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后中欧关系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
2013-04-06华倩,李翔
华 倩, 李 翔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2004年5月1日,欧盟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历程,一次性吸纳了来自于中东欧和地中海的10个国家,从而由一个有15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一体化组织扩张为由25个国家组成的“大欧盟”[1],东扩后的欧盟成为了一个经济总值愈10万亿美元的经济实体。同时,随着欧盟成员国数量不断的扩大,欧盟的对外政策逐渐出现了整合后新的趋向,而其对中欧关系的发展亦是如此。本文将从2004至今的中欧关系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就每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作出简要分析。
1 欧盟东扩后初期的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时期
2004年至2005年底,在欧盟内部整合的同时,中欧关系稳步发展。这段时间欧盟在对外政策上基本沿袭2003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相关精神。对于扩大后的欧盟,中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是中欧关系的稳步发展时期。
首先,从欧盟方面来看,扩大后的欧盟沉浸在版图扩张的喜悦中,对于“大欧洲”理想的实现又靠近一步的成就感充斥着整个欧洲大陆。在此背景之下,欧盟也期望在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上取得更具影响力的成就。欧盟因循着2003年10月发表的文件《欧盟对华政策:一个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中欧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面临的挑战》中的基本主张,致力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希望建立一种全面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在所关注的一切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见解,能够支持多边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跟中国的各项具体的合作不断加深,对于中方一直关注的武器销售禁令问题,法德等主要欧盟国家提出了解除对华武器销售禁令的倡议。此外还和中国签订协议,邀请中国投资并参与欧盟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甚至于有中国学者称2003-2004年是中欧关系“蜜月的最高潮”[2],欧洲媒体也把2004年称为“欧洲的中国年”。其次,中方也在2003年10月发布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对即将扩大的欧盟做了展望并明确表达期望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愿望。对中国而言,2004年欧盟开始取代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欧盟还是中国的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在国际事务中,2004年美伊战争后,中国不断倡导中欧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加强磋商与合作。
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指引下,中欧关系迅速升温。双方从共同利益出发,都对彼此合作程度和深度做出努力。在经贸领域,双方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因素上升直接推动贸易额的增加。中欧贸易额由2003年的1 252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2 723亿美元。中欧双方贸易额的不断提升标志着全面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在政治领域,双方在2005年新建立了副部长级的战略对话机制,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政治对话和文化交流成果颇丰。
2 “大欧盟”形成后的中欧关系发展低潮期
2006年至2008年年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欧关系中的利益摩擦增多,导致中欧关系复杂化。大多数学者都将2006年10月欧盟所发表的关于中欧关系的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鲜明的转折点。该文件明确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开放,希望中国在各个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提出中欧关系要更加“平等”,调整了此前5个文件确立的不断提升中欧关系的基调。当然,文件的出台源于中欧双方在国际事务及彼此诉求的分歧点增多。
首先,中欧贸易竞争态势加剧。中国不断提升的世界性的经济影响力让欧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方面对中国不断扩大的对欧贸易顺差相当不满。不断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随之大幅增加,导致中欧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中国参与欧盟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计划也因为不断遭到排挤而导致搁浅。双方贸易的竞争性导致共同合作基础受到挑战。
其次,中欧在人权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凸显。随着欧盟主要大国的领导人的更替,其新上任的领导人纷纷表现出对中国人权问题的不满。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支持“藏独”,并于2007年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接见达赖喇嘛的德国总理。2008年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过程中遭到“藏独”分子的严重干扰,法国总统萨科奇甚至执意以欧盟轮值主席国首脑的身份接见达赖喇嘛,导致中法关系急转直下。欧洲议会和欧洲媒体一直是批评中国人权纪录的阵地,甚至连欧盟许多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权问题置于更为重要的外交政策议程。在这一时期,中欧在制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矛盾再度上升。欧洲甚至将中国塑造成苏丹、津巴布韦、缅甸等所谓独裁国家的支持者。
再次,中欧对彼此外交政策的关切点加强。中非关系的发展引发欧盟担忧,而欧洲国家在亚洲地区势力的局部性扩展也引发了中国的关注。冷战结束后,欧洲一直是非洲最主要的发展支持方。借助这一有利地位以及欧非之间的历史纽带,欧盟成为非洲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外部力量。而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不断发展,欧盟认为这必将影响其在非洲的传统利益。非洲问题成为中欧关系新的摩擦点。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欧盟也期望自身的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因此也试图在中国周边地区扩大影响,诸如在北约名义下对阿富汗展开的军事行动等引发了中国的不安。欧方对中国军事透明化的高调关注及将台海局势与解除对华军售的努力挂钩的企图令中国不满。
