、汪、胡3 人于孙科住宅握手言和。10 月27 日,和平统一会议于上海召开,此后宁粤双方进行了6 次会谈。11 月4 日,日军开始进攻黑龙江的马占山部,要求统一的舆论高涨,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双方同意在广州和南京分别召开四全大会,各选24 名中央执委,互相承认,然后在南京召开全体中央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央政治组织改革问题。12 月22 日至29 日,国民党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选举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3 人为中央政治会议常委,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1932 年元旦,新政府宣告成立。1 月25日,孙科辞行政院长,请蒋介石主持大计,蒋汪开始合作,蒋介石掌军事,汪精卫掌行政,孙科掌立法,国民党内各派逐渐重新聚合。

三 国民政府开始积极抵抗

9 月19 日晚,国民党召开中常会,做出电请蒋介石回京、继续对日抗议、训练各党部及每日开中央委员谈话会讨论抗日4 点决议。9 月22 日,国民党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在捍卫民族利益之大原则下,切戒一切阶级畛域,乃至见解情感之分歧”,团结一致抵抗日寇。第2 日,国民政府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表示“九·一八”之事已经报告于国联,“国联本其应有之职责,必能与我以充分之公道,及合理之援助”,希望军队避免对日冲突,希望国民持“镇静之态度”,全国同胞团结一致,“为国家谋安全,为民族求独立”。11月,国民党召开四全大会,“授予国民政府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正当防卫手段之全权”,以“捍卫国权,保卫疆土”,同时号召国民“坚持团结一致”,“信任政府,努力奋斗”[8]41-47。为联络各派抗日,1932 年1 月18 日国民政府下令召集国难会议。

外交方面,“九·一八”事变的第2 天,民国政府外交部一面向日本驻华公使及日本政府提出紧急抗议,一面向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发电,要求其将日本攻击之事速“向国际联合会正式提出”,“请求国际联合会立即并有效的依照盟约条款,取适当之措施,使日军退出占领区域,保持东亚和平”[10],同时致电驻法使馆,要求其切实接洽法国政府,并探寻其态度。9 月21 日外交部致电爪哇、新加坡、海参崴、金山总领事馆,要求他们向各界说明真相。10 月21 日,国民政府向英、法、德、挪、意及波兰等国发出照会,希望各国出面干预。10月底,国民党中央确立了向国联申诉不与日本直接交涉的外交政策[11]。11 月,鉴于日本非但没有按照国联9 月30 日及10 月24 日的决议予以撤军,反而加速其在东北的侵略行动,外交部连续7次向国联致电,呼吁国联制止日本侵略行为。12月10 日,在国联行政院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了要求国联主持正义的8 点申明。12 月,日军威胁天津,27 日晚外交部又求助美国公使,请其设法援助。由于日本无视国联决议案并进一步扩大侵华的范围,1932 年1 月19 日,中国政府提请国联适用盟约第10 条及第15 条,“采取适宜及必要之行动”[10]463。

纵观“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事变爆发后做出了积极反应,但显然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行动。

1932 年1 月28 日,“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威胁首都南京,这时国民党政府改变了之前的不抵抗政策,开始了真正的对日抵抗。1 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央政治会议。会议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授权其指挥对日抵抗行动,为免受日舰威胁,会议决定先迁都洛阳。会后蒋介石一面命19 路军守上海,一面命前警卫军守南京。2 月4 日,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划为4 个防区。3 月4 日,国民党二中全会通过“施政方针”报告,要求从军事、外交、财政、政治4 个方面做抗战准备。4 月7 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国难会议,4 月12 日通过《国难会议宣言》,《宣言》主张以独立自主之外交、以充实国防之军备、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及主持正义之友邦,共同排除破坏太平洋及国际和平之日本暴力。

外交上,日本在上海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行动步伐。事变当日,上海市政府向日本领事馆提出抗议。1 月30 日,国民政府一方面紧急照会九国公约签约国美、英、法、比、意、荷、葡各国公使,“请求九国公约国顾念各在该条约上之义务,迅速采取有效的手段,制止日本军事行动,以保远东和平”;另一方面,电令驻国联代表颜惠庆,“令其向国联行政院提出紧急通牒,应请根据盟约,迅即采取有效之措置,予以制止”[12]。2 月,日本继续扩大事态,国民政府外交部迭与驻京各国使节接洽,并电请英美使节来南京会商。3 月1 日,外交部致电本国政府驻各国大使,要求他们探寻各国态度。3 月3 日,在英美斡旋下国民政府开始与日本直接谈判。同一时期,国民政府又不断请求国联大会“就权力所及”使日军撤退,并本盟约的精神“解决中、日间一切争端”[10]468。日军入侵上海这座远东金融中心,影响了列强在上海的利益,英美等国也积极进行调停。在国民政府的努力及英美等国的协调下,5 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

综上可知,“九·一八”事变促使了国民党由内争走向团结。事变之前,国内政治纷争不已,蒋、汪、胡之间勾心斗角。事变发生后,外敌当前,国民党内各派逐步由纷争走向统一。“一·二八”事变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内政外交措施:一方面迁都洛阳并将精锐的19 路军和第5 军开赴前线抗战,另一方面紧急照会列强,要求干预日军入侵,并开始在英美的斡旋下与日本直接交涉。由于日本入侵上海影响列强的利益,加上国民政府的努力争取,最终促使了《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的签订。

[1]胡德坤.中日争战史:1931-1945[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

[2]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M].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60.

[3]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章建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44.

[4]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M].王振锁,王家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67.

[5]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中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718.

[6]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

[7]邵元冲.邵元冲日记:1924-1936[M].王仰清,许映湖,标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5.

[8]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二:九一八事变[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发行,1995:83.

[9]古屋奎二.蒋总统秘闻录:第8 册[M].(台)中央日报,译印.台北:中央日报社,1977:113.

[10]李云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九一八事变史料[M].台北:正中书局,1982:453-454.

[11]彭敦文.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7:64-72.

[12]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M].北京:中华书局,1988:597-598.

猜你喜欢

国联事变汪精卫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好事变“坏”事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国联饲料预计今年销量突破6万吨,其中1万吨销往海外市场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天津市国联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项目在静海县开工建设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