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展望

2013-04-06李国强高芳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策心理

李国强,高芳红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 417000;2.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100)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自1980 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发展至今,逐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服务对象与人群不断扩大、教育内容日益扩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成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背景与演进状况如何?这一问题值得加以全面检视,以利今后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演进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转型对国民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时期,而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又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大量新的社会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近30 年来,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增多、各种竞争压力加剧、不确定性增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际交往增多、社会支持网络急剧调整、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因重大灾害、疾病传播、社会失范等现象引起的突发性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持续上升,不容忽视。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存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

就学生自身而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不良社会风气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趋势,在各种年龄阶段的大中小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08 年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发现,在过去的近20 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焦虑水平、抑郁水平逐渐上升。研究者认为,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1]。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构和谐社会呼唤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来看,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有政协委员指出,心理精神健康是全民族素质的标志之一,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引人关注的是,2006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途径,并把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也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成为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指南。中共中央如此论述心理学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还是第一次。而心理和谐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关注各种处境不利群体如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等,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3]。

(四)国家教育事业持续跨越式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上述背景,就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持续跨越式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伴随这一进程,正如教育部有关文件所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大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卫生政策的演进

(一)政策的演进阶段及主要内容

在前述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酝酿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这样3 个连续的阶段,这是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互动努力的结果。

1.1980年代中后期:政策酝酿期

在1980 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广大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就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做了大量调查,呼吁学校各级机构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国家、学校、家庭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选择的在少数学校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如辅导讲座。在国家育部门的关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纷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或机构,出版教育读物,进行系统的科研试验。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普及,重视心理素质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各方面所接受和支持。一般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198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性工作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出台起到了积累经验的作用。

2.1990年代: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199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陆续出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国家开始明确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1994 年9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强调要把“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之一。此后,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开始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或内涵相近的“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一词。有关文件还有:1997 年4 月原国家教委印发的《9 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1998 年3 月16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1998 年8 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意见》,1998年12 月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年6 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上述文件逐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课程设置、人员组织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说明,为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出台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1999 年8 月13 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这被认为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这一时期,与国家层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相呼应,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文件与政策。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一些省份开始受到重视,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1998 年12 月颁布了《上海全日制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广东、江苏、河南等省也先后颁布了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3.21 世纪初: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

进入21 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开展也不断深化,青少年心理成长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进入完善与实施的深化阶段。

首先,国家在多个文件与政策中进一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有:2001 年5 月29 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引人注目的是,2001 年3 月15 日,中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被认为是我国第1 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2001 年6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 年2 月10 日教育部颁布《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 年2 月26 日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 年6 月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更是从战略高度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了有关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开始拓展和完善。

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2002 年8 月1 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 年12 月又颁布了修订版《纲要》。2007年3 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性纲要》,《纲要》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而言,2001 年3月16 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1999 年8 月教育部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文件后,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颁发的另一文件,这两个文件对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2 年4月23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3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7 月5 日,教育部又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005 年1 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也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与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如2001 年,江苏省颁发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2004 年,云南省颁发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他省市也先后颁发了类似政策性文件;2005 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2006 年9 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建设标准》,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个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建设的省级文件;2007 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这被认为是国内首个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

(二)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逐步出台

进入新世纪,为了应对诸如突发性疾病大流行、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伤害,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如2008 年5月12 日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积极的地震救灾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迅速组织开展了针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迅速出台了针对学校学生的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教基[2008]17 号)、《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地震灾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目录》、《四川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08〕238 号)等。在这些政策性文件中提出,地震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灾后心理、学习和社会技能等方面掌握必要的常识,并学习基本的应对方法和技巧。这些政策文件有效地指导和支持了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工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教育政策的特殊关注对象。2013 年1 月4 日,《教育部等5 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三)努力探索制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精神卫生政策

有关法律法规及精神卫生政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法源基础与政策来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重视精神卫生立法,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0 年代颁布了与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如台湾地区于1990 年12 月出台了《精神卫生法》、于2001 年10 月出台了《心理师法》,同时,历年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机构”重视并陆续制定颁布了各种(心理)辅导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从而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4]。

中国大陆自1980 年以来,先后制定了20 多部与精神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精神药品管理规定》(1988)、《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1989)、《残疾人保障法》(1990)等。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2 年4 月10 日颁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特别是2008 年1 月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等17 个部级单位联合印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 年—2015 年)》(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是一个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指导纲要》的制定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并就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指标与目标做了明确的中长期规划。

引人注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自1985 年至今提交的草案不下20 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历经广泛征集意见与研究,终于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 年10 月26 日通过,自2013 年5 月1 日起施行。《精神卫生法》把精神疾病的预防放在突出位置。其中第16 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法规与政策。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该《条例》作为我国首部规范精神卫生问题的地方性法规,于2002 年4 月7 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配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北京市也在2006 年12 月8 日通过了《精神卫生条例》,并于2007 年3 月1 日起施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学校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违法的。

