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阳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2013-04-06尹洪炜
尹洪炜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服务经济时代: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67.7%,主要发达国家则高于70%。[1]在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发达国家比重普遍在70%左右,少数国家在80%以上。洛阳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2]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工业基础,具备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的有利条件。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条件出发,找出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机遇与差距、威胁所在,并提出有效发展和升级政策,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现洛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五大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比较优势。
一是工业优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强大的工业作为基础和支撑。洛阳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扶持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全国的重点工业城市,工业实力雄厚。全市工业经济已基本形成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洛阳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分别为9.9∶58.3∶31.8。第二产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偏大,工业优势突出,占据经济总量权重较高。[3]这既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显示出第三产业亟待发展。
二是科技优势。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各类科技机构600多家,其中1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个省级工程技术(企业)研究中心,18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涉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建材、生物工程等领域;还有市属科研院所14家,大专院校办科研院所23个,民营科技机构532个,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大专院校和民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辅的科技研发格局。洛阳市具备的科技优势,使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不断创新,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1]
三是人才优势。全市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密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现有“两院”院士5名,占全省一半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4.8万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34人。[4]济济的人才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基础。
四是区位优势。洛阳地处内陆腹地,陇海铁路与焦枝铁路在此交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洛阳机场是二类净空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为洛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是产业集群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心城区形成了若干重要的产业服务功能区雏形,并且每个相对的区域都具有不同的产业服务功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涧西区南昌路一线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功能区。该服务功能区内聚集了一批高级别科研院所。洛阳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这些服务功能区,加快了自己的发展步伐。一个与科技产业相伴随的科技服务业,既能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也能使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速。这将是洛阳现代服务业一个亮点。
上述这五大因素中,产业集群和科研优势是洛阳的重大优势,也是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如果把这两个优势利用好,就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大发展。人才、科技和区位的优势,利用好了也会同产业集群和科研优势相得益彰。
二、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使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超过50%,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较高。与之相比,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与规模、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品牌效应等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所占比重偏低。近年来,虽然洛阳市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经济总量和效益的贡献仍不够突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也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以2010年为例,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约为40%,拉动经济增长8%,[5]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统计资料显示,在洛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仍据主导地位,所占服务业GDP比重超过60%。[6]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信息咨询、创意产业和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处于低层次阶段,内部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是服务企业之间关联度较低。洛阳现代服务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小,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低。从规模来看,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中等规模和大型龙头企业数量与实力不足,没有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例,全市目前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400余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20多家,其中不乏沃尔玛、家乐福、宅急送等知名企业,但物流中心更多的是那些各自为战的中小企业。[2]
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品牌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洛阳本土的现代服务业中,知名品牌、支柱产业屈指可数,目前洛阳商贸旅游、零售等各大领域均没有在全国和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也没有横跨多个省份、城市的连锁集团企业,更没有一家服务企业进入全国五百强。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有限、集中和关联度低和盈利能力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五是有效需求不足。虽然洛阳的总体收入水平在省内领先,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人均消费能力不高、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居民人均收入不足,有效购买力偏弱,对于高端娱乐、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奢侈品消费几乎没有承担能力。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没有有效购买力,很多服务业只是摆设,没有大的起色,无法生存发展下去。
三、洛阳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顺应时代趋势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各地要转变思路,协同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比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代化服务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当前,洛阳作为中原副中心城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面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问题。现代服务业的特质决定它将成为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降低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机会、短板与威胁,应当着眼于实际扬长避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洛阳是我国“一五”期间投资兴建的重工业基地,在全省经济乃至中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互补的关系,要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将市场竞争的重点由产品和技术向服务和应用转变,提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附加值,依靠产品设计和研发、技术支持、物流配送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此外,还应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相关联企业间协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和集约式发展。[3]
各级政府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在政策引导、机制转换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企业要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拉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和联动发展。这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洛阳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也有大批产成品的包装销售、技术服务等优势,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应该深度挖掘开发,把依附制造业的一系列服务业做大做强,打造洛阳的工业化服务业,切实把洛阳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做好做实。只有把科研开发、技术进步、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服务业本土化、本地化,把自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好,服务业这个后起之秀,才会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洛阳的又一优势品牌。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灿烂。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城市史4 000多年,建都史1 500多年,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洛阳目前共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11家、2A级景区5家。因此,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洛阳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要加快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如丝路文化、西游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开发。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轰动效应的旅游产品。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在全市形成若干大的旅游经济区和产业带,提高其辐射带动功能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建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旅游和文化的融合。着力建设龙门、白马寺汉魏故城、隋唐城遗址、西霞院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演艺节目和游客可参与性项目,实现旅游和文化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如《河洛风》等精品文化演艺节目,将牡丹文化节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作为弘扬河洛文化的有机载体。
要打破旅游交通瓶颈,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在“行、食、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交通。要在现有航线基础上,增加国内航班,开通洛阳至香港、日本、韩国国际旅游航线或不定期旅游包机,增加洛阳始发和停靠列车的数量,旅游旺季尽可能多发旅游专列。要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旅游市场营运,改变我市旅游大巴档次低、数量少的状况。还应开通洛阳至周边省市的一日游或多日游线路,在主要旅游线路上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在各城市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餐饮、购物、娱乐街区,增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要创新营销方式,确保宣传营销实效。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省级以上电视台、全国有影响力的报刊、流量较大的门户网站为主要宣传媒介,深度挖掘策划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扩大洛阳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使政府与旅游企业有效对接,强化“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主题形象,加大洛阳全国影响力。同时,提升旅游服务业产业链条,形成吃住玩一条龙。要加大旅游的人文关怀、人文服务内涵,增加休闲娱乐各项服务业项目,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社会环境制度建设
社会环境的建设对于经济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服务业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引领,更需要配套的社会制度环境。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制度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制度为经济开路、护航,好的制度是服务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要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所需的各种法规和制度并监督实施,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各种行为。服务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特定的功能,具备更多的政府垄断性,而政府垄断是限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建设,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一,要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二,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多元化,重点扶持龙头骨干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第三,进一步发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加强服务业相关的制度、政策方面的建设。第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制订和产业布局引导中的作用,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现代服务业投入。
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积极引导服务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好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产权制度的合理化是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制定灵活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切实加大对相关行业的投入,通过兼并、改制和重组等方式,盘活中小型服务企业。在引进境外服务业方面,重点引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等项目,同时调整招商引资的结构,引导外资项目的集约化,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在构建人才环境方面,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培育和储备机制。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也要有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态度。
[1]杨瑞涛.洛阳新区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3 -4.
[2]周道炯.确保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洛阳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发展策略研讨会发言[J].中国城市经济,2011,(5):9 -10.
[3]王茂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中部城市转型跨越——洛阳现代服务业聚集区[J].中国城市经济,2011.(5):11 -13.