最后,中欧对国际问题的共同关注引发不同见解。在被欧盟列为首要外交议程的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欧虽有重要合作,但双方在基本立场诸如发展中国家是否应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指标、设定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份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等问题上存在差距。另外,在欧盟主导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方会晤机制中,中欧在是否强化对伊朗制裁等问题上分歧明显。虽然中欧双方都强调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应该起到权威作用,并支持联合国改革,但是双方在具体改革方案上意见不一。
总的来说,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欧盟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出现的利益分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时期,欧盟发出“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戒心表露无余,这对蜜月期的中欧关系无疑是当头一棒。
3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欧关系复杂化
自2009年之后,中欧关系再次走出低谷,一方面双方政治互信增强,经济和战略合作向深入发展。然而另一方面,欧盟对于中国的崛起仍然抱有较大的担忧,特别是在内部生存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对中欧前景的表述趋向复杂化。但从全局来看,双方就互相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愿望更加迫切。
首先,2008年开始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欧盟各国所产生的打击效应不断显现。欧债危机使得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而危机中的欧盟是需要中国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欧双方的互相依存依旧存在。欧债危机后欧盟不断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特别是2012年德国总理的访华,中德双方签署了10余个合作协定,强调了中德合作是双赢的合作,显示出中欧关系在经历了一轮低潮期之后有望慢慢回暖。
其次,从欧盟内部来看,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更是使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甚至连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元区”也不断遭受质疑。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遇到瓶颈,由此可以预见的是,欧盟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缺乏责任约束等问题所困扰。《里斯本条约》只起原则指导性作用,欧盟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仍然缺乏统一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对中欧关系的发展构成挑战。
另外,在处理中欧关系的问题上欧盟各国的态度不一。2009年,欧洲的重要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发表了一份题为《欧中关系实力评估》的长期政策报告。该报告对欧盟27个国家的对华政策做了四个不同的分类:一是张扬的工业国,包括德国、捷克和波兰。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且在经济上注重维护自己的竞争地位;二是意识形态型的自由贸易国家,包括荷兰、瑞典,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上持批评态度,但坚决主张自由贸易;三是随和的重商国,包括斯洛文尼亚、芬兰、保加利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在意经济利益,在政治上与中国相对友好;四是欧盟追随者,比如比利时、奥地利、立陶宛等国。尽管这一区分值得商榷,但它反映出目前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复杂性特征。
4 小结
中欧关系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经历着曲折但颇有成效的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来之不易。从长远来看,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着中欧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中欧关系定位。多极化世界的形成过程中,中欧两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决定了双方必将不断探索彼此的定位。而双方在共同利益和战略诉求有着广泛的共识,这是中欧关系不断走向成熟的深层次原因。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第二,美国对中欧关系的广泛影响力仍然存在。在目前世界一超多强的背景下,美国依然是欧盟对外政策的首要关心者。而美欧的特殊关系在事实上对中欧关系的发展必然产生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希望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却由于美国的不断施压而一直悬而未决。在美国选择“重返亚太”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作为在亚太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与欧洲的接近必然引起美国的警觉。
第三,不断扩大的欧盟一方面期望获得与其版图相称的影响力和不断增强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来自内部整合的重重困难。中国广大的市场潜力对欧盟经济复苏、就业增长都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具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和海外投资也将有助于欧元区摆脱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保持欧元的稳定。
第四,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谋求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与欧盟的稳定经贸联系基础,长期有效的政治高层对话是中欧关系发展积极性因素。中欧在对各自未来发展道路的战略取向上也有相似之处,“欧洲2020战略”和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在发展思路、经济模式、社会管理、环保治理等方面都有共同的战略目的[3]。
第五,中欧关系中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并且亟待解决。在意识形态方面,欧盟在对华人权和民主状况过多的关注会给双边关系带来发展的阻碍。另外,在经贸领域欧盟对华贸易壁垒的增多,以及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已成为双方扩大经贸往来的障碍。另外,欧盟拒绝废除对华军售禁令及高新产品出口限制等偏见性政策也阻碍了中欧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欧盟在区域一体化中遇到的障碍,已使得中欧各自经历着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欧关系发展迈向新台阶创造了契机,也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各方冷静分析,不断提高双边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路聂海.从国家利益看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性[J].和平与发展,2007(4): 48-50.
[2] 张恩煜.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和前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86-93.
[3] 叶 江.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1(3):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