三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展望

(一)克服弹性较大、刚性不足的欠缺,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约束力与执行力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观念的落后、制度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弹性较大,刚性不足,尚待完善和加大执行力度。这主要表现在:有关心理教育经费政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问题、上岗资格认定问题、心理教育教师职称评聘问题、教师心理教育工作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保障问题等,尤其是许多地区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得好,否则就开展得差,相应的开展好坏的责任等问题,均缺乏相关的明确政策规定或硬性执行规定。因此,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将进一步重视国家心理健康政策的法源设计与完善,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则应进一步制订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学校应实实在在加以贯彻执行。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公平性,更加重视有特殊需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性安排

关于健康问题,WHO《组织法》明确规定:“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各国政府应对其人民的健康负责。”无疑,享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和学生的基本权利。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教育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也注意到了心理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诉求。在2002 年8 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然,这些要求已经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心理教育应注重公平、面向全体学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基于社会学的视野,提出了当前存在的心理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认为“心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心理教育问题,尤其是把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与社会公平、教育民主相联系时更是如此”[5]。在我们看来,目前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或城乡学校之间的心理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同阶层学生的心理教育机会不均等,学校教育的微观互动情境中处于其他弱势地位学生的心理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的相关立法与政策,要加强和落实心理教育的制度建设,使学校心理教育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证心理教育成为全体学生所共享的基本教育权利。同时如人们所提出的,也要注意防止商业利益对心理教育公平性的侵蚀,防止“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某些权力部门失责的挡箭牌、防止心理健康的咨询业务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生财之道,也包括要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对全体青少年实行全纳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从源头上消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种种因素,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潜力得到充分开发的有用之才[6]。唯此,我们也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困扰社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参与度

国家的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具有权威性、广泛的社会认同性、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参与度。

就我国而言,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内的国民心理素质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地各类学校也认真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在历届人大、政协两会上均有多位委员就国民精神卫生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多项提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吸引了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关注,社会公众、广大学生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育部门也成立了诸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相应心理教育指导机构。

但有关心理政策的完善显然还需要全社会更广泛有效的参与,以便取得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如迄今为止在《精神卫生法》及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的制定、完善与实施、心理健康标准如网络成瘾标准的制定、心理测量与心理治疗方法手段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人员的从业资格等方面,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争议与困境。如有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01 年就出台的我国首部精神卫生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条例》中的一些规定和现实操作并没有交点,缺乏执行的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对此不够重视,执行困难[7]。又如2008 年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牵头制定的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中,玩游戏等网络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标准》,《标准》共具体列举了5 条上网成瘾的诊断标准,包括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难以把握使用网络的度、固执使用网络造成危害性后果、因使用网络放弃社交活动等。《标准》显示,只要符合5条标准中的其中1 条,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上网成瘾。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议论与关注。一个还未在全国推广实施的标准却已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部分网友质疑,该标准一旦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是否就将成为一个全国标准来进行“精神病”的认定?也有心理教育有关人士如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陶宏开教授建议,要慎贴精神病标签[8]。

(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专业支持力度

目前虽然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地、设施、师资的配备等方面的专业性要求有了不少相关的规定,但因相应的资金、制度方面的支持未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之间的关系未能在实践中理顺,从而导致专业水准发展滞后。此外,如何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过程、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出版物的专业水准、避免心理教育简单德育化、管理化等,均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覆盖场域

国家心理健康政策的涵盖层面应包含不同的生活场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职场等[9]。就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政策而言,这其实是国家心理健康政策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应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场域,但也应延伸至家庭、社区、职场等相关社会生活场域。不可否认,目前在诸如网吧治理、社区心理的优化、家庭心理保健、媒体环境净化等方面均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以此营造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整体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总体上看,目前这项工作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力度的加大仍然值得期待。

[1]桂杰,刘晨曦.一项调查发现:近二十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N].中国青年报,2008-12-29.

[2]甄雪原.一亿人存在心理疾患 委员建议推全民心理健康计划[EB/OL].(2009-03-08).http://www.chinanews.com/jk/kong/news/2009/03- 08/1592570.shtml.

[3]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7(4):2-6.

[4]任志洪,叶一舵.台湾中小学辅导的法规建设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23-26.

[5]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4.

[6]孙抱宏.真相考察、问题建构和政策选择:社会学建构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1-4.

[7]李欣.丁孙莹.“难产”了13 年,《精神卫生法》何时出台[J/OL].(2008-10-28).http://old.jfdaily.com/news/xwshehui/200810/t20081028_425618.htm.

[8]赵喜斌.网瘾精神病是否能免责 法官称暂不影响司法审判[J/OL].(2008-11-21).http://news.sohu.com/20081121/n260779053.shtml.

[9]王智弘.从“心理健康办公室”的成立谈台湾心理健康政策的方向[EB/OL].(2009-04-07).http://www.psychinese.com/Info/Html/2009/04/1318.html.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政策心理
政策
政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助企政策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