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竞存观念刍议
2013-04-06苏全有李伊波
苏全有,李伊波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至深,其在清末的体现就是竞存观念,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天演论》译介入中国以降,竞存观念在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深刻地存在着并影响着时人的思想与践履,然至今学界对之缺乏专题探究。王尔敏、张士欢、王宏斌、姜义华、王晓明等人也只是偶有触及。[1-4]笔者拟以清末为视域,梳理脉络,重建史实,以期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政治领域中的竞存观念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达尔文曰:‘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亦如是也。”[5]他将原适用于自然界的竞存观念扩展到人类社会。竞存观念在清末政治领域的表征集中在保国强种和变法改革两大方面。
(一)保国强种
清末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泱泱中央大国”惨败于“蕞尔小国”,丧权辱国条约强加在国人肩上,“上国”观念被彻底击碎,亡国灭种危机愈加凸显,随之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亦由“彷徨”走向“自觉”。正如王尔敏所言:国人“存亡的自觉”动力之源,其一是理论上的,“由于接受一种新观念而推衍得来,这就是西方进化论的输入,激起中国思潮上不可数计的浪峰”,其中浪头之一即“以物竞天择学说,引起国人危亡的警惕与争持生存的自觉”;其二是现实上的“列强瓜分中国,促使知识分子产生亡国灭种的痛觉”;其三是“战败的刺激,也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83-84民族危机的加剧使清末竞存观念在政治领域的目标即为保国强种,翘盼民族振兴,同西方列强争雄。
1.保国方面
清末国家政权面临的最大危机莫过于“庚子拳乱,联军入京,帝后西逃”。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沙俄军队趁火打劫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为了将这一侵略事实合法化,遂于辛丑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901年3月24日)逼迫清廷在其单方提出的条约上签字,遭到全权大臣杨儒严词拒绝。是日,上海各界人士闻悉俄国这一逼约举动近千人集会并通过《集议宗旨》指出:“凡系中国国民,皆当存保全中国国土之心,即皆当存保全中国主权之心。此次集议,筹挽救俄约之法,以后凡我同志之人,务各劝导乡里故旧、族党亲戚及新进后辈,使人人知中国危亡在即,非开通智识不能竞存立于地球之上,即不能保守中国向有之土地。”[6]群众对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亟切关心和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由此可见。
不久著名佛教人士宗仰上人亦发表演说:“夫今日之事机,危迫极矣。况此番议会乃我中国同胞四万万人竞存立于地球之上最紧要、最苦楚之一大事。诸君岂可游戏视之,无足轻重乎。”[7]他以一弃世绝俗、方外遁世之人对民众提出忠告,传递出对同胞竞存于地球之上的无尽关忧之情。清末保国意识与竞存观念的融合往往是在列强压迫接踵而至、国家危亡悬于一线之时知识分子被动做出的思想自觉。
2.强种方面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种族间优胜劣汰、天演竞存的问题便成为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言道:“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8]严复将种与种之间的竞存置于国家竞存的初始。章太炎1899年初次付梓的《訄书》亦言:“彼共和而往,其任国子者,非以贵贵,惟竞存其族故。不然,今吾中夏之氏族,礧落彰较,皆出于五帝。五帝之民,何为而皆绝其祀也?是无他,夫自然之洮汰与人为之洮汰,优者必胜,而劣者必败。”[9]他将优胜劣汰的竞存观念同古代种族延续问题融为一炉,进而阐明其政治思想。
