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文化养老价值及发展机制

2013-04-07黄佳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科普老年人大学

黄佳豪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趋势。所谓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在人口中比例提高的过程或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过程[1]。根据联合国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或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就标志着该国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阶段。1999 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是发展中国家中较早进入老龄社会、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 亿,占总人口的13.26%。全国老龄办预测,老年人口数量到2023 年将增加到2.7 亿,到2050 年将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质的生活状态的渴望与追求会更加强烈。如何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就成为全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当前,在郑州、重庆、济南、大连、沈阳、锦州、南京、太原等地逐步兴盛起来的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在向社区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又积极发挥了其强大的文化养老功能,这就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探索。社区老年科普大学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作为社区老年科普大学中的主要学员,老年人深受其益。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用科学精神武装老人的头脑、用科普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用科学知识提升老人的技能,这将积极推动我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一 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文化养老价值

(一)老有所学

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关注人的教育需求的满足,向老年人普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设置了健康保健、饮食营养、心理卫生、家庭烹饪、家庭教育、计算机、法律常识、家庭理财、就业技能、现代科技等多门课程,这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活跃身心、拓宽眼界、增加文化科学知识的平台,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走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老年人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过程中,兴趣得到发展,潜力得到开发,知识结构得到丰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从而有效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二)老有所乐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普遍表现为自尊感与自卑感共存、焦虑感与忧郁感相伴、衰老感与怀旧感同在[2],心理特征与人生的其他阶段差异较大。社区老年科普大学搭起了一座老年人与社会、老年人与他人沟通的桥梁,基于此老年人能重会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交流人生,交流思想,获得精神慰藉。老年人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消除了孤独和失落感,消除了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树立起正确的晚年生活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晚年的生活,追求自我完善,提高了主观幸福感。

(三)老有所为

一方面,社区老年科普大学为充分发挥本社区的老科学工作者的科普宣讲作用,为他们奉献余热,广泛参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知识传播、文化熏陶下,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老年人组成金色忘年交团体、老年合唱团,积极开展关心下一代的活动,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担任社区志愿者,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等。老年人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发挥余热,在社区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再创造,也有力推动了社区善治格局的构建和完善。

二 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发展的机制

尽管我国的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因其群众性、地域性、灵活性、开放性及多样性的特点在各地蓬勃开展,但是,社区老年科普大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讲师队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不规范等,与社区居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一)科学制定和完善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发展规划

各地方政府要将社区科普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布局、数量、规模、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建设社区老年科普大学,逐步解决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场所、校舍、设备等基础设施问题,增加经费、扩大规模、改善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并将创建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工作列入评选“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的考核标准,纳入科普工作计划,纳入社区居家养老范畴,列入目标责任状。

(二)形成老年科普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各级政府要将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办学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立法形式形成刚性投入机制,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科普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合作办学,可以采取社区与企业联办、社区与驻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联办、社区之间合办、社区自办等多渠道办学途径,充分利用、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集资渠道。另外,也可以进行市场机制的探索,对部分科普教育实施少量的收费。经费来源多元化是社区老年科普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建设高素质的、稳定的老年科普教育志愿者队伍

科普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知识视野、科普知识的丰富性与传播热情直接关系到老年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活力。可以采取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社会招聘等形式,招收科普志愿者,通过先试讲、再扩讲、后聘用的方法[3],选拔社区离退休专家和驻区单位中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热心科普事业的积极分子组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专家科普讲师团,解决社区科普师资困难。加强对科普志愿者的职前培训和中期培训,提高科普志愿者对科普教育、老年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适当奖励在社区科普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普志愿者,激发科技人员献身社区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定期举办社区科普教育志愿者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办学和教学经验,保证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成立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管理委员会,实行市科协、区科协、街道办事处、社区四级管理,各负其责,做到组织有机构、管理有专人、办公有场所、办学有章法,推动社区老年科普大学蓬勃发展。市科协负责宏观协调、制定全年教学计划、检查督导、表彰奖励、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等;区科协负责选择科普教学点及所辖科普大学的日常教学管理,组织安排第二课堂活动等;街道办事处负责推荐办学点、对科普大学进行行政管理并给予支持;社区具体实施科普大学管理、招收学员、组织上课等。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促使社区科普教育步入正规化管理的轨道。

(五)根据老年教育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学员的文化基础存在差异、对科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存在较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充分征求、听取社区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坚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采取“群众报菜单,学校定菜谱”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得科普大学的所授知识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务社区居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六)教学方式多样化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能,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4]这启迪我们在老年科普教育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与创造性。科普作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传播可以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与载体融合。可将科普与文化、体育、文艺、休闲等形式相结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趣味与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适时举办科普文艺汇演、才艺展示、科普旅游、科学健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创造出受广大社区居民、老年人欢迎、富有实效的科普方式。同时,某些课程可以采用函授教育,并附上磁带或光碟,使那些不能脱岗、交通不方便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能受到教育。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扩大社区老年科普大学的影响力。

[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2]程向东.社区科普大学是老年人教育的必由之路[C].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 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2008:34-36.

[3]沈阳市科协.精心打造社区科普大学品牌[J].科协论坛,2011(11):6-7.

[4]陈永光.科普大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厦门社区科普大学为例[J].海峡科学,2012(3):16-17.

猜你喜欢

科普老年人大学
认识老年人跌倒
“留白”是个大学问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科普达人养成记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