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人文精神构建的三重内涵

2013-04-0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批判性人文精神

周 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划财务处,湖南 娄底 417000)

最近全国都在学习“十八大”精神,大家把“内涵式发展”作为核心精神加以领会。在此背景下,笔者浏览《会计之友》上的论文《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文情感教育》[1]后略有所感,也想就当下中国会计的“内涵式发展”发表一下拙见。对于当下中国会计而言,“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在于会计的人文精神建构。毋庸置疑,会计工作需要渗透进浓厚的人文精神,但令人忧虑的是会计在中国当下已经仅仅成为一种谋生的饭碗,进一步来说当下中国会计人文精神“沙化”的现实是当下会计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笔者从会计的三重内涵即主体性、公共性和批判性进行思考,试图为解决这一困境提出一孔之见。

一 内涵之一:主体性的精神

这里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由意识的确定,它是人文精神机制的核心元素。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福柯这样界定主体性:人的精神性可称其为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我们不把内在的精神为依据来从事会计行为,就意味着我们已经遮蔽了自身的主体性。这里的精神应包括两个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里的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而人文精神体现为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以及理想人格的肯定。

但要获得主体性就必须使会计工作者不仅具有科学精神,而且更需要人文精神。一般而言,现实社会比较注重的是会计工作者的科学精神,而不太重视会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由此,我们应该加强会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外部对于金融活动中货币核算与监督等具有主人的身份;但更重要的是会计工作者的内在价值的重建。这里的内在价值发源于会计主体的人文素质修养,它包括两个层面:会计的人文知识与关怀品格,这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会计工作者的主体性。在此,会计主体的人文精神是作为会计工作者主体性的根本支撑所在。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他应该时刻意识到经济活动中的“我”的决定的意义。而对于货币而言,在核算与监督中我们首先直接感受到的不是客观的金钱,而是会计活动中主体的处境和其所传达的意义所在。由此,会计主体的人文精神也就体现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张力上:“个体的这种主动和独创可以是对群体的既成事实的心理积淀的挑战、变革和突破,而当这种挑战、变革和革新、群体与个体便这样处在辩证关系中,尽管这是理想化了的简单公式,现实和历史要复杂万倍。”[2]

因此,会计工作者主体内在价值的重建需要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会计主体的自觉意识,二是会计主体的现实处境。因而,相应的针对性和互动的逻辑性必须在会计个体的主观现实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现实之间充分予以关注。

二 内涵之二:公共性的关怀

一般而言,公共领域被理解为与公共权力机关相对立,也与私人领域相抗衡。而公共性指的是公共领域中的自由、民主的原则和批判性。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公共性理解为身份肯定的“主体间性”:一是交往消解主体,二是交往实现主体肯定[3]。在此,我们可以从会计与会计工作者两个方面来看“公共性”的含义。

一方面,会计的“公共性”可以归结为它的社会性,如会计事件、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等各种已发生的客观存在。比如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首先是它的属性具有社会公共性,会计信息的消费对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费者而不是像一般的产品为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服务;其次是它的使用价值(即产品功能)具有多样性,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最后是它的成本性,会计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有耗费,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另外,经济生活中的产品有真货和赝品之分,会计信息也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别。

另一方面,会计工作者的“公共性”则体现在他的知识分子身份,此身份就是会计工作者在会计活动中的社会定位,而会计工作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又与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一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数字化、理性化,但会计工作者一旦理性化后就具有了“技术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会计工作者脱离自身的生活世界,而成为数字、理性的奴隶。一般来说,会计工作者不怎么关心公共事务,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问题,并不是所谓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能够一揽子解决的,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诸多的与会计本身无关的问题,例如,经济体制、人文意识等社会环境。……但会计决不能沦为权力意志的工具,会计应有它自身的灵魂与使命。”[4]由此,为了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会计工作者必须强调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所以,如果要重建会计工作者自身的现实身份与公共角色,基于历史使命感的会计工作者就应当自由地去审查会计现实和反思会计历史。

三 内涵之三:批判性的勇气

“会计数字是一种数字艺术,它通过在财务报表上数字的描绘呈现给人以美、丑、善、恶。”[4]这就需要我们批判会计活动中的美、丑、善、恶,它是肯定,也是否定。在此,批判性的肯定就是研究会计自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的意义关系;而批判性的否定则是要求会计作为主体的一种人文态度。因此,我们不仅要去肯定会计行为中正确的部分,还要去否定会计行为中那些虚假的部分。在此,笔者认为:“语言批判、思想批判与现实批判作为主体批判性的三个基本维度”[5]。

那么,会计工作者如何在这三个维度下展开批判?首先,语言的批判意味着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在科学的要求上去分辨错误的账目等,还要达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而思想的批判即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性思考,这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相当扎实的会计史功力去透视会计行为中的思想倾向,从而更敏锐地发现当今会计发展的新潮流;最后,现实批判要求会计工作者时刻关注当下现实的世界,不断去捕捉与反思会计活动中的新问题,这是整个批判中最为关键的所在。从会计工作者的现实批判的角度而言,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会计主体的道德培育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作为主体的会计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积淀是批判性的重要前提之一;而现实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现实的关怀及其良知和道德意识是会计工作者主体批判性的另一关键性所在。在此,谁在批判与批判本身及其批判的结果同样重要[6]。

综上所述,在十八大精神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让会计界的内涵式发展落实在人文精神构建的基础上。因为会计主体“不建立人文视角……就无法具体指明此种缺乏明确有效人文价值视角的改革,到底造成了人们精神、身心哪些伤害。”[7]这意味着“发达主义”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就是中国当下会计界需要重建人文精神机制。在此,如果“会计工作被赋予人文精神则会做到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提倡会计人文精神,强化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行业自身发展与完善、企业开拓与创新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健全的内在要求;提倡会计人文精神更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而迈出的坚实步伐[8]。由此,笔者认为重建当代中国会计的人文精神机制就在于会计的主体性、公共性与批判性在会计实践中的定位:“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互为条件,二是互为中心,三是互相消解。”[5]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代中国会计界的人文精神机制的重建,亦即当代会计界中人的价值重建就在这三者共在的互动格局中才是指日可待的。

[1]贾俊梅,毕伟林.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文情感教育[J].会计之友,2010(7):109-110.

[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286.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4.

[4]应唯.反映与异见:关于会计思想的“杂”谈[J].财务与会计,2008(3):46-48.

[5]郭文成,黄丹.论当代中国编辑人文精神机制构建的三重向度[J].编辑之友,2011(5):36-37.

[6]鲁明军.精神的抽离与人文的失落.今日艺术网.[EB/OL].[2010-08-18].http://www.artnow.com.cn/Discuss/DiscussChildDetail.aspx?ChannelID=587& ArticleID=26857.

[7]贺照田.时代的认知要求与人文知识思想的再出发[J].书城,2005(5):48-52.

[8]王悦,易曼.刍议会计人文精神[J].上海会计,2003(6):50-51.

猜你喜欢

公共性批判性人文精神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