1902年梁启超在《斯巴达之国民教育》指出:“案立于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世界,岂惟智力之为急,抑体力亦特重也。近世各国学校,以体育为第一要著。虽不如斯巴达干涉之甚,然其精神则不相远矣。中国以善传种闻于天下,然为父母者率皆羸弱,犹复早婚早育,男女皆未成熟而生子,其所生者,羸弱又必加甚焉。恶种相传,每下愈况,人数虽多,半奄奄无生气,不待敌国之蹙之,而已萎黄憔悴,凋瘵零落,不能自存矣。”[10]梁氏从人种竞存角度出发反对早生早育,提倡体育增强国人体质,以期达到强种目的,竞存于优胜劣败的世界。同年蒋智由《忧患篇》指出:“天地间两物相遇,则竞存之理即行乎其间。国与国遇,而兴灭之事出焉:其甲国不灭,乙国亦不灭者,必其两国之程度相等,彼此皆有以自立者在,否则无幸焉。种与种遇,而存亡之机判焉:其甲种不亡、乙种亦不亡者,亦必其两种之程度相等,彼此皆有以自立者在,否则无幸焉。[11]他亦将种族间的竞存上升到与国家竞存休戚相关的高度,更凸显了当时种与种间竞存的激烈程度。
1905年的反华工禁约运动中,国人将竞存保种作为团结一致、抵制美货的重要旗帜。《申报》载:“不购美货系国人自由之权,与国际毫无干涉,今两月之约已满,但需认定初旨,切实力行……今各处志士知风响应,共表同情,其总枢纽全在上海商会,惟望我诸公以保种竞存为怀,持之坚行之力,必达其目的而后已。”[12]1906年同盟会元老胡汉民阐明《民报》办刊宗旨:“惟旧日之为异族政府所有者,固当倾覆之。而数千年君主专制之政府,亦必同时改造而后可以保种而竞存。”[13]同年河北钜鹿知县涂芥庵独自东渡日本考察并写下《东瀛见知录》,[14]亦将种族竞存提到与国家强弱、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高度。
清末竞存观念同保国强种的关联曾被商家作为广告词。《申报》刊登的“强种之宝自强丸”广告词称:“现在世界日臻文明,百图维新,人之智力与之俱进。强者胜,弱者败。种族争衡日甚一日,处天演竞存之际如今日者,非自强不可。不但个人自强,并且要人人自强,则国家日强,庶可竞存于列强之间。然民为邦本,必须要人人有自强之精神,方能自强。但是我中国同胞髓气弱者多,若要有自强之精神,必定要靠灵药培补精神气力,挽回造化才好。”[15]竞存观念影响之深从中可窥一斑。
(二)变法改革
变法改革过程中士人的竞存观念是对国家、民族现状有了较深刻认识后而主动产生的思想自觉,他们期盼民族振兴,同列强争存。这一过程在清末政治领域中表现为两个时段。
1.戊戌变法前后
自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等4篇政论文章至1898年戊戌变法前夜《天演论》译稿正式付梓,竞存观念亦随之产生巨大反响,变法核心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受其影响很大。
1904年康有为同英国监不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谈到戊戌变法期间自己不惧阻力、一心思变的原因时说:“吾国向来只知保守,当万国交通竞争之世,而行以数千年朽弊之旧法,必不能竞存于新世之中,是则不可不大变。故当戊戌时,吾甘冒犯一国之怒而毅然思变之。”[16]他对“三世说”的改造折射出进化论的思想光芒。
梁启超亦多次提及竞存观念对士人的影响。他在《十中德性相反相成义》中指出:“彼芸芸万类,平等竞存于天演界中,其能利己者必优而胜,其不能利己者必劣而败;此实有生之公例矣。西语曰:‘天助自助者。’故生人之大患,莫甚于不自助而望人之助我,不自利而欲人之利我。夫既谓之人矣,则安有肯助我而利我者乎?又安有能助我而利我者乎?国不自强,而望列国之为我保全,民不自治,而望君相之为我兴革,若是者,皆缺利己之德而已。”[17]他利用世间万物在天演界平等竞存、优胜劣汰的思想为其变法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2.预备立宪前后
1905年日本以“立宪小国”取得了对“专制大国”沙俄的战争胜利,这对清末政局产生了巨大冲击,朝野上下讨论立宪利弊成为立宪的直接诱因。正如张謇在与袁世凯的信中所言:“国家之危非甲午庚子所得比方乎,不变政体,枝枝节节之补救无益也……又言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18]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出洋考察宪政的礼部尚书戴鸿慈、闽浙总督端方联衔上奏其在丹麦、瑞典、挪威的考察情状:“其土壤之狭,人民之少,初不及中国一省”,“而亦有逼处强邻之惧”,且丹麦、挪威之枪械制造,瑞典的马队训练“亦皆有以自见,非他国所能轻视者”,“在外人或以该国地褊小等诸自郐,而以臣等心目所见,细加研求,则其所以竞存之故,实有可以不拔之基。”[19]他们从北欧小国看到立宪的巨大功效,渴求宪政能够成为实现民族竞存的一剂良药。
清末宫廷史官恽毓鼎在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八日日记中称:“看梁纂《英儒达尔文学说》一卷。达氏种源论,推明万物天演竞存之理。大凡人物之生,有天然淘汰,有人事淘汰,占于优位则胜而存,退于劣位则败而灭,其理甚精。余验之万物,证以中国历史,确不可易。处今日世界,尤宜熟复斯言。”[20]在清末预备立宪期间,作为宪政研究所总办的恽毓鼎于公务闲暇之外,捧读“维新逆党”梁启超著作并服膺其宣传之学说,予极高评价。
