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013-04-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丰子恺美学美的

姜 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娄底 417000)

丰子恺作为20 世纪初的文学艺术大师及实践者,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兼收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思想浸润着东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率真情怀和佛家的同情之心。同时又将西方的“移情说”、超功利的“绝缘说”等和东方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

一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

在丰子恺看来,静观事物本体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实用功利的日常经验是两种不同的关照事物的经验。后者是从各种关系中来看事物,前者是“绝缘”的。丰子恺认为,只有通过“绝缘”,剪断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我们才能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关照事物。“绝缘”在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核心观念。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做到“绝缘”。“固画家作画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无实用而庄严灿烂的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美的世界。……牛、羊、鸡、犬、鱼、鸟都是这大自然的点缀,不是生产的畜牧,——有了这样的眼光与心境,方能面见‘造型美’的姿态。欢喜感激地把这‘美’的姿态写在画布上,就成为叫做‘绘画’的一种艺术。”[1]绝缘是一种回归最初,暂时把事物相关的关系、因果、价值等联系都剔除出来,这样才可窥见美的世界。此为其一。

其二,丰子恺的“同情说”深受立普斯的“移情说”的影响。丰子恺在《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中专门对立普斯的“移情说”进行了介绍:“近世西洋美学者立普斯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又称‘移感’,就是投入自己的感情于对象中,与对象融合,与对象共喜共悲,而暂入‘无我’或‘物我一体’的境地。”[2]528我们对于人和物的同情,都因为有物我一体的本领。这种人文意识的哲学内涵是天人合一,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大同情。“同情”也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3]。因此,在丰子恺看来,艺术的心也就是“同情”的心。艺术家只有具有“同情”的心,才能发现“情趣”,“能看见花笑,听见鸟鸣,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4]。

二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价值

(一)学术方法上,丰子恺美学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种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美学思想,且与本土语境相结合,使中国美学现代化。在西学东渐中,文化危机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虽然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但从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必须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真正的解放。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丰子恺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东西方文化中适合自己的成分。如丰子恺的“绝缘说”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渗透融合。丰子恺把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命题概括为“无关心说”,并做了介绍:“康德这学说,名为‘无关心说’(‘disinterestedness’)。无关心,就是说美的创作或鉴赏的时候不可想起物的实用的方面,描盆景时不可专想吃苹果,看展览会时不可专想买画,而用欣赏与感叹的态度,把自己的心没入在对象中”[2]564。这里丰子恺用庄子的“心斋”、“坐忘”等来消除物我利害关系。正如李泽厚所言:“他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关照态度:不计厉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谓‘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是讲的这个道理。”[5]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丰子恺用西方立普斯等人的“审美的移情说”来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认为两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一种主客合一的境界。并借由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丰子恺认为主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感悟到主客合一的“气韵生动”的境界。这样,丰子恺层层递进,揭示了主客体之间的观照关系。王伟在《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初探》中指出:“他对‘美’的本质分析始终强调着‘真、善、美’的统一,他认为‘真’、‘善’是‘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完成,‘真’、‘善’生‘美’,‘美’生艺术,是儒学思想使丰子恺重新解释了康德的‘真、善、美’理论。”[6]这其实传达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强调对外来文化要有正确的“拿来”态度。丰子恺既没有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情结而放弃“拿来”,也没有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西方文化,这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将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在东西美学观点互证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

(二)在理论取向上,丰子恺美学思想始终以人为关注的终级目标

杨平在《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中引用的一段话对我们反省中国现代美学有特别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美学体验尽管可以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加以分析,由华兹华斯等艺术家们进行描述,它仍然是你自己的审美行为的主宰者,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作者’。”[7]从这我们可以分析出,美学始终是关怀人的生命意义的一门学科。美学不是一门形而上的学科,研究美学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关怀生命与人生的智慧之学。在新的世纪,重建人的诗性情怀,这是美学的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在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双重变奏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国家、民族为本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也应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性的一种展开。不过,在看到中国现代美学性的这一面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中,以个体生存、以审美独立性为目的的美学观也构成重要的方面。”[8]丰子恺就属于后者。他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具有技能的人,而是培养具有“艺术心”的人。而20 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重视文艺的实用性,这使得丰子恺一度走向边缘。但我们今天来看,这实在是丰子恺对教育的一种远见,这其实也是丰子恺“立人”的重要内容。

他反对抹杀人的个性,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强调童心的重要性。因为儿童是自然地,最不虚伪做作地,纯粹以自己的需要来对待这个世界,而成人大都是卑鄙的、机械的人。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观照,反映出丰子恺对自然的、不被世网所束缚的人性的向往。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也是他对美的思考与理想的人和人生的建设相统一的过程。他始终怀着儒家“仁者爱人”的情怀,认为每个人不论其地位、学识都是有价值的个体,只要有了艺术心,都能看见美的世界。因此,丰子恺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使人进入到美的世界。把握了丰子恺的这层美学思想,我们能感受到失落的审美价值的回归。尤其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社会价值越来越偏向于实用性和功利性,人的个体性越来越被忽视,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思想无疑有着远见卓识。他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的存在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三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局限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质。他的理论也存在着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主要缘于他的世界观的局限。

首先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缺乏一种批判、革新精神。在他的美学观点中,儒释道的文化传统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如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率真和佛家的缘起说。但一些消极观念也同样出现在他身上,如儒家的中庸、怨而不怒,佛家的宿命论。这些消极的因素使他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时总是以一种冲淡的风格表现出来,较少采取一种激烈的行为。因而使得他的美学观点总是充满着一种幻想色彩。他期盼通过仁爱来改变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安贫乐道则使他满足于个人平静、稳定、封闭式的生活方式,佛家的宿命论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接受因果报应之说法。这些思想在中国民族生存存在很大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使得他的美学思想在那个时代总是特立于时代潮流之外,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忽视。

其次,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丰子恺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他认为:“因为艺术家常常是敏感的,常是时代的先驱者。世人所未曾做到的是,艺术家有先见之明。所以艺术家创造未来的世界,后人当然跟了他实行,艺术家创造未来的自然,自然也会因了培养的关系而跟了他变形。”[2]568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他把艺术家“神化”了,艺术家创造世界、创造自然,艺术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丰子恺过于专营个人审美和纯艺术,自然也就失去了对时代、社会和文学自身的感召力。同时也反映出丰子恺对“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舍弃。他曾经说过科学并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但艺术可以,这明显不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在《梅花说到美》一文中,他主张“美的主观融合说”[2]565,认为只有主观和客观“二者同时共动,美感方始成立”[2]565。思维方式的相互矛盾也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观点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20 世纪初,中国的思想文化正处于破旧立新的历史转折期,中国知识分子也是在摸索中吸收自己想要的养分,在这个过程中,丰子恺身上或多或少会遗留某些不足,但在中国现代美学的进程中,他并没有和传统分割,始终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瑕不掩瑜,丰子恺的美学思想史在20 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笔,对现代美学思想仍有积极的意义。

[1]金雅,余连祥.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125.

[4]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401.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艺术出版社,1999:193.

[6]王伟.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32.

[7]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72.

[8]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05.

猜你喜欢

丰子恺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