作为立宪派喉舌,以鼓吹君主立宪为第一要义的《半星期报》[21]1908年报道安南民众决死抗击法国殖民侵略,并以此勉勖国人,激发竞存图强意识:“我同胞苟能出死力以竞存,又何外力之不足拒耶?振奋图强,勉之,勉之。”[22]同年河南申阳高等官立小学堂自治会在宗旨中指出:“海阔天空,举同舟以共济,气求声应,合群力以竞存,危局千钧,前程万里,物竞天择之场,优胜劣汰之势,在此一举,何堪再误。”[23]1909年创办于日本东京的立宪派刊物《宪政新志》也表达了反对专治政体,倡导宪政,冀通过宪政实现国家强盛、同列强竞存的愿望。
二、文化领域中的竞存观念
竞存观念作为清末一种“警世”思想,在文化领域亦多有存在。
(一)文学
文学亦成为国人须奋力前进才能竞存的领域,这与当时社会现状及竞存观念广泛传播不无关系。清末民初著名小说家、出版家曾朴忆及戊戌时期结识陈季同并受其指点阅读大量法文作品的经历时说道:“我文学狂的主因,固然是我的一种嗜好,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他常和我说:‘我们在这个时代,不但科学非奋力前进,不能竞存,就是文学,也不可妄自尊大,自命为独一无二的文学之邦;殊不知人家的进步,和别的学问一样的一日千里,论到文学的统系来,就没有拿我们算在数内,比日本都不如哩。我在法国最久,法国人也接触得最多,往往听到他们对中国的论调,活活把你气死……都是翻译中国小说的,议论是半赞赏半玩笑;其余大部分,不是轻蔑,便是厌恶……总而言之,支那的文学是不堪的。’”[25]
1.诗歌
竞存观念在清末文化领域产生效果的主要表征即“诗界革命”中新派诗歌中折射的竞存意识。1900年蒋智由在《世境》中写道:“维新诏竟违天子,尚武魂谁唤国民?今日龙蛇齐起陆,竞存一线在黄人。”[26]他希冀通过维新唤起民众尚武精神,实现黄种人近代世界竞存的梦想。马君武1906年发表《华族祖国歌》有言:“地球之寿不能详,生物竞存始洪荒,万族次第归灭亡,最宜之族惟最强。优胜劣败理彰彰,天择无情何所望。华族,华族!肩枪腰剑奋勇赴战场。”[27]他将竞存思想融入诗歌中,激励士人为祖国能竞存于世界而奋战。
1909年愁予发表《女界感言》:“皇业难扶举国骚,竖儒妄自策庸韬。山河近等砧中肉,一任群雄段叚刀。可怜尺幅西江水,惨淡瓜分五色图。一样国民权堕落,裙钗队里执先驱。轮影车声相背驰,茫茫大陆我安之。登楼西望情何限,一派雄风竟属雌。”[28]此诗指出国家面临被瓜分豆剖、民众权利倾丧的现状,女性应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为救亡图存、国家竞存于世界贡献力量。苏州诗人黄摩西《太平洋七歌》其六也赞扬了侨民在海外的竞存精神:“珊瑚结岛浮无根,伟哉侨民能竞存”。[29]
2.作文
清末竞存观念在文化领域影响之深从少年时代胡适、茅盾的小学作文中也可窥见一斑。胡适回忆在澄衷学堂学习的经历言道:“我受杨千里先生(天骥)的影响最大”,“有一次,他教我们班上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这是我第一次读《天演论》,高兴的很。他出的作文题目也很特别,有一次的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但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30]40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3岁的沈德鸿就读于家乡浙江乌青镇高等小学时的作文《吴蜀论》写道:“自来立国于大地,与群雄纷争,须详知天下之大势,敌人之强弱;亦必顾全大局,不贪尺寸之利,然后可以竞存。”[31]少年时代的茅盾也用竞存的观念阐明立国大地、竞雄于世界需备的要素。
3.戏剧
1905年反华工禁约运动失败后国人难掩激愤之情,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图强竞存之志。如明明作的戏剧班本《有心人卖扇》唱道:“问同胞,可晓得,物竞天演,优者胜,劣者败,争生竞存。我中国,积弱至今,已达极点,屡受那,外人欺侮,真是可怜!”[32]该班本表露的竞存思想亦是国家积弱、备受欺侮难以同列强竞雄于世界的现状。
此外还有序文。1909年严复为泰晤士报馆所纂《万国通史》作序道:“至若究文明之进步,求世变之远因,察公例之流行,知社会之情状,欲学者毋忘前事,资为后师,用以迎蜕进之机,收竞存之利,则求诸古人著作,或理有不逮,或力所未皇。”[33]其建议士人通过探究古人著作,尤以史书为主作为殷鉴,以图竞存之利。
(二)其他方面
1.名号载体
清末竞存观念影响之深、波及之广的另一大表征即时人以“竞存”(陈炯明字)、“竞雄”(秋瑾字)、“适之”(胡适字)、“竞生”(原名张江流)等为字或号,此间由黄雅平独自创办的上海竞存公学亦频见诸报端。胡适述及清末竞存思想对国人起名的影响时说道:《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的熟语,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30]40-41胡适的回忆明晰地显露出名号成为竞存观念的重要载体。
2.合群取向
随着竞存观念影响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意识到只有合群体的力量才能使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群体观念随之应运而生。其滥觞正是由严复所开。[34]68-69他通过将赫胥黎著作翻译出来并加以阐释,使合群体之力产生的巨大力量从竞存角度为国人所谙知。此外严复对《天演论》中《制私》篇加案语诠释道:“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34]30他在《群治》篇中亦强调善于合群的重要性:“故善保群者,常利于存;不善保群者,常邻于灭;此真无可如何之势也。”[8]13941903年寓居东京的湖北留日学生就湖北同乡会的缘起作解释道:“至于今日天演之祸愈演愈烈,群之团结力弱者几不能稍留残影于地球之上。”[35]这亦强调了合群之力在竞存激烈、民族危亡时代的重要性。
竞存观念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浸透映射了清末天演思想在社会的传播,体现了国人不甘落后、期冀自强、图竞存于世界的内心渴求。
三、教育领域中的竞存观念
竞存观念强烈地冲击着教育界,对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十月,清廷让袁世凯、段祺瑞等编纂的操练新军的教科书《训练操法详图说》,就首先要求学员明晰国家现状,培养尚武精神,为国家竞存于世做贡献。[36]
维新志士梁启超提出,教育宗旨乃欲培养特色国民,以使国家竞存于列国之间。[37]端方在主政湖北期间,积极倡导新政,建立新式学校,认为只有通过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方能同外国竞争取胜。他在光绪三十年二月向朝廷进呈的《学堂筹建完备折》说道:“伏念中国积弱已非一日,惟赖尽人知学,始能养成智力,与外洋竞存取胜。”[38]是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会试试题上写道:“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39]刘春霖能够在古代等级最高的考试中显露竞存意识,足以说明清末竞存观念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的深刻影响。
此外,地方士绅亦受竞存观念影响而创办学会、学校,以图发展教育,实现竞存目的。1907年1月上海士绅陈基昌等发起竞胜体育会,在开幕式上讲演道:“大致谓智育、德育须从体育入手而后能达竞存之目的。”[40]同年,以一己之力创办上海竞存公学的黄雅平,因奔走筹募经费而不可得,终心力交瘁自杀。此事在舆论界产生巨大影响。《申报》载文《论竞存公学黄君自尽事》言道:“夫黄君既为竞存而死,则黄君之心,固欲后死之人,闻风激昂,出其全力,而使竞存得以永永成立也。竞存乎,竞存乎,诸君受竞存之教育有年,亦知生存竞争之说乎,诸君此后当益自濯磨,益自奋发。”[41]黄雅平殉学之举饱含其竞存之志,实“以身殉其心”。[42]张謇1907年7月17日为商船学校事致江督端方函言及:“中国创办商轮局已数十年,而管驾、管机悉委权于异族,非特利权损失,且无以造就本国人才。际此商战竞存之世,欲藉以保主权而辅海军,非创设商船学校不可。”[43]他强调了创办商船学校、培养人才对图商战竞存进而强军保国的重要性。张謇1909年还在通州设国文专修科以将竞存天演的道理寓于保存国粹之中,江督端方给予较高评价。[44]宣统三年六月,时任教育总长的张謇在《中央教育会之演说》一文中指出:“今日我国处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而教育尤为各种政策之根本。故但有本国古代历史之观念者不足以语今日之教育,以其不足与于列强竞争之会,即不足救我国时局之危。今日最亟主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然非有观察世界之眼光,则救亡图强之教育政策无自而出。”[45]他将救亡图强之教育同竞存观念融为一炉。
竞存观念还引起清末救亡之道是否以尚武教育为前提的讨论。1911年4月《申报》载文称:“国民会何为而起乎?曰:起于救亡,夫救亡之道不一,如政治,如经济,如教育”,“国民会何独斤斤于尚武乎?曰尚武一事,为天演竞存之道,为民性发舒之源,在吾国今日尤为救亡砭弱之急务。”[46]同年7月该报又载文道:“故不在教育之文野,而在国民之能竞存于世界与否为断”,“夫今日世界教育之宗旨,虽千端万绪,而教育之要素则一,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与发展国家之势力,而实以对于外界之竞争为其精神之所灌注而陶冶也。”[47]
竞存观念在教育领域不论是兴办学校还是提倡尚武教育,其终极目的即实现救亡图存、竞存于世。
四、经济领域中的竞存观念
经济领域亦如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一般如火如荼风行竞存观念。
经济领域的竞存观念主要体现在兴办铁路、保护利权等方面。光绪三十年十一月,湖南长沙士绅曾庆榜上书外务部详论粤汉铁路废约事,以图将路权收归国有,取得竞存之益。他上书言:“义奚在?在于能知自胜自强,时奚在?在于事事能知竞存公益。吾华罕明此义,以致事事被人笼占,而路矿其尤著者也。”“然矿者路之果实也,路者矿之枝干叶,枝干被夺,果实奚问?而湘粤干路尤属枝干之大根本,此路弗谋则大事奚存乎?”粤汉铁路利权“论公利则小可保湘省万民之身家性命,大之可挽中国历年失权之深耻。盖外人铁路所至之处即其国权力所到之处,一落其手则必派兵护路,所驻之兵永无撤期。”[48]
清末政府推行的外交导致商务、实业等权利丧失甚至割地赔款,舆论界从竞存视角出发进行批评。1909年《申报》载文《论政府不宜专守秘密主义》言:“民亦日处于黑暗,而于政府所种外交之因果无一闻之,商务、实业种种权利之丧失于暗中者甚夥,此所以成今日之怪象也。盖昔之中国为独立体,以静力摄之而已觉有余,今之中国为竞存体,以动力充之而犹恐不足”。“所恨者,彼国以秘密而得种种之权利,吾国以秘密失种种之权利。彼国之发表其秘密也,都市欢呼,报纸称颂,国旗飘展,贺电交驰。吾国之发表其秘密也,路去矣,矿去矣,甚则丧师失地,赔款谢罪,庙堂叹息,衢巷悲哀。”[49]
同年12月,安徽农务总会成立,效法日本农会设置,图实业振兴、国家竞存。其宗旨是:“中国古为农国,周礼特设官以治之,迨后世不能效法遂置弃而弗问。考日本博士言其国贵族轻视农家以致实业不振,洎明治二十二年始破除贵族意见,开设农会,振兴农业,若今日中国之大弊,莫甚于人人欲入仕途,将来举国皆官,则生计奇绌,不能竞存,现在诸同人组织农会实属热心,商诸鄙人,甚为钦佩,故抱病莅会,实有望于诸君极力提倡热心振起也。”[50]1910年9月锡良与瑞澂同各督抚讨论铁路修筑问题电报称:“今中国国大而不得国大之益,人多而不得人多之力,铁路果成,是取大国而缩小之,财聚力完,势增百倍,庶可与列强竞存于世。不然,以一旦情隔事歧、民穷财尽之状,欲恃兵力以图强,非五十年不能收效;欲恃政治以自扩,非三十年不能见功。世变之亟,恐无此三五十年和平之时代足以待我之缓步也。”[51]他们强调了兴修铁路对清末处于事变之急的清政府的巨大作用,认为这是增强国力、聚集财富同列强竞存的有效途径。
1911年2月李家驹在考察日本财政后上奏言道:“我国收支机关浑而不析,州县征收以达于司,司受其成,由督抚以达于部,但使定额无缺即可,完其考成,至于各地方截销报解之数与实际征敉之数是否相符,国家曾不过问”,“盖以命令机关而兼领收机关,于是有借端济私之蔽,以领收机关而兼保管机关于是有侵吞公款,暗中取利之弊,以命令机关而兼支付机关,于是有浮支公款,先后挪移之弊。”“要而论之,我国今日因时变而图竞存,不得不执行主义而扩张事业,扩张事业,不得不增加国用,增加国用,不得不整理财政,改良制度,是必有内阁统一政治于上,以握其纲计,臣经营策励于下,以举其职,然后治法与治人相辅而行,此则官制所关,尤为重要者也。”[52]他指出清政府在财政的征收与使用上的弊端,欲参考日本财政体制,进行改革方能“因时变而图竞存”。
总之,清末随着矿权、路权的逐渐丧失,竞存观念的深入,士绅认识到了利权对国家竞存于世界的巨大作用。
竞存观念的深入传播亦导致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如1905年5月7日《申报》载文,上海县令李紫璈下令严禁青年男子学妇女留前刘海,[53]将此风尚的影响摆到自立竞存的高度。
综上可知,清末的竞存观念在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乃至社会风习诸领域都广泛地存在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竞存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依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对一个世纪以前的“竞存”观念进行梳理,重建史实,现实镜鉴意义毋庸置疑。
[1]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M]//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张士欢,王宏斌.究竟是赫胥黎还是斯宾塞——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21 -126.
[3]姜义华.生存斗争学说的中国演绎与兴替——近代中国思想世界核心观念通检之一[J].史林,2007,(1):1-10.
[4]王晓明.西方进化论与近代中国社会[J].教学与研究,2005,(10):70 -75.
[5]严复.严复集[M].胡伟希,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6.
[6]迟云飞.清史编年:第 12卷:光绪朝宣统朝(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7.
[7]黄宗仰.方外宗仰上人演说[N].中外日报,1901-04-13(3-4).
[8]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5.
[9]章炳麟.訄书[M].胡伟希,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02.
[10]梁启超.梁启超全集(1-10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69.
[11]观云.忧患篇[J].选报,1902,(14):1.
[12]汇录抵制禁约各函电[N].申报,1905-07-30(2).
[13]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J].民报,1906,(3):9.
[14]涂光群.一个世纪前,一个中国知县对日本的考察[J].湖北文史,2005,(2):114.
[15]强种自保自强丸[N].申报,1909-05-19(7).
[16]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8集[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17]梁启超.理想与气力[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42.
[18]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51-152.
[1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Z].北京:中华书局,1979:13-14.
[20]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第1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381.
[2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35.
[22]安南人尚能决死[J].半星期报,1908,(3):21 -22.
[23]申阳高等官立小学堂自治会叙[J].河南,1908,(6):127-128.
[24]吴冠英.发刊词[J].宪政新志,1909,(1):27.
[25]胡适.胡适文存:3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560.
[26]因明子.世境[J].清议报,1900,(68):4355.
[27]马君武.马君武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13.
[28]愁予.诗选:女界感言[J].女报,1909,(1):79 -80.
[29]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376-377.
[30]胡适.四十自述[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1]茅盾.茅盾少年时代作文[M].毛华轩,点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47.
[32]阿英.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5卷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0:683-684.
[33]严复.严复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12.
[34][英]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35]湖 北 同 乡 会 缘 起[J].湖 北 学 生 界,1903,(1):117-118.
[3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5卷:军事志[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253.
[3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3册[M].上海:上海大道书局,1936:2.
[3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4):端忠敏公奏稿(一至四)[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374.
[39]杨寄林,宋大川,金山.中华状元卷:第4卷:大清状元卷(下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社,2002:641.
[40]竞胜体育会开会记事[N].申报,1907-01-01(17).
[41]论说:论竞存公学黄君自尽事(畸)[N].申报,1907-06-03(2).
[42]本埠新闻:视学调查之报告[N].申报,1908-01-16(19).
[43]来件:张殿撰致瑞[端]监督函(为商船学校事)[N].申报,1907-07-17(20).
[44]学务:国文专修科之开幕 (南 京)[N].申报,1909-04-16(11).
[45]张謇.张謇全集:第1卷:政治[M].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江苏古籍出版社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9.
[46]杂著:国民会进行之策略[N].申报,1911-04-30(12).
[47]论说:论今日救亡之道当以军国民教育为前提(嘉言)[N].申报,1911-07-27(2).
[48]长沙曾庆榜上书外部详论粤汉铁路废约事[N].申报,1904-12-12(1).
[49]论说:论政府不宜专守秘密主义(酉阳)[N].申报,1909-06-13(3).
[50]紧要新闻二:全皖农务总会开会纪事(安庆)[N].申报,1909-12-11(10).
[51]紧要新闻一:附锡、瑞二督致各督抚原电[N].申报,1910-09-28(4).
[52]要折:李家驹奏考察日本财政编译成书呈览折(四续)[N].申报,1911-02-09(18).
[53]本埠新闻:上海县严禁前刘海[N].申报,1